肖振南
摘 要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习《概论》课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工科生学业负担重、对政治理论课不重视,缺乏人文思维训练、人文素养较低等教学对象特征,可以从强调人文社科素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性;讲授内容结合理工科知识,依托教学支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理论教学与时政、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等方面着手,提高工科生《概论》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 工科生 《概论》 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1学好《概论》课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下文简称《概论》)课系统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充分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概论》课是高校落实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精神的重要载体,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最为直接最为有效。在百年大变局的当下,加强《概论》课的教学研究以提高教学有效性,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维护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显得尤为重要。“备课先要备学生”,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准则。我们必须了解授课对象的学习能力、专业背景、知识储备等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近年来,笔者多从事文科和工科大学生的《概论》课教学,研究发现,工科生和文科生很不一样,有诸多显著的特征。
2工科生的教学对象特征
2.1工科生的性别特征
在工科专业中,如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男生数占到班级人数80%以上。以福建省某一本科高校为例,在我授课的2017级、2018级计算机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电及自动化学院本科生,男生占比达到86%。总体来看,男生口头表达能力会稍弱一点,但男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更为积极。男生学习《概論》课的兴趣比女生要强,但人文素养的底子要薄一些,男生的活跃主要体现在对时政热点问题的关注上,但对基础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女生更关注跟课程成绩紧密相关的教材知识点,但不关心时政,难以真正理论联系实际,考试成绩好,却未必真正学好。
2.2工科生的专业特征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理工科尤其是工科的人才需求较高。高中分科的时候,往往高分的考生选择了理工科,而成绩稍逊的偏好文科。高考扩招之后,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大学生求职压力也越来越大。不过,对于工科人才来说,却呈现供需总体平衡或供不应求的特点。我国是世界工厂,近年来制造业GDP是美、德、日的总和,并在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对于高等技术人才缺口较大。换言之,工科生是比较好找工作的。在就业指挥棒的影响下,很多成绩较好的高中生因此选择了报考工科,在同一高校,工科的生源质量往往好于文科。工科生学习专业课,特别用心,花的时间更多。他们认为学专业课学的是专门的技术,将来很有用,对于政治理论课这样“无用”的学科较不重视,认为其“太虚”、“太官方”。
2.3工科生的学业负担
工科生的学习压力要远大于文科生,特别是在开设《概论》课的一年级和二年级。集成电路、自动化、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一周的专业课都在9次(每次两到三节)以上,包括实验课,每个学生每周要上36节以上专业课。大多数专业课每次课后都会布置作业。期中考和期末考是必须的,大部分课程平时都有小测。各种考试与学生期末成绩,与奖学金评定、与能否顺利毕业紧密联系。工科生挂科的学生多,留级、延期毕业、未能毕业的学生比文科生要多得多,其学业负担可见一斑。
2.4工科生的人文素养
一般认为,处于中华文化圈的国家或地区,诸如中国、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应试教育的氛围浓厚,中小学生受到来自学校、教科书的影响更多一些。高中分科以后,为了专心备考,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理工科学生基本就不再学习政治、历史等课程了。语文课给学生带来的人文知识也是非常有限的,升学考试的重点在数学、英语、物理等科目。这就造成了高中理科毕业生,人文知识包括政治知识的匮乏,缺乏人文思维的训练。这种情况到了大学并没有得到改观,如前文所述,大一大二的工科生,学习负担一样很重。一名大学工科生的学业压力要远高于高中理科生。换言之,人文素养较弱的工科生学好《概论》课比起文科生要困难得多。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学业负担重、缺少人文思维训练,人文素养薄弱的工科生来说,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会淡漠很多,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压力。这就是工科生学习《概论》课的客观限制和背景条件。要提高工科生学习《概论》课的效果,不能忽视这样的现实情况,必须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技巧。
3提高工科生《概论》课教学效果的技巧
3.1强调人文素养和政治素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工科生自高二以来就与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绝缘”,在高考的重负之下,在课堂内外,几乎得不到有关历史、政治、哲学、经济等学科的知识,也就未能理解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关于人文学科的重要性,有很多学者有许多精辟的阐述。王汎森认为,人文与科技互为主体,应该处于对话性的关系,而不是任何一方的附属品。文科生要懂点理科,跟上时代节奏;理科生要学点文科,有点情怀。作为《概论课》教师应引经据典,阐述名家强调人文社科重要性的观点和论证。《概论》课内容及其丰富,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等。这不仅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一门不可多得的通识教育课,学好《概论》课就是为学生补文科短板。当然,也不能把这门课上成各个学科的大杂烩,要精选教学内容, 设法讲深讲透重点和难点问题, 促使学生把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以此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和功能。
3.2依托教学支架,讲授内容结合理工科知识
作为思政课教师,其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往往是人文学科的。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对学生所学专业有所了解,有所积累,从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话题入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兴趣。当下,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新基建”是网络上的热门话题,也是工科生较容易接受的知识点,教师可以之为教学支架,讲解《概论》课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1980年代,我们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所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工科、工程师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我国提出“工业制度2025计划”,这些学生很熟悉的信息,可以用来解释教科书上“五位一体”理论中的经济改革举措。《概论》课的教科书文本离学生较远,很多是重要文件摘编和整理,比较理论和抽象。教师要想尽办法搭好教学支架,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知识结构。当高深的政治理论和具体的专业知识产生互动时,学生会感受到真理的力量。
3.3理论教学与时事政治、现实生活相结合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我们的教材内容对于工科生来说,显得较为生硬和抽象。对于工科生的讲授,要把握教科书的精髓同时切忌受限于教科书。要尽可能联系实际,联系学生周遭的学习和生活。讲授“新发展理念”的“绿色”理念,可以举现在多个城市正在推广的“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为例,同时联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举例学生身边的“共享单车”、“网络支付”、“外卖”等的便捷性,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要跟我国政府大力推行的精准扶贫战略结合起来。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多关注时政,还要多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娱乐活动。为了把课堂理论教学和时事政治、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有必要适度地调节教学节奏,调整教科书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课题“台湾青年国家认同危机与中学政治科教科书国家观念研究”(项目编号:CAA180240)。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彭晓伟,蔡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学情调查与守正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9(06):67-72.
[3] 贾亚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创新的四个向度[J].教育探索,2010(04):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