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菲 杜俊华
摘 要:鲜活性是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也是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兴趣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因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必须保持鲜活性和创新性。本文拟对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鲜活性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创新 鲜活性
一、联系热点问题来讲相关内容,增加教学的鲜活性
紧跟实时热点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法国殖民统治越南并借中国抗战的时机,非法抢占南海岛屿导致现在的中越南海争端热点方面。可以追溯到1931年,法国以恢复越南的领土为名对西沙声称了主权,1932年之后,法国军事力量在西沙出没,1933年,法国派军舰到南沙宣示主权。中国政府对于法国的这种行为进行了谴责,并完全反对。这是造成现在中越南海岛屿热点问题的重要原因。再比如,联系不久前的香港问题,讲英国在近代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中英拓展边界条约》,分别割占香港岛、九龙半岛以及租借新界,完成对香港的抢占和殖民统治,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但是由于长期受英国殖民教育的影响,一些香港人对中国的认同感不高,这也是这次香港“港独分子”闹事的原因之一。
二、加强中外对比,增强教学灵活性
在教学内容的鲜活方面,还可加强中外对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比如,在讲中国的改革开放时,可以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美国、越南、古巴的改革开放进行对比,美国在从1820年“密苏里妥协案”到1861年的40年时间里,民主党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种植园奴隶制经济的政治、经济政策。而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也是保守和封闭的——经济上是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外经济关系上拒绝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美国南北战争解放了美国生产力,美国经济实现了罕见的长期高速增长。美国历史学家玛丽·比尔德这样写道:“在林肯去世后25年时间内,美国已在产品数量和产品价值上成为首屈一指的工业制造国。英格兰花了100年的时间实现这一目标。”中国1979年以后的改革也在逐步突破计划体制障碍后,最终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主动走向世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
三、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案例,讲好中国当代史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要通过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情讲好中国当代史。比如,在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时候,可结合今年新冠病毒的防治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生死置之度外,冲锋在前,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事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级党组织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动员各方力量,筑起防疫第一道墙。在社区防疫工作中,建立一支由居委会党员、在职党员、非公企业党员、离退休党员等组成的党员突击队,以张庆华为代表的一些党员干部也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再比如,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共产党员刘智明,在新冠病毒防治工作中,因劳累感染病毒而最后牺牲。利用这些鲜活的事例,提升教学成效,有利于加深同学们对中国当代历史的的认识,提升对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的认同感,从而实现新时代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的教学创新。
四、联系重庆地方史加强历史的教学,通过触摸历史,提高学生的兴趣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土生土长的东西,而且地方历史文化知识是大多数学生已有所闻,但又不甚清楚的,却也是学生有兴趣去了解的知识。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利用地方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当地老年人的回忆、历史文物、历史实迹、历史影像资料等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资料,提高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兴趣。比如,在重庆谈判的教学中,如果能首先要求或组织学生到红岩村和曾家岩“八路军办事处”,让他们先参观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物等,然后再联系课本应学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常因所学内容亲自感受和现场体念了,而印象深刻,有的甚至能达到“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在教学中还可利用“春游”“秋游”等集体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红岩村中共中央南方局旧址、江津的聂荣臻纪念馆、潼南的杨尚昆故居、重庆的郭沫若故居等,当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历史之中,与历史人物亲密接触,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功效。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也应该因时而进。无论是结合热点还是进行实地考察,都是基于学生的成熟成長规律下做出的主动性探索,根据不断的改革创新,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质量,增强其鲜活性、创新性、时代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出勤率、抬头率和点头率。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M],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4.
[2]黄安年.美国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527-528.
[3](美)艾伦·布林克利(AlanBrinkley),邵旭东译.美国史[M](1492-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497.
作者简介
梁菲(1995.8—),女,汉族,四川巴中,单位:重庆大学,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历: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杜俊华(1971.11—),男,汉族,重庆市人,单位:重庆大学,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职称:教授,学历: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