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传播路径分析与能力建设

2020-08-10 08:57于灏王延芳郑厚清张钦
对外传播 2020年7期
关键词:华文本土化渠道

于灏 王延芳 郑厚清 张钦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享共赢”,之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内在要求。企业作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名片,是国家形象的有机载体和对外窗口。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长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愈加突出,已然具备作为主体参与到国际传播中的能力和实力,也成为国家国际传播的重要方面。但是,2018年以来以中美经济贸易摩擦为标志的大国博弈,突显出逆全球化的趋势,尤其是这次疫情以来,全球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舆论生态也将更为复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讲好中国企业故事,传播中国企业精神,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以企业形象彰显国家形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对当下中国企业的国际传播路径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策略,为企业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一、中国企业国际传播的路径分析

(一)主流媒体与自有媒体并重的格局

我国主流媒体肩负着向世界传递一个真实中国的使命,作为传声音、讲故事的主要阵地,我国主流媒体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在传播专业性、平台覆盖程度、技术多样性以及受众渗透率上都颇具效力,传播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像《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不仅在自身平台的国际性上有了拓展,还充分利用国际性平台资源,如在脸书、推特、优兔等国际性社交媒体平台上都开设了账号,且活跃性高,粉丝数也在不断攀升,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主窗口,主流媒体为传递中国企业的声音提供了有力的平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中国企业也日渐注重通过搭载主流媒体向世界传递自己的声音,进而扩大企业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

中国企业的国际传播力在近几年内得到较大提升,除了借助主流媒体发声,在自有媒体的建设方面也有飞跃式的进展,在平台覆盖、传播速度及多样性上都实现了全面突破,呈现出从无到有、从一到多的态势。在国内,除了官方网站、手机客户端之外,企业主要是依托微博、微信以及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涵盖文字、图片以及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并结合社交平台的特性开辟企业专有栏目;在国际上的自有媒体建设很大程度上参照主流媒体,集中在脸书、推特、优兔、领英等国际性社交媒体平台,建设企业账号并进行运营维护。

(二)海外华文媒体与本土化媒体的交叉实践

伴随海外华人群体的规模日益扩大,海外华文媒体也得到蓬勃发展,成为中国企业在国际传播中可以依赖的重要力量。与国内主流媒體不同的是,海外华文媒体是基于华人与当地社会的互动发展而来,具有一定的文化适应性,在传播内容、形式上具有更高的接受度。中国企业在实现企业的海外落地时,作为信息源的海外华文媒体一方面能够为企业了解目标国家提供窗口,另一方面也是海外受众了解中国企业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国企业的扩音器,海外华文媒体在帮助企业打开市场的同时,也成为企业塑造国际良好形象的重要渠道。

除借助海外华文媒体向目标国家传递企业形象之外,中国企业还借助一定的本土化渠道,使之成为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传播时的有力支撑。在国际传播中,海外华文媒体与我国主流媒体在“身份”上是同质的,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外媒”,无论是在传播方式、内容的表达上还是受众的接收习惯上都不及本土化媒体,因此在传播效果方面是有限的。要突破这种障碍,变对外传播为在地传播,必须搭乘本土化渠道顺风车,充分利用其在传播上的优势。

(三)线下渠道的多样化布局

中国企业在国际传播实践中为了充分展示企业多元的、立体的形象,近年来不断开拓线下的对外传播路径,诸如智库、论坛、展会等面向中高端群体的传播渠道,以及通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社区建设活动等直接与当地大众展开对话互动。这些双向交流平台以人际传播为主,虽然在受众面的广度上不及大众传播,但在传播效果上却具有优势,一方面,企业在通过这些渠道塑造良好的文化、社会形象的同时,使得海外受众能够对企业的文化与精神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让中国企业由“名声在外”转向“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企业还能够借助这些渠道提高与当地政府、媒体、非政府组织等方面的沟通能力,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并对当地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使得企业的在地化传播更具有针对性。

二、企业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中国企业“自塑”能力不足,对主流媒体、自有媒体的利用不充分。中国企业长期习惯于闷声干实事,做了不说,与主流媒体之间缺乏联动性,议程设置能力较弱,导致我国主流媒体虽然为企业的国际传播提供了路径,但在整体上对企业的关注度仍显得不够,在报道力度上不及西方主流媒体,一定程度上使得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企业形象的呈现占据主导优势。而自有媒体的建设在整体上并不充分,且力度不足,媒介技术的敏感性不强。当下用户大面积流向社交平台,社交媒体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大部分中国企业对社交媒体的重视程度还不到位,有近四成的中国企业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处于“缺位”“失语”状态。①此外,智能技术的广泛渗透正在逐渐改造媒体图景,而我国企业的国际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倚重主流媒体,②对于新兴媒体的敏感性偏低,从而导致传播滞后。企业既有的自有媒体活跃性不够,加上运营能力不足,且企业之间在国际传播力方面的巨大落差使得传播协同性受到限制。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下,中国企业在国际传播领域仍然处在“被垄断”的地位,整体上很难通过自有媒体突破信息壁垒达到良好的自塑效果。

其次,中国企业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对于本土化媒体资源挖掘并不充分,线上线下的渠道略显模式化。对于海外华文媒体的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充分调动他们发声的积极性;对于本土化媒体资源的拓展有限,大多局限在当地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对当地群众的媒介使用习惯缺乏调研,未顾及传播分众化趋势,导致传播的效力有限;对线下渠道的投入力度不够,模式化的渠道利用容易导致僵硬实践,很难通过找到目标国家文化与企业特色的契合点进行有效传播。总体上,线上线下渠道的联动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性不强,渠道之间的互动偏少,在企业的国际传播过程中未能形成合力。

猜你喜欢
华文本土化渠道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我也来做中考题
杭州特产
沟通渠道等
渠道转换中的风险控制
分销渠道就是营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