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的发展和个体化治疗及预后判定与肥大细胞和白细胞介数-8的相关性研究

2020-08-10 05:17:14池澈蔺春芳冯小莉韩秀芳杨智文邢晋梁
临床医药实践 2020年8期
关键词:巢内分化腺癌交界

池澈,蔺春芳,冯小莉,韩秀芳,杨智文,邢晋梁

(1.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0;2.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几年发病率明显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病死率居第5位,多数患者术后2 年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5 年病死率仍较高[1]。结直肠癌是一种异质性肿瘤,肿瘤的炎症、免疫、微环境与结直肠癌的预后可能有一定的关系,2011年《Cell》已经明确将肿瘤细胞与炎症、免疫、微环境间互动关系定为肿瘤的第六大特性[2]。肥大细胞(MC)作为肿瘤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以及参与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和炎症介质中起一定作用[3-6]。MC在预后评判中有一定的价值,但还需要大量的临床研究。白介素-8(IL-8)为趋化因子(CXC)亚家族的一员,由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IL-8具有趋化、促进肿瘤细胞内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诱导血管形成等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6月—2019年6月结直肠癌患者80 例,其中男58 例,女22 例,年龄(61.9±10.9)岁;结肠癌32 例,直肠癌48 例;腺癌70 例,黏液腺癌10 例;高分化41 例,中分化25 例,低分化14 例。PTNM分期:Ⅰ期6 例,Ⅱ期17 例,Ⅲ期36 例,Ⅳ期21 例。手术前患者均通过血清癌胚抗原(CEA)、全腹部增强CT、纤维结肠镜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排除标准:伴有糖尿病患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剔除标准: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患者,有远处脏器转移的患者,伴有其他脏器肿瘤的患者。

1.2 方法

收集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的标本80 份,标本均常规术后病理分期(PTNM),按肿瘤浸润深度、上下切缘、环周切缘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淋巴结数>12个)进行分期。同时标本常规石蜡切片通过ABC免疫组化法,在癌巢内MC免疫组化反应产物定位于胞浆和胞核,常规MC甲苯胺蓝染色确定胞浆内的颗粒密度。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免疫组化染色超敏试剂盒检测IL-8的表达情况。确定癌巢内、癌巢边界内MC的密度、MC胞浆和胞核变化情况及IL-8的表达情况。肥大细胞计数(MCC)的方法参照Molin等[7]的方法,高倍镜下随机观察10 个癌组织区域,计数各视野内MC数,求其均数为该病例MC数。IL-8表达评分标准[8]:将癌细胞着色强度评分(0 分;1 分,弱;2 分,中;3 分,强)和阳性细胞率评分(0 分,<5%;1 分,5%~10%;2 分,11%~20%;3 分,21%~50%;4 分,<50%)之和作为该病例评分值,且将评分值0~2 分定为阴性表达病例,用(-)表示,>2 分定位阳性表达病例,用(+)表示。以博士德公司提供的阳性病例切片作为阳性对照。以0.01 M PBS液替代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3 观察指标

癌巢内MC密度与术后病理分期对照,确定肿瘤的恶性程度和转移情况;癌巢内的MC数与癌巢边界MC数比较,阐述肿瘤的发展过程;癌巢内IL-8表达的量和癌旁黏膜内IL-8表达的量与术后病理分期对照,揭示肿瘤的发展、生长和转移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80 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巢内MCC与术后病理TNM分期比较

随着肿瘤细胞浸润程度的加深,癌巢内的MCC无明显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42,P>0.05);对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MCC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57,P<0.05),但与转移淋巴结的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5,P>0.05);在有无远处脏器转移患者之间比较,MC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4,P>0.05);癌巢内MCC在高分化腺癌和低分化的腺癌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2,P<0.05);黏液腺癌和腺癌患者MC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5,P<0.05)(见表1和图1)。

白色箭头为癌细胞,黑色箭头为肥大细胞

2.2 交界区MCC与癌巢内MCC比较

交界区MCC与癌巢内MC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4,P<0.05),但是交界区的MCC与病理分期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43,P>0.05);黏液腺癌与腺癌、低分化腺癌与高中分化腺癌之间MC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2,χ2=5.453,P<0.05)(见表1和图2)。

2.3 结直肠癌IL-8表达情况比较

80 例结直肠癌IL-8表达阳性病例44 例(55%),其评分值为(1.89±1.76)分。区域淋巴结转移病例IL-8阳性表达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未转移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7,P<0.05)。黏液腺癌IL-8表达阳性率和评分均高于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63,P<0.05);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有无远处脏器转移、分化程度IL-8表达阳性率和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54,χ2=1.965,χ2=0.984,P>0.05)(见表1和图3)。

图3 癌巢内白介素-8的表达情况(黑色箭头)

表1 癌巢内MCC和交界区MCC及IL-8表达与术后病理的关系

3 讨 论

结直肠癌是一种异质性肿瘤,肿瘤的炎症、免疫、微环境和结直肠癌的发展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2]。同时肿瘤细胞生长过程中可刺激宿主发生一系列复杂的间质反应,伴有MC的浸润。MC是间质反应中重要的细胞,来源于骨髓CD34+前体细胞,在血管外围成熟,在需要的部位脱颗粒。MC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它在人和动物体内分布广泛,其胞浆颗粒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生物胺、肿瘤坏死因子、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肥大细胞通过释放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发挥其功能。MC不仅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与肿瘤生长有关[9]。癌巢内MC浸润的数量越多,癌症的恶性程度越大,预后越差[10]。在本研究中癌巢内的MCC随着肿瘤细胞恶性程度的加深而数量有明显增加,如表中所示黏液腺癌和腺癌比较及高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癌巢内的MCC与肿瘤的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癌组织中MCC越多,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肿瘤生长越快,患者生存时间越短,预后越差。本研究还显示,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癌巢内MCC要明显多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和Gulubova等[11]的研究是一致的,就是癌巢MC浸润的数量越多,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患者生存时间越短,预后越差。具体MC在癌巢内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显示对结直肠癌旁交界区的MCC明显多于癌巢内MCC,癌旁交界区MCC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明显的关系,但与肿瘤分期无关。黏液腺癌和腺癌比较及高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研究结果支持MC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的依据,包括:大量的MC分布于癌与正常组织交界区域,形成一个明显的浸润带(图2所示),正是肿瘤组织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部位。此处的MC形态多样,以成熟型为主,同时伴有不同时期的MC出现,表明MC出现了增殖;癌组织的恶性越高,肿瘤生长越快,刺激宿主产生越强的反应,导致MC大量聚集于癌旁交界区,抑制肿瘤生长及扩散(见表1和图2)。本文作者认为:癌巢内的MC主要是由癌旁交界区迁徙而来;癌巢内MC数量并非比癌旁交界区MC数量少,可能是随癌组织的侵袭、破坏,MC不断释放颗粒,在攻击癌细胞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崩解或消失。因此,癌巢内MC数量较癌旁交界区MC数量减少。

黑色箭头为交界区肥大细胞,白色箭头为癌与正常组织交界区

IL-8是一个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一种二聚体糖蛋白,在体内炎症刺激、免疫应答及创伤愈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检测到IL-8高表达,并发现与肿瘤的血管生成、生长、转移和复发等有密切的关系[12]。本组资料发现55%的结直肠癌IL-8阳性表达,黏液腺癌、低分化、浸润浆膜层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病例IL-8表达阳性及其评分明显高于腺癌、高中分化、浸润肌层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外文献报道较一致,说明IL-8可能促进直肠癌发展、转移,IL-8表达越高,癌巢内MCC越多,患者预后越差,因此IL-8是癌巢内MC的重要化学趋化因子。MC能分泌IL-8,而IL-8对MC具有趋化作用,能趋化MC向癌组织浸润。因此有学者认为IL-8和癌组织MC数量有关[13]。

总之,结直肠癌患者恶性程度越高,癌巢内MC数量越多,预后越差,同时MC在癌周围聚集,去抑制的肿瘤生长和扩散。IL-8是一种趋化因子,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IL-8表达率越高,MC聚集越多,IL-8可能具有促进癌巢内血管生成以及肿瘤生长、扩散和转移等作用。

猜你喜欢
巢内分化腺癌交界
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癌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分析
结直肠癌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打滑
江南诗(2021年6期)2021-12-04 21:07:34
哀伤
法人(2021年12期)2021-05-09 17:24:24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直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蜜蜂养殖:蜜脾的调温原理
农家之友(2018年6期)2018-06-20 08:00:22
2018年第3期继续教育选择题
交界性卵巢肿瘤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进展
保蜂越冬五原则
中国蜂业(2013年31期)2013-08-15 00:45:30
保蜂越冬五原则
中国蜂业(2013年11期)2013-01-23 18: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