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珠,向璐瑶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西安710062)
家庭教育是人出生后所经历的第一种教育形式,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对个体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和深刻性的特点,对儿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科学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而不适当的家庭教育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养成不良习惯和青少年犯罪等一系列问题。国内对家庭教育现状研究多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中小学生以及中职学生家庭为对象展开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缺失现象较为严重[1],父亲供养者角色明显[2];家长成才观和就业观趋于实际,教育内容以知识教育为主,存在“重学业轻人格”的问题[3];缺乏正确的理想前途教育、适当的青春期教育和生命及价值观教育[4];家庭教育方式有所改变,注重赏识教育、榜样教育和说服教育,但简单粗暴的方式仍然较为普遍[5],隔代抚养溺爱严重。同时,当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供应量不足,缺乏以父母为对象的家庭教育专门知识的系统性培训。[6]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及教育发展方式的不同,陕西省家庭教育发展必然有不同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特点,但当下缺乏对陕西省家庭教育的深层次实证研究。同时,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和深入,其政策效果已经显现。2019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全年中国人口数据,数据表明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共1 523万人,人口出生率达10.94‰。其中,二孩及以上人口出生数量和比重已经明显高于一孩。[7]
已有研究显示,二孩的出生会对包括大孩在内的家庭成员带来心理压力和心理危机,会使大孩产生行为问题和心理不适应等问题。[8-9]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家长的教育困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家庭教育方式以何为主?家庭教育内容是否全面?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具体实施情况如何?有无待改进的地方?家长关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参与意愿和参与需求又有哪些?文章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分析。
2019年7—9月,采用随机抽样法,对陕西省9个地区的13 497名家长通过问卷星参与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进入统计程序的有效问卷为13 094份,问卷有效率约为97%。
为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本次调查还采用访谈法,访谈对象包括关中地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的家长代表30人。
1.问卷编制
调查使用研究者自编的陕西省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家长),该问卷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工具、讨论、专家建议以及预调查编制而成。为保证研究的有效性,正式调查前,经由5位教育学和学前教育专家评定,陕西省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各题项均符合此次调查内容,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家庭基本情况,由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状况、孩子性别及年龄等8道题目构成。第二部分从家庭教育主体、家庭教育内容和家庭教育方式三方面反映家庭教育情况,共22道题。其中,教育方式以分量表的形式呈现。将教育方式分为溺爱型(3道)、民主型(3道)、放任型(3道)和专制型(2道)共4个因子,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5=总是)。经测量,4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3.948%,KMO值为0.799,Bartle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P<0.001),各项目的负荷值在0.584~0.835之间。第三部分围绕政府、社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和保障情况展开,共22道题。问卷各题目的选项依据调查内容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经测量,本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3,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2.访谈设计
访谈提纲由12道题目构成,主要内容包括家庭教育基本情况(1道)、家庭教育主体(1道)、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4道)、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参与现状和参与意愿(3道)和家庭教育的困惑及需求(1道)等方面,是对问卷调查的进一步深入。
在妇联、教育局等部门的协助下,以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商洛9个地区0~18岁儿童家长为调查对象展开调查。同时,对家长代表进行了深度访谈。数据的录入和分析均采用SPSS 23.0进行。
家庭教育主体指切实参与家庭教育活动的人,其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育能力等会对儿童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角色认同等各方面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家长教育主体分布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家庭教育主体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在家庭教育中,陪伴孩子时间由长到短依次是:母亲(74.2%)>祖父母或外祖父母(12.6%)>父亲(9.8%)>其他人(3.4%)。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远远领先于其他人,尤其领先于父亲。
为深入了解家长关于家庭教育内容的态度、看法和实施现状,本研究主要围绕人格教育、伦理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劳动教育、知识教育和社会化教育六个方面展开调查。
1.家庭教育内容整体情况
就整体而言,90.6%的家长“经常”或“总是”会关注孩子良好的品德养成以及道德习惯的培养,在六类教育内容中占比最高。同时,68.7%的家长“经常”或“总是”会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各类教育内容中劳动意识、劳动行为及劳动习惯教育占比最低,这体现了家长对人格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劳动教育的轻视。
2.知识教育情况
就知识教育而言,本次研究围绕性健康知识教育和学科知识教育两方面展开。结果表明,第一,学科知识教育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家庭教育“学校化”倾向严重。如表2所示,77.0%的家庭均已报辅导班,儿童的课余时间所剩无几。其中知识类辅导班占比最高,达55.0%,其余依次为艺术类、体育类、益智类和其他类,余下23.0%的家庭没有为孩子报辅导班。第二,性健康教育尚未得到普及。部分家长很少或者从不对孩子进行性知识教育,性健康教育尚未普遍落实。
表2 课后辅导班报名情况
1.家庭教育方式整体分布
如表3所示,家庭教育方式总体水平偏低(Mean=2.559),家庭教育方式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
表3 家庭教育方式总体水平分布
2.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一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系统地观测哪个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影响以及影响程度。首先,建立哑变量,分别将“高中及以下学历、较低收入组”作为参照变量。其次,利用SPSS 23.0分别计算家长学历和家庭月收入与四类教育方式的相关系数。结果得出:家长学历和家庭月收入与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家长教育方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416~0.736。最后,将“民主型教育方式、专制型教育方式、溺爱型教育方式和放任型教育方式”分别作为因变量Y,将“家长学历、家庭月收入”作为自变量X,采用强迫进入法作线性回归分析以构建教育方式的多因素影响模型,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回归模型可以看出:(1)随着家长学历的提高,教育的理念、方式方法、习惯培养越趋合理、科学,民主型教育方式的采用率逐渐上升。根据民主型教育方式回归分析可得,相对于高中及以下学历组而言,其他学历组家长民主型教育方式得分更高且具有显著性(P<0.05)。(2)放任型教育方式在收入较低的家长群体中采用得更多。相对于较高收入组,其他收入组放任型教育得分更高且具有显著性(P<0.05)。(3)就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教育方式而言,学历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最大,说明这一变量对以上三种教育方式得分影响最大;就溺爱型教育方式而言,家庭月收入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最大,说明家庭月收入对溺爱型教育方式得分影响最大。
表4 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变更以及智慧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困惑也随之改变。为切实了解家长的教育困惑,本研究围绕0~3岁、3~6岁、6~12岁、12~15岁、15~18岁等五个年龄段儿童家长展开调查。
1. 0~6岁儿童家长教育困惑
如表5所示,0~3岁儿童家长最困扰的三个问题依次为:缺少有效的教育方法与不知道怎样管教有效果,孩子的安全健康问题,照顾孩子的时间少且精力不足。3~6岁儿童家长感到最困扰的三个问题依次为:孩子的安全健康问题,自身缺乏育儿知识和方法,工作与育儿发生冲突。
2. 6~18岁儿童家长教育困惑
如表6所示,6~12岁儿童家长感到最困扰的三个问题依次为: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和知识、孩子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养成。12~15岁儿童家长感到最困扰的三个问题依次为:面临升高中、成绩不理想,孩子处于青春期、困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教育孩子的时间和精力不够。15~18岁儿童家长感到最困扰的三个问题依次为:不知道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身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够,即将参加高考、成绩不理想。
表5 0~6岁儿童家长教育困惑情况
1. 0~6岁儿童家长教育需求
如表7所示,0~3岁儿童家长最想接受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容依次为:养育孩子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及特点,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3~6岁儿童家长最想接受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容依次为: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养育孩子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孩子所处年龄阶段容易发生的问题与处理方法。
2. 6~18岁儿童家长教育需求
如表8所示,6~12岁儿童家长最想接受的指导服务内容依次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以及养育孩子的科学知识和方法。12~15岁儿童家长最想接受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容依次为: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以应对学习压力,孩子的价值观养成教育,养育孩子的科学知识和方法。15~18岁儿童家长最想接受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容依次为:养育孩子的科学知识和方法,青春期人格发展教育,孩子的法律意识养成教育。
本次调查发现,承担家庭教育主要责任的多为母亲,父亲存在角色缺失或角色弱化的情况,父母双方参与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访谈发现,在日常生活中,陪伴孩子上下学、督促孩子学习、进行家校沟通的主体多为母亲,了解孩子的大多也是母亲。同时,访谈结果表明,已有习惯、缺乏教养与工作忙碌是父亲较少参与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因;也有部分父亲认为母亲较自己而言更适合承担家庭教育责任,因此即便他们有时间陪伴孩子,仍会利用这部分时间做其他事情,并未认识到父亲角色缺失或弱化对儿童的消极影响以及父母双方合力进行教育的重要性。
表6 6~18岁儿童家长教育困惑情况
就家庭教育内容而言,家长群体最关注的是人格教育,关注儿童同理心、责任感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源自传统家庭教育观的深刻影响,我国家庭教育历来注重以“孝悌、仁义”为中心的立德立志教育,注重人格气节的培养。同时,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部分家长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将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干农活”,认为干农活没有出路。但实质上,劳动教育并不仅仅包括生产劳动,还包括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自身劳动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尊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等。
在教育行为层面上,性健康教育尚未普遍落实,部分家长关于性教育的应对方法多是管控和回避;同时,当下家庭教育“学校化”倾向严重。性健康教育和学科知识教育行为差异显著,知识教育存在结构性缺失。
表7 0~6岁儿童家长教育需求情况
性健康教育未落实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第一,部分家长关于性健康教育责任意识淡薄,觉得引导儿童建立性意识、学习性健康知识没有必要。第二,家长自身持有错误的性健康教育观。部分家长觉得等孩子长大,这些知识他们自然就会懂;第三,家长出于害羞心理,没有和儿童讨论过这些话题。第四,家长本身缺乏性知识或者不知道如何对儿童展开性健康教育。同时,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逐渐苏醒,渴望独立的他们往往难以主动向父母请教关于性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当下陕西省性健康教育尚未普遍落实。
调查结果还表明,已有习惯、缺乏教养知识与当下家庭教育“学校化”倾向严重,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激烈的就业竞争和重知识型教育的社会环境。基于巴克和赖特的生态心理学视角,个体的行为是与行为所在的环境不可分割的,环境对大部分个体在大多数时间内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当家长处于重知识型教育、课外补习支出高且教育投入占家庭生活总开支大部分比例的行为情境中,家长或多或少地会缺乏安全感,产生焦虑。为降低焦虑,家长往往会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对学科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为培养儿童未来竞争力,家长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有增无减,尤其以高中阶段的家长最为突出。
通过对家长教育方式整体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和对四类教育方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教育方式以民主型为主,仍有部分家长采用专制型,放任型和溺爱型所占比例较低。第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教育方式。结合实地访谈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往往更加注重科学教育方式的习得,会主动了解家庭教育相关资讯,学习新兴教育观念和方式。同时,由于其发展机会和资源更多,往往更有机会获得家庭教育专业指导。但部分高学历家长亦存在专制型和溺爱型教育方式。一方面,学历较高的家长由于其自身教育水平高,对孩子的要求也高,故存在专制型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往往收入较高,外加其生育年龄普遍较大,存在以孩子为中心,无论孩子提什么要求都会答应的情况。第三,收入较低的家长群体中,放任型教育采用率更高。这些家长大多精力都需要放在挣钱养家上,没有时间陪伴和教育孩子,故在教育方式上偏放任型。
表8 6~18岁儿童家长教育需求情况
就教育困惑而言,由以上数据可得:第一,0~3和3~6岁儿童家长的教育困惑具有相似性,孩子的安全问题、工作和育儿之间的冲突以及缺少有效教育方法是他们共有的教育困扰。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0~6岁儿童家长处于新手父母阶段,系统的育儿知识和科学的育儿方法尚在学习当中;二是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正式施行,非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大幅增加,故家长的困扰有所改变,从以往担忧独生子女缺少同伴转变为对子女安全健康问题的担忧;三是0~6岁儿童家长正处于事业上升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中,因此工作和育儿相冲突是家长共同的困扰。第二,6~18岁儿童家长都很关注子女的学习,关注其学习习惯的养成或者学习成绩是否理想。这与之前关于家庭教育内容的分析取得了一致的结果。第三,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是0~18岁儿童家长共同的教育困惑和教育需求。家长群体对实施家庭教育能力的自我评价较低,所以迫切希望习得家庭教育知识及方法,以提升自身家庭教育水平。
就教育需求而言,第一,教育需求呈现出阶段性特点,不同年龄段儿童家长教育需求各不相同。例如,6~12岁儿童家长最想接受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容依次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以及养育孩子的科学知识和方法。而12~15岁儿童家长最想接受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容为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以应对学习压力,孩子的价值观养成教育以及养育孩子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第二,相较于补救式教育,家长群体更青睐以养成式教育为主题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长期望获得关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价值观和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目前,学校是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主要阵地,通过对“家长期望学校为家庭教育提供帮助”一题进行词频分析后发现:第一,“定期”是家长反复提到的高频词。家长反映学校每年提供的指导服务频次大多在1~5次之间,并不能满足当下其关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需求,家长期望学校提高活动次数,使家庭教育指导常态化。学校每一年、每一学期应列出孩子身体、学习、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应知应会,让家长负责参与实施。第二,家长期望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讲座”“亲子活动”,开办“课程”、进行“培训”等方式展开指导活动。第三,家长期望教师由单方面地给予建议和传授经验改进为家校双方平等地交流和讨论,共同探寻科学合理的育儿方法,提高指导活动的互动性。
另外,当下陕西省家长学校所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容以补救式教育为主,存在供需不对等的问题。在当下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孩子所处年龄阶段容易发生的问题与处理方法”和“孩子存在的特殊问题及解决办法”两类内容占比最高,“科学育儿相关的知识与方法”所占比例明显少于以上两类,即补救式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明显多于养成式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但目前家长最希望获得的是以养成式教育为主题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因此,就指导活动内容而言,存在供需不对等现象。
第一,就家庭教育主体而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任务被母亲所承担。
第二,就家庭教育内容而言,家长重视人格教育,忽视劳动教育。同时,知识教育存在结构性缺失,家庭教育内容“学校化”倾向严重。
第三,就家庭教育方式而言,教育方式总体水平偏低,以民主型为主,但也存在少数家庭教育表现为溺爱型和放任型。同时,学历和月收入是教育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家长学历的提高,民主型教育方式的采用率逐渐上升,而放任型教育方式在收入较低的家长群体中采用率更高。
第四,就家庭教育需求与困惑而言,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是0~18岁家长共同的教育困惑,不同年龄段儿童家长的教育需求各不相同。
第五,就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参与现状和参与意愿而言,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需求具有迫切性,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当下仍存在活动内容供需不对等、活动次数有待提高的问题。
第一,家长应明确家庭教育主体责任,适当提高父亲参与程度,共同促进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第二,家长应重视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加强劳动体验教育;针对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性健康教育,引导儿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正确应对青春期发育和异性交往问题。
第三,家长应在已有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民主型教育,给予儿童充分的关注和爱护,主动与儿童沟通,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第四,以学校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主阵地,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一方面,指导服务应加大养成式教育的比例,传授给家长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家长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另一方面,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互动性,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指导服务次数,使其常态化普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