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的历史演进与创新发展

2020-01-02 00:0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时代新人培育总书记

师 帅 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55)

时代新人的概念虽然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但回望五四运动的百年历程,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而觉醒的“新青年”,实际上便开启了近代以来塑造“时代新人”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作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图存的关键力量,作为重树国家世界地位的人格形象,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担当,“时代新人”何以在五四时期开启初始构设,何以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推进践行,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下实现了怎样的创新发展?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五四运动100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来体认和把握。

一、五四时期开启了时代新人的初始构设

五四运动自其发端,就将唤起民众、培育新青年、重塑新精神作为时代的吁求主题和理论新声。随着历史的演进,五四运动也逐渐成为进一步探究如何培育“时代新人”即“无产阶级新人”的直接起因。五四运动前后,以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分子为代表,启时代之先觉、发思想之先声,从历史出场、群体组成、精神特质和培育路径等方面对时代新人作出了较为完整的初始构设,为而后的各个不同时期实现时代新人的传承发展奠定了根基。

(一)时代新人历史出场构设

作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人物,陈独秀、李大钊同样是在中国大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先驱。他们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的现实,就需要培育“新青年”,这些“新青年”不会沉浸在“时下”的纷乱与哀怨中,不会厚古薄今,徒思“过去”,空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而是能够“打起精神”“自觉奋斗”,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改造,谋“将来”的发展。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为武器,为时代新人的历史出场架起理论构设。李大钊将《共产党宣言》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413论断作为理论支点,提出“资本主义时代”只是一个“个人主义向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过渡的时代”[2]18,当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代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之后,就会使人摆脱资本的束缚,还原“人”的本真,“把那占据的冲动,变为创造的冲动;把那残杀的生活,变为友爱的生活;把那私营的心理,变为公善的心理”[2]1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从自私自利走向互助互利,从尔虞我诈走向和谐共生,社会主义新人必将代替资本主义旧人。这一逻辑严谨的有力论证为时代新人的历史出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社会新思潮的主流,成为许多青年知识分子投身革命、探寻道路的信仰之源,更成为时代新人登上历史舞台、肩负起救亡图存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时代新人群体组成构设

李大钊、陈独秀对时代新人群体组成的构设,深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变革的真正主体,是完成自我变革的根本依靠力量。这使李大钊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民众势力的伟大”[2]209,认识到“民众的势力,是现代社会上一切构造的唯一的基础”[2]209,继而抛弃了传统道统中知识分子总是处在启发民智的“师者”地位,并发出了“无论何人,应该认识民众势力的伟大;在民众本身,尤应自觉其权威而毅然以张用之”[2]209的时代新声。因此,在他们的构设中,时代新人首先是无产劳动者,但并不是盲目的、“叫它们行就行,止就止的”[3]568的劳动者,而是能够“靠自己的努力,从那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4]363完成自我觉悟的劳动者。其次,李大钊等还认为具有先觉意识的知识分子也是构成时代新人的重要群体,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处于“民众运动的先驱者”地位。他号召这些知识分子要“和劳工阶级打成一气”[4]304,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到农村去,“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4]304向他们宣传“社会主义的道理”。这样李大钊等就完成了时代新人群体组成的基本构设,即觉悟了的无产劳动者和具有先觉意识的知识分子的统一。

(三)时代新人精神特质构设

五四时期,针对国民缺少国家主义观念,对于政治更是“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用心”[5]104,有害于中华民族国际生存竞争的残酷现实,陈独秀发出了“集人成国,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5]103的呼声,认为国家主义“实为吾人目前自救之良方”[5]87,提出要通过在精神层面激发人们的人格意识和人权意识,来培育时代新人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怀。为了打破旧思想的束缚,李大钊十分推崇实现个性解放的自由理念,认为“自由为人类生存必需之要求,无自由则无生存之价值”[6]228;认为国民欲求得幸福,“当先求宪法之能保障充分之自由”[6]228;认为个性解放、自由发展是通向未来大同社会的必备条件,因为个性解放“这条线就是达到世界大同的通衢”[4]283,在此过程中将“同时伴随着一个大同团结的运动”[4]283。因此,为了完成对现有世界的改造,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到来创造条件,就应当在精神层面培养时代新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个性解放、自由发展与大同团结意识的统一,这不仅成为时代新人的培养指向,更成为时代新人精神特质的基本内容。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一重要精神特质构设,特别是高扬的爱国主义旗帜,逐渐演化成五四精神的核心,并成为而后不同历史时期时代新人培养的根本价值指向。

(四)时代新人培育路径构设

在完成了对时代新人的历史出场、群体组成、精神特质构设后,陈独秀、李大钊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一步提出了培育时代新人的路径构设。主要包括,一是提出了“物心两面改造”的塑造原则,实现了在把握经济变革与思想精神的辩证关系中培育时代新人。李大钊认为,人的培养“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2]12,从而提出了“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2]14的时代新人塑造原则。二是提出要通过民主科学精神的培育来塑造时代新人。李大钊等指出,要发挥教育在时代新人塑造中的作用,需要将民主、科学的精神通过教育普及给广大民众,特别是无产阶级劳工,提出要“用通俗的文学法,使一般苦工社会也可以了解许多的道理”[4]292。三是提出要在革命和政治斗争的具体实践中培育时代新人。陈独秀提出要实现文化气质的培育与投身社会革命实践的结合,改变国人“干预政治,非分内之事”的陈旧思想,并认为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解放自己,解放数千年来被人轻视被人侮辱被人束缚的一切锁链”[7]114。

五四时期对时代新人的初始构设,历史性地促使了时代新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构设发挥了理论对实践的先导作用,使时代新人的形象逐渐从模糊走向清晰,从理论走向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五四时期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基了时代新人最为根本的精神底色,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传承和根魂所系,它为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共产党人提供了培育新人的价值取向,即培育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目标而奋斗的时代新人。

二、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开启了铸就时代新人的实践征程

五四时期形成了关于时代新人的初始构设,但要从根本上完成时代新人塑造的重任,实现从构设到践行的转化,就必须由社会上最进步的政党来完成。这一重任就自然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并贯穿了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历史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知识和劳动的结合中铸就时代新人

为中国革命培养一代新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要造就的新人是“革命的先锋队”,特点是能够“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8]34,为“现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和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9]1059。为此,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培育新人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扎实的文化知识,认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知识,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强调掌握了正确政治观点和文化知识的知识分子,还要和工农群众相结合,实现知识与劳动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并将此作为培育新人的重要标准。他盛赞延安时期工农商学兵的结合之举为“文武配合”“天下第一”[8]122;在延安青年群众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讲话中,他再度强调判断青年是否革命的标准即“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10]566,并将其视为“唯一的标准”[10]566。知识分子和工农民众的结合、知识和劳动的结合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铸就时代新人的实践遵循。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在“红”与“专”的结合中铸就时代新人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空前的建设热情,为了避免人才培养工作中“犯急躁病”,毛泽东专门提出“要照顾青年的特点”[11]276,“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11]278,初步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三好”标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带来的崭新变化,人们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反映”[12]267,特别是部分青年中一度出现的“好像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12]226的偏向,毛泽东尤其警觉,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予以及时纠偏,并提出了要培育“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2]226的育人思想。1957年,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深化了其育人思想,首次提出“又红又专”,并在《论十大关系》中进行了阐发:“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一定要批判不问政治的倾向。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12]351这一思想是毛泽东立足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实际,对人才培养作出的深刻理论思考与实践创新,不仅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客观标准,而且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丰富经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铸就时代新人的重要行动指南。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在践行“四有”标准的实践中铸就时代新人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亟须涤荡社会旧习气,开启时代新风尚,培育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13]256这一论断的提出昭示着改革开放新时期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标准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4]110。自此,“四有”新人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培育时代新人的全新概括和行动指南。针对社会上一度泛起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邓小平特别强调要培育“四有”新人,并十分注重从“理想和纪律”两个方面铸就时代新人。他反复警醒:“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14]111“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14]209所以“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14]191。强调“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道德,要从小开始培养”[13]105,明确了时代新人培养的逻辑起点。这一时期的时代新人践行标准始终围绕着“理想、道德、文化、纪律”展开,体现出邓小平从理想信念、伦理素养、科学知识、生活规范上培育时代新人的深度思考,践行“四有”标准,也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

(四)跨入新世纪:在推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实践中铸就时代新人

面对进入21世纪后世界科技革命飞速变革带来的挑战,以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的时代重任,党和国家迫切需要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变革、担负时代重任的一代新人。199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江泽民在同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5],对新世纪时代新人的素质构成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德育、智育、体育”的基础上增加了“美育”的表述,形成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的育人总目标。步入21世纪后,胡锦涛更加注重人的素质培养的全面性,提出既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16],又要有“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16],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7]641的育人目标,持续拓展了时代新人的丰富内涵。

基于此,我们能够得出一个清晰的时代新人培育脉络和历史沿革,这一脉络和沿革充分表明,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时代任务和历史条件的不同,时代新人培养的目标任务、践行的具体标准均呈现出不同特点。但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近百年的奋斗史,由于“初心”和“使命”未曾改变,使不同历史时期时代新人的培养在显现出鲜明时代特征的同时,又具备根脉相续的承继性,实现着内涵的持续奠基。这一特点使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时代新人培育理念,这也为新时代持续推进时代新人培养实践、创新发展培育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时代新人的全新境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于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8]42的命题,并在关于培育新人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对这一命题做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在对时代新人时代内涵的阐释中开启新境遇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8]42这一表述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但理解习总书记“时代新人”命题的内涵,则需要贯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关于育人的系列重要讲话来总体把握。就其对时代新人时代内涵作出的阐释而言,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关于育人的多次重要讲话,均蕴含着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比如2013年他在给北大学生的回信中写道“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19]54;2014年,他在与北大师生代表座谈会上讲到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19]54;2016年,他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19]54。“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这一新表述,着眼于育人目标与时代要求的关系,着眼于走在时代前列,是“时代新人”提法的先声。[20]二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8]70把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理想、本领和担当上,蕴含着对时代新人的期许和要求,是对时代新人内涵的新阐释。三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之后,围绕着育人目标的问题,习总书记旗帜鲜明地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1]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对这一“答案”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在“德智体美”的基础上增加了“劳”,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2019年4月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他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育人目标上升到政治高度,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23]深刻揭示了“时代新人”的政治内涵和政治要求,并完成了时代新人内涵归根结底意义上的阐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标志着“时代新人”时代内涵展现的基本完成。这一阐释,也成为“时代新人”落地定型的标志。[19]

习总书记对时代新人时代内涵的阐释,主要从素质构成和精神特质两个维度展开,并展现出承继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一是承继性,承继了以往育人目标的表述。二是创新性,既反映在对时代新人素质构成提出的新要求,又反映在对时代新人精神特质提出的新要求。另外,精神特质中提到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等时代新人应具备的精神状态,则直接体现出习总书记对精神状态的高度重视,更是把握时代新人内涵的全新视角。

(二)在对时代新人培育路径的创设中开启新境遇

习总书记在关于育人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既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提出了培养时代新人的标准和规格,又在承继与创新中提出了培养时代新人的路径。一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培养时代新人。无论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定位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8]42上,还是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育新人,就是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均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新的正确方法指引。二是在弘扬新时代的奋斗精神中培养时代新人。党的十九大后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23]。提出要“在劈波斩浪中,在披荆斩棘中,在攻坚克难中”,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23]培养时代新人的奋斗精神。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和培育中培养时代新人。习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新概括,指出是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集群,并多次强调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5],提出要将中国在各个发展时期形成的文化精华、思想资源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释放其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文化滋养。四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中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培养时代新人。习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作用,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5],并专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就如何上好思政课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

习总书记关于培育时代新人的路径构设,同样展现出承继与创新相结合的鲜明特点。一是承继性,充分借鉴历史上形成的育人的理念和经验。比如,提出的用奋斗精神培养时代新人的思路,尤其是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23],便是对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青年提出的“永久奋斗”精神的历史承继;再比如,提出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释放文化在培养时代新人中的滋养作用,便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育人理念。二是创新性,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提出了培育时代新人的新路径。比如,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定位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8]42上,实现了把“培养什么样的价值观”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紧密结合,既体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认和根本追求,又明确了培养时代新人的主要着力点。

(三)在对时代新人使命担当的拓展中开启新境遇

使命担当是时代新人的应有责任,也是其显著特征。面临着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迈进的历史境遇下,习总书记对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视域更广阔、思考更深入。一是反映在对中国国际责任的定位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中国的国际责任作出了新表述和新定位,他指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6],特别是提出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26]。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为时代新人创造了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和时代际遇,时代新人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伟大进程中,也历史性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二是反映在对时代新人使命担当提出的新要求上。习总书记十分看重中国青年一代在使命担当方面的情怀与格局,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23]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的统一,民族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并重,既展现了广阔的全球视野,又对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提出了新要求,即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国一域,而是能够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以全新视野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担当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文明繁荣共进的国际担当相统一。

习总书记对时代新人使命担当的阐述,同样展现出承继与创新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承继性,承继了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复兴而接续奋斗的目标。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8]13,为实现这一伟大梦想而奋斗,是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的毕生追求,其彰显的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更为而后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所秉承,显现出根脉相续的一致性。二是创新性,拓展了时代新人新的使命担当。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样一个双重变奏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是一个具有普遍世界意义的历史进程,在此过程中,中国也将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重任,担负起负责任大国的应有责任,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习总书记拓展了时代新人使命担当的范围,既作为新时代的时代新人,不仅要担负起为民族复兴的奋斗重任,还要担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展现出负责任大国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总书记开启的时代新人的新境遇,实现了对时代新人的创新发展。然而要明确的是,习总书记关于时代新人培育的重要思想中所展现出的承继与创新并不是断然割裂的,而是合为一体的。对历史的承继,不是简单地照搬历史,而是在承继历史中彰显新的时代特征,体现出创新的一面;推动时代新人的创新发展,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创新,而是在创新中显现出深邃的历史思考,从而实现了承继与创新的结合,并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拓展了时代新人在新的历史方位中的全新境遇。

猜你喜欢
时代新人培育总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总书记“下团组”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