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

2020-08-09 08:55郭慧毅
西部学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传统文化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主旋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爱国主义教 育—思政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知识输出,理论知识的渗 透与转化,多课联动互通,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等多种路径,实现将傳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 政课教学。

关键词: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思想;高校思政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2-0097-03

一、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一)培养高校大学生的责任感

古人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古人对民族、对 国家一种矢志不渝的责任感,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 脉络,爱国主义始终贯穿其中,尤其是当中华民族面临危 机的时候,这种舍生取义、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就会发挥其强大的力量。爱国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 是与时俱进的,因此可以传承发展融入当今民族精神的 核心。

大学是青少年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是人生的黄 金期,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牢牢抓住高校大学生的这 一重要成长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在2019 大学校长论坛致辞中说到,“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 之本,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这是国家对 高等教育的要求,更是对高校大学生的要求。当代高校 大学生是幸运的,他们的人生黄金期恰巧与祖国“两个 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期相吻合,他们有责任承担起 建设祖国大业的重任。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中应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这样 有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二)坚定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四者是一 个统一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包含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 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也包括 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加强爱 国主义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爱祖国的文化是爱国主义的 基本要求,有助于高校大学生更好地热爱祖国。高校思 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融入传统的优秀文化,能使当代 大学生更深切的体会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知道自己 的来时路,从而能够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砥砺前行。

(三)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三个层 面均不难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中爱国主义更是渗透在字里行间。想要更好理解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一定要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 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 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 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当中提到“坚 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由此 观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联系是 非常紧密的。我们谈核心价值,势必需要了解传统文化,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二者相辅相成。

二、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一)社会环境特点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的环境当中,互联网是他 们信息的主要来源。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 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便、快捷、高

效、紧密,但弊端亦十分明显,比如新闻视频化、来源多样 化、信息多重化,加大了选择甄别正确信息的难度,依赖 网络的大学生对于一些具体事件虽然有关注、有认识,但 是易被误导。

(二)思政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其一,授课方式上较为传统。当前各高校思政课教 师都在不断创新授课模式、实践方式等等,取得了一定的 成效,但是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理论与实践联系不 强,理论应当成为指导大学生的实践——尤其是自身的 思想与活动的指南,尤其是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来说更是 如此,爱国不是口号,而应当成为指导当代大学生思想行 为情感的准则,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活动应当在大学生 内心深处有触动有提升,而在这个方面,思政课教师还需 要进一步探求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二,授课内容上联系不密切。思政课包含了《思 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概论》与《形势与政策》这几门课,这些课程不是孤立的, 提升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应当是所有思政课教师、 思政课共同的任务,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与此同时,讲授爱国主义知识也不是某一章某一节的任 务,而是应当贯穿在整体的思政课授课过程当中。

(三)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思想的认知误区

其一,当代大学生表达爱国主义的不成熟行为。不 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及社会责任感, 但是由于了解不够深入、考虑问题不全面等等原因,使得 他们的爱国行为不成熟不理智,“爱国既需要情感的基 础,也需要理性的认识,更需要实际的行动。爱国不是简 单的情感表达,而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要讲原则、守法律, 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说大学生在表达爱 国主义之时不仅应有爱国之情,同时更要有爱国之智,要 学会聪明、理智、成熟地爱国。

其二,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薄。沈先陈在其 文章《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以 X 高 校为例》一文当中曾做过一个相关的调查问卷,问卷结 果显示,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从获取吸收传统文化知识的 途径上更倾向于数字媒介的方式,而非我们传统的纸质 媒介,当然这并非不是可取之法,但是不能否认数字媒介 的知识略显碎片化,容易断章取义,这对于大学生全面准 确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是有弊无利的。

三、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 路径

(一)加强传统文化知识输出

前文已经阐述过,千百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静 止的,而是在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与时俱进发 展而来的。具体来讲,首先是传统文化现代化,思政课教

师需要在内容上打破古与今的隔膜,在古今之间搭一座 桥,我们讲核心价值,要将当代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有据可循,有源可溯。其次,灵活授课方式,要运 用多种方式尤其是新媒体新技术这些学生熟悉并喜爱的 方式使学习“活”起来,使古今联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 技术相连结,增强课程的时代感与吸引力,继而提升当代 大学生对于祖国的责任感。

(二)理论知识的渗透与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 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 人这个根本问题”。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尤其是“为谁培养人”更应为教育工作者深思,中国 的教育事业始终应当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復兴作为自己 的重要使命。

由此观之,在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 思想性、理论性与政治性的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 程”,这也就意味着作为教师本就有义务有责任将思想 性、理论性与政治性紧密结合,将道理、情理、事实讲清 楚,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过去、理解当下,成为真正 需要“培养”的人。

(三)多课联动互通有无

其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 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 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也就意味着广大高校教师都应 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当然作为思政课教师,一方 面做好自己的思政课教学工作,同时也可以同其它课程 教师做好互通有无、及时沟通与学习。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 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 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当前,各学校、各专业、各课程都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工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主 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什么 课程,最后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古人讲修齐治平,这是 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课程思政” 的开展便有利于将这些责任感、情怀在大学生平时的学 习过程中润物无声培养起来。

其二,思政课各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上文笔者阐述 过,各门思政课间联系不紧密,因此应当充分找寻不同课 程的特点,发挥每门课不同角度的爱国主义教育,让思政 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形成一个既有各自分工,又环环相扣 的整体。使得当代大学生懂得爱国主义思想来时路艰辛 与优秀(“纲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概 论”)、传承民族精神的责任(“基础”)、理性领会爱国主

义的理论支撑(“原理”)、争当关心国家大事的主人翁思 想(“形策”)。总之就是要“高校思政课要通过多课高 效联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创新,既协同联动,又各有 侧重,不断筑牢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

(四)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有这样的阐释,“文 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 化的省称”。作为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之一,中国文化坚 韧顽强绵延至今,这是文化之幸,是中华民族之幸。在思 政课的平时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将此类 知识贯穿在自己的课堂之中,爱国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求 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文化,当代大学生需要对祖国的传统 文化有认同感,认同感是责任感的前提。

2019 年 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 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其第二点基本内容当中提到,“传 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 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 件。要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 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文化,尤其是优秀的文化对 人的影响是滴水穿石的,绵延不绝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 化指引着一代代中国人认清自己在人类长河发展过程中 的地位,滋养着笃实忠厚的中国人民世代热爱自己世代 生长的这片中国大地。

当然,思政课学习中国文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除了 理论知识的阐述之外,高校思政课可以灵活开展各类相 关的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以及责任感, 同时将这种自信心与责任感同对祖国的情感与责任结合 起来,形成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 新人”的战略要求。大学生应当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 这是对祖国的一种大爱,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 统,亦应该成为新时代的行为指引,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 地,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思政课的“爱国主 义”相结合,培养当代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承担起 民族复兴之重任。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M]. 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18.

[2] 沈先陈 . 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以 X 高校 为例 [J]. 大众文艺 ,2020(2).

[3] 习近平 .2014 年 2 月 24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 体学习时的讲话 [N].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2014-02-25.

[4] 周静曲 , 翃佼 . 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现状及教育对策分析 [J].新西部 ,2019(8).

[5] 高德毅 , 宗爱东 .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 的必然选择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

[6] 冯天瑜 , 杨华 , 任放 . 中国文化史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 张桦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讨 [J]. 智库时代 ,2019(12).

[8] 黄莹 .“四个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 [J].管理观察 ,2019(11).

[9] 朱涛 . 高校思政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四重路径 [N]. 重庆 日报 ,2019-12-19.

作者简介:郭慧毅(1986—),女,汉族,单位为山西农业 大学信息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海疆史。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传统文化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