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笑宇
摘;要:名著导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所在,不仅是拓展初中学生阅读深度、阅读广度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亦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新版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增加了对学生语文运用和理解能力的要求,这对于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新的挑战,也同样是一个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强化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大好契机。
关键词:名著导读;综合能力;语文素养
名著导读教学,即广泛地来说应该是教师有效地将阅读活动穿插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尤其激发学生阅读前的兴趣,阅读中的方法以及阅读后的理解等,多方面促进学生阅读名著的效果的达成。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尽可能地阅读大量书籍,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国内外名著,对其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施“语文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意义
1.实施“语文探究学习”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课题组以每学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成绩和平时考查形式检验实验班总体水平,从探究学习思维品质和语文探究学习综合能力为测试指标,按学生类别进行发展性的差异检验,分析结果。通过对比发现: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学习信心、竞争意识、主动探索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在学校开展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中,实验班学生在主动提出问题、答疑有创见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明显强于对比班学生。
2.实施“语文探究学习”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以点带面,使教师教育思想进一步端正,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实现了“六个”转变:(1)变仅以掌握课本知识为目的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充分和谐地发展;(2) 变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式学习;(3)变追求唯一结论的封闭式教学为引导独立思考、互相研究,进行多向思维,鼓励标新立异的开放式教学;(4)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静态教学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动态教学;(5)变仅重视教学中理性因素为重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统一,发挥非理性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6)变教法的单一性为多种教法结合、综合运用、敢于创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科研能力不断增强。
二、实施“语文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
1.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取得结论、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从学生当前所处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全面强化他们信息处理能力,利用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2.发展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并共享资源与成果。在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深刻地认识到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对于自身成长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不断强化现有知识结构。
3.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前人的成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思考,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探究态度,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的同时,重视科学道德的建设。
4.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所具有的独立魅力。
5.激活以前学习中的知识储备
积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大语文综合学习的经验。通过学习,成功激活学生在此前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将新知识和旧有知识有机的整合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实施“语文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路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在这一阶段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探究任务,或由学生在自主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学生积极探索,搜寻相关资料,进入探索问题的状态。这个环节是实验起始阶段的重点。
2.自主探究学习阶段
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开放情境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和沟通,用科学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
3.交流共赏成果阶段
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交流共享。
4.点評总结升华阶段
教师针对学生交流成果进行精要的点评,使学生能明辨是非,澄清正误。最后必不可少的总结升华将所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语
语文探究学习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它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通过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入探究学习模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方法,不断强化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需要我们所有一线语文教师对这种新型学习模式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有效的引导和积极的鼓励之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能力,从而为其在名著导读方面有所思、有所得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金林.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3(12).
[2]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林柳荣.激兴趣·燃情感·展个性———“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初探[J].大众文艺,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