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桂,王晓蕾,杨丽花
(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老年病科,广东 深圳 518000)
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一定程度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病发率,动脉粥样硬化便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据统计数据表明,6成以上脑卒中死亡患者并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临床研究表明,酗酒抽烟的患者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也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原因。
以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为时间节点,选取于我院治疗的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均分所有患者成两组,一般组和观察组。一般组45例患者,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50-86岁,平均年龄(68.2±2.7)岁;观察组45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龄50-87岁,平均年龄(68.7±3.0)岁。比较两组患者以上基础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给予所有患者常规对症治疗,加强健康宣教。基于此,一般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干预联合消斑敷贴,消斑敷贴作用于双侧人迎穴处及斑块处,每天1次,3个月为1个疗程。中医护理干预内容:(1)对症护理: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合理控制温度、湿度;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2)情志护理:病发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焦虑、抑郁情绪,及时予以疏导,促使患者心情舒畅,肝气调达;面对患者疑虑耐心解答,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均衡饮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低盐、低脂,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4)康复训练:结合患者病情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通畅经络,有助于促进恢复。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血脂水平、斑块性质、斑块面积的变化。
评定本文研究结果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并以此开展数据分析,使用SPSS 18.0版本,使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测;使用(±s)表示计数资料,利用x2检验;通过分析如果P值小于0.05,则表示具备统计学意义[1]。
通过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斑块稳定数31块、不稳定数为9块,一般组患者斑块稳定数18块、不稳定数为22块,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满足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护理,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为(0.80±0.11)mm,一般组为(0.90±0.12)mm,斑块面积:观察组为(13.45±3.28)cm2,一般组为(14.30±4.32)cm2,对比两组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生活质量(KPS),护理后观察组KPS评分上升( 78.6±11.9),比一般组( 67.5±9.6) 高,(P<0.05)。具体见表二。
表一 对比两组患者斑块面积、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
表二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对比
动脉粥样硬化同血脂异常、血管壁成分变化等因素相关。伴随个体年龄增长,血栓、雪中、纤维增厚、裂隙等因素的出现,一定程度增添了血管内皮合并损伤,损伤的发生容易减弱血液流速,或者导致血管封闭,由此容易引发中风、心肌梗塞。因为该病症具有极高的致死率、病发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由此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由于急性心梗病发率逐年增长,使得人们高度重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西医主要采用降糖、降脂、降压、控制饮食等治疗,临床以降血脂药物应用最为广泛;他汀类药物在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该类药物具有横纹肌溶解、肝损伤等副作用,由此影响着病症治疗效果。因此,运用安全有效的方法抑斑、减斑、稳定斑块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中医从瘀、湿、痰、毒等论治,从肝、脾、肾入手以调节脏腑功能,治法有针、药等,据大量研究表明采用中医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2]。
在对症选用治疗措施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护理措施也非常关键,能够夯实护理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经由本文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中医护理干预联合消斑敷贴获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消斑敷贴是基于中医“胸痹理论”和“经络穴位理论”的中医疗法,将中药与穴位相结合,采用人迎穴或有斑块处贴敷,通过皮肤渗透吸收和经络传导发挥药效[3]。
总而言之,将中医护理干预联合消斑敷贴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护理中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能够稳定或者逆转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临床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