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就业视角下招生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探析

2020-08-08 08:27
大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联动机制毕业生高质量

靳 葛

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招生工作和就业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头和一尾,发挥着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作用。基于高质量就业视角探寻招生与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视角更加贴切,更加便于形成招生、人才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促进高校快速补齐发展短板,提高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2017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实现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已成为高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也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前形势下,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在某些领域存在着脱节现象,毕业生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无法达到同频共振。出现这一问题的症结是因为高校未能形成良性的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高校要切实明确人才培养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招生、人才培养、就业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形成三者的联动,人才培养系统工程才会良性循环。

一、招生与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研究现状

关于就业和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问题,国内许多高校和学者都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国内研究方面,张云霞等通过数学模型建立起招生、培养、就业三者之间的量化关系,作为建立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预测预警的标准,并提出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三者联动机制的四个方面的内容。[1]蔡维凯认为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对高校招生就业机制影响很大,充分平衡两个问题间的关系,是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他基于大数据技术,综合考虑招生及就业率两个方面,分析高校招生及就业现状。[2]于路存以河北农业大学的就业状况和招生质量为对象,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就业情况对招生质量的影响,提出涉农专业和非涉农专业就业率对招生质量影响的差异,实证分析结论验证了就业率与招生质量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3]吴功才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以达到精准就业,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他提出要开展有指导的招生、有方向的培养、精准的推荐以及准确的就业预测。[4]程耀忠基于整体思维和系统思想,从“招生、培养、就业”人才培养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与过程出发,阐述了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的构建、实施与成效,以期助力大学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5]

本文将从高质量就业视角下,探讨本科招生人才培养机制已有做法和效果,以及面对的问题及挑战。

二、高质量就业视角的考量因素

就业工作事关民生,关乎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在就业群体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的含义已经不再是单单找到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之后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 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求建立健全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而关于高质量就业如何定义,并未有明确表述。[6]从高校招生就业部门来看,高质量就业就是工作过程中的需求可以与就业者自身经过受教育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匹配,这其中包括专业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从而实现就业者自己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在探讨高质量就业的考量因素时,S 大学从大学生的角度将因素主要归纳为就业满意度、专业相关度、工作适应度、能力及知识素养匹配度。具体指标如表2-1所示。

表2-1 高质量就业的考量因素

三、高质量就业实证调研

S 大学从2010年起就开始着手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研究,从入学的录取数据分析、新生问卷调查,到毕业生的毕业数据分析、毕业生调查,以及教学质量调查,相关数据分析都会对人才培养整个链条涉及的工作进行反馈,以期补足工作短板,形成工作合力。对2017-2019 届毕业生的调研来看,调研有效样本每年都占毕业生的80%以上。

从能力及知识匹配度来看,总体能力知识素养匹配度三年分别为45.17%、52.97%、52.85%,平稳中呈上升趋势。从具体专业来看,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相关度相对较低,均处于20%以下。

从工作适应度来看,总体适应度三年分别为79.58%、84.92%、85.92%,呈上升的趋势。在对个别专业的统计中,功能材料和哲学专业毕业生工作适应度相对较低,在60%以下。

从专业相关度来看,总体相关度三年分别为66.51%、63.24%、66.47%,整体变化不大。各专业的就业相关度跟专业的属性相关度较大,例如“垄断性”职业涉及的医学、音乐、美术等专业,专业相关度都排在前面。对于从事与专业相关度不高的原因分析时,专业相关工作不符合兴趣都占据了首要因素,可见主观因素在其中起着主导地位。

就业满意度中,二级指标主要由薪酬、目前工作氛围、工作内容、工作强度和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满意度构成。通过调研显示,2017-2019 届毕业生,整体满意度呈上升趋势,在满意度考量的二级指标中,工作氛围、职业发展前景的满意度较高,如图3-1所示。但在各专业就业满意度中也存在很大差异,朝鲜语和艺术设计学专业就业满意度相对较低。

图3-1 2017-2019 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分布

四、高质量就业视角下的联动机制措施

高质量就业视角下,建立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有助于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S 大学主要做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优化招生计划编制方案。充分考虑现有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形势、培养质量、就业前景等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优化专业结构、凸显办学实力和特色,根据学生就业区域分布,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导向,合理布局分省招生专业,从而不断提高招生专业与生源结构编制的合理性。

探索专业动态调整。建立校内专业评估制度,引入竞争要素,分批对校内专业按照标准进行评估,评估参考各专业生源状况、就业情况、人才培养反馈,主要衡量专业录取志愿率、调剂率、高质量就业考量因素、课程资源满意度、教学资源服务满意度、师资队伍评价等,实行亮牌制,对招生专业进行动态调整,不断促进专业结构优化,以适应社会需求。具体措施包括:减少招生计划、隔年招生、停止招生等。例如在上面提及的社会工作专业,就在动态调整中确定为隔年招生。此外,还组织相关专业积极参加教育部及其他公认的国内外专业认证机构开展的专业认证,例如工程教育、医学教育、师范教育等,通过专业认证实现专业建设的持续改进,使培养的人才得到国际、业界认可,提高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推进专业大类招生。专业按大类招生,可以在形式上增加各招生专业的计划数,缓解考生填报专业志愿时的心理压力,进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在加深对大学和专业认知后,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流选择专业,可以有效降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候专业选择的盲目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把几个相近的专业或者某个学院下面的专业打包,变成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对于高校来说也是在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提高生源质量的一个手段。同时,大类专业分流势必会让学院更加重视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学科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教学过程中专业要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提高专业吸引力。

结合招生,构建精准化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认真研判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索高中高校职业生涯有效对接,做到相互融合。建设本土化专业化的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职业生涯竞赛,推动生涯教育本土化。低年级利用主题班会、学习经验交流、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以及所学专业,高年级利用访谈、实习实践等形式对职业进行探索等。强化毕业生对个人知识能力、职业规划及未来发展目标的思考意识,及时合理安排校园生活,理性选择就业发展方向,聚力学生就业观念形成。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带薪实习项目,让毕业生正确认识职业,了解职场,转变就业观念。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力度。

深化校企(政)协同,推进卓越人才培养向纵深发展。重点在法学、医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专业领域开展协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现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制度化,为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和卓越教师等在内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搭建立体化的协同育人平台,完成与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要求的对接。构建协同育人新体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导向,集聚资源要素,推进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协同,加强校校协同、校企协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线上与线下协同等,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五、高质量就业视角下联动机制的改进方向

在构建高质量就业视角下本科招生人才培养机制探索过程中,S 大学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效果,近几年就业质量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许多瓶颈和困难,需要去面对和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的结构优化受学科分布、多校区办学制约。同一学科门类的专业分散在不同学院,一学院混杂着来自于多个一级学科的不同专业,合并专业大类后,可能不同学院专业在不同校区办学,给专业教学带来了困难,这势必带来大类招生进程放慢,专业教学资源的浪费。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以学科规划与建设为龙头,优化学校办学组织结构体系。在全面评估学科点及其资源条件基础上,做好学科点发展规划与建设布局。以此为龙头,实现学科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的联动,对学校二级办学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适时组建学部,提高资源配置的集约化水平、专业办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建设不完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对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需求,已经逐渐转化为向对复合型、知识结构多样性人才需求转变。而大学尽管能提供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双学位、完全学分制等,但是就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课程进行改进,专业课中也要注重融入跨学科的知识,打造“金课”,消灭“水课”,围绕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研究平台、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尊重学生个性,创设多元发展途径,全方位地从跨学科、跨专业、跨时空、跨文化等视角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新,鼓励学生通过选择学习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转换名校课程学分、创新创业学分、自主研学等方式完成学习。

六、结语

高质量就业视角下招生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实现招生—人才培养—就业协调有序良性循环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发挥高校立德树人重要职能的有力保障。构建人才培养机制是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这一过程高校要转变之前固有的惯性思维,要从新时代对人才的选拔和需求特点出发,以坚忍不拔的韧劲直面挑战、探寻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改革之路。

猜你喜欢
联动机制毕业生高质量
苏州吴江区“三举措”强化应急联防联动机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