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朋炯,易伟国,侯林虎,张闪闪
(解放军第989医院卫勤处,平顶山 467000)
训练伤是指官兵在军事训练中产生的躯体急、慢性损伤或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受作训形式多样、参训人员体能素质差异、防护措施不统一等多种因素影响,其疾病构成复杂,包括骨折、半月板撕裂等急性损伤和疲劳性、陈旧性等慢性损伤。既往研究多侧重急性训练伤,对军事训练所致的慢性躯体损伤特征研究较少,近年来慢性损伤迁延发展逐渐成为军人训练停滞、住院甚至伤残的重要原因。本文分析2012—2018年间某医院住院军人慢性训练损伤的病谱分布,对科学组训预防损伤、规范诊疗加快康复、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升为部队的保障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1 研究对象选取某军队医院2012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官兵首页信息,排除其他损伤。此次研究共调阅1 963例官兵资料,其中师职干部22例、团以下干部383例、士官1 064例、义务兵494例。
1.2 研究方法统计患者出院第一诊断及疾病编码,以《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1]为分类依据,内容包括患者ID、性别、年龄、入院日期、出院日期、职别、第一诊断、住院次数等,以出院时间为归属年份。统计标准:①服役期间部队官兵;②军事训练导致损伤;③损伤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伴或不伴活动受限;④依据军事训练大纲明确诊断。
1.3 数据处理对统计信息进行数量化、等级化,采用SPSS 13.0 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按样本量(n),疾病构成比(%)顺位排列,遵循等量同序原则,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05为显著数据差异。
2.1 慢性军事训练伤患者占比某医院2012—2018年间军人住院患者慢性训练伤逐年数量变化见表1。因军事训练伤住院官兵共3 394例,慢性训练伤患者共1 963例,占比57.84%;慢性训练伤在同期训练伤占比最高的为2018年的65.53%、最低的为2012年的32.84%。
表1 某医院2012—2018年慢性军事训练伤住院患者逐年数量变化及占比
2.2 疾病构成分布1 963例样本中,占比前6位的病种为腰椎间盘突出症893例、陈旧性半月板损伤336例、颈椎病278例、关节炎127例、韧带损伤71例、骨折术后58例,共1 763例,占慢性训练损伤的89.81%(表2)。
表2 某医院2012—2018年慢性军事训练伤住院患者病种前20项排序、人数和比例
2.3 病种与年龄1 963例慢性训练伤病谱中,前6项病种占比较多,按年龄的不同分为30岁以下、30岁以上两种,不同年龄段病种分布情况见表3。
表3 某医院2012—2018年慢性军事训练伤住院患者病种前6项年龄分布情况
2.4 病种与职别干部405例,占比20.63%;战士1 558例,占比79.37%。职别不同病种情况分布有差异(表4)。干部、战士病种分布中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陈旧性半月板损伤、关节炎均排在前列,干部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踝关节软骨陈旧性损伤占比较多;战士中韧带损伤、骨折术后、梨状肌综合征、腰肌劳损占比较多。
表4 某医院2012—2018年不同职别慢性军事训练伤住院患者前十位病种分布情况
3.1 慢性军事训练损伤逐年变化7年间慢性损伤在同期训练伤中总数及占比持续增加。一方面医院为贯彻落实“姓军为战谋打赢”服务理念,提高官兵医疗保障水平[2],针对基层部队军事训练损伤的多样性,有计划地开展训练伤的分类诊治工作,加强基层军医对军事训练伤的认知;另一方面随着医院综合诊疗水平及设备精确性的提高,慢性军事训练损伤的初期诊断率增高,确保诊疗数量、质量的稳步提升。
3.2 慢性军事训练损伤病种职别分布职别不同,受年龄、训练种类、技巧掌握、文化水平等影响,病种分布有明显差异[3]。①战士占比79.37%,构成分布在总病谱中占有较大的影响。病种多以外伤后迁延难愈为主,与战士训练强度大,易导致急性外伤有关,部分战士未熟练掌握训练技巧、不够重视训前热身及训后肌肉放松[4]、缺乏损伤应急处置措施等,易延误最佳治疗期导致损伤慢性化。②干部病种构成以疲劳性的损伤为主,颈椎病患病率较高占27.41%,一方面干部年龄跨度较大,以指挥、技术操作岗位为主,急性外伤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久坐处理文件、撰写材料,颈椎长期保持固定的姿势,颈部肌肉无法得到放松,时间紧张参训相对不足,是造成颈椎病发生的重要原因[5]。
3.3 慢性军事训练损伤病种部位分布为适应新形势下“备战练兵”的军事指导思想,军队在增加训练量的基础上,增设更加复杂的训练科目,数据指出官兵慢性损伤部位以脊柱、下肢膝踝关节为主。
近年来,随着医疗设备发展更加精准及CT、MRI影像学技术的普及,脊柱慢性、退行性疾病在基层官兵中检出率不断升高[6]。一方面军队行军、执行任务以装甲车为主,久坐、身体颠簸导致腰部压力大、负荷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加速腰部损伤、椎间盘突出或退变[7];另一方面训练多以四肢为主,涉及腰背部的训练较少,长期处于低头、弯腰、驾驶等固定体位,导致肌肉疲劳、痉挛,是脊柱慢性损伤重要发病原因。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承重最大的关节,发生慢性损伤的比例高、损伤后活动受限明显[8],严重影响官兵的训练,是部队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膝关节半月板、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容易迁延,很难完全恢复功能,且当前军队以跑步等下肢训练为主,负重越野、跨越障碍等反复屈伸易导致膝关节慢性磨损。陈旧性半月板损伤左右侧患病率具有统计学差异:左侧56.25%、右侧27.38%、双侧16.37%。调查显示,多数官兵左下肢平衡力、支撑力较好,训练中惯性使用、应力作用更大,在单侧肢体训练科目中如折返跑、单腿深蹲等,左侧膝关节纤维软骨易受到超过阈值的拉力[9];同时个体差异、躯体发力不科学、组训不规范、以单一训练为主等均会导致左右侧膝关节半月板陈旧性损伤发生率不同。
3.4 慢性军事训练损伤病种年龄分布腰椎间盘突出症、半月板陈旧性损伤多为退行性的病变,在高年龄段发病率较高,但近年来此类疾病有低龄化的趋势[10],这与军队职业的特殊性、集中分布于30岁以下这一年龄段,且新时期基层部队官兵更加年轻化有关。韧带损伤、骨折术后在30岁以下年龄段中占比高,调查显示这些患者多有高强度的军事训练或重体力劳动;颈椎病在30岁以上的军人患者中分布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发生椎间盘变、韧带增厚、钙化等风险的概率增加,基本符合官兵军官病种年龄构成特点。
官兵中训练伤的发生率居高不下,慢性训练伤久治难愈严重影响正常军事训练。因此构建新理念下综合高效有层次的慢性训练伤防治体系[11],确保官兵出院后的功能康复,为保障官兵健康提供坚实的基础。
4.1 预防为主 宣教普及加强思想认知加强防治知识的宣教和官兵思想认知,是损伤防治中最基础、最高效的一环。训练量增加疼痛明显,休息后完全或部分缓解,这些均是损伤发生的早期危险信号[12],但易被误诊为疲劳训练而不被重视,往往就诊时损伤已累及骨组织,增加慢性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①加强知识宣讲,组织专科专家成立保障小组,就构成比较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和半月板、韧带损伤等疾病的高危因素、发展过程及训练中的防治方法,开展专题授课;教育军队卫生人员熟知损伤的早期危险信号,提高早期分诊率,防止损伤慢性迁延。②注重思想认知,目前骨折术后反复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官兵逐年增加,多数与术后康复观念不足、过早参训导致疾病慢性发展有关。因此,基层部队要在思想上重视慢性损伤的防治,积极引导官兵主动预防慢性损伤,从源头上打牢训练伤防治的基础[13]。
4.2 早期诊治 住院期间注重功能康复如今,官兵诊疗期间越来越重视躯体功能恢复,慢性训练伤躯体功能受限明显,诊治疗程长、康复缓慢,这对医疗保障水平要求更高。①鼓励患者早期开展康复训练,促进血液回流,减少肿胀引起的二次损伤,预防疾病的迁延;随着军事训练伤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在康复处理方面作用明显,其操作简单易行、器械轻便易携、直接作用病灶安全高效,如按摩、温灸、透皮药物等,对慢性军事训练损伤有良好的疗效[14]。②注重诊疗期间心理疏导,慢性损伤的康复指导,需要官兵自觉、主动开展。长时间的功能受限,无法恢复到正常功能水平,都会让官兵产生焦躁、沮丧、自暴自弃的情绪,极大影响诊治疗效。医务人员应结合官兵实际诊疗情况,详细交代病情基础上给予心理调节,缓解官兵不良情绪、提高依从性,有利于诊疗的高效落实。
4.3 注重预后 避免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慢性军事训练伤的预后管理同样重要,加强对慢性损伤的预后管理,是提高诊疗效率、有效降低损伤复发率、功能康复的重要措施。①慢性损伤多为反复的行为受限和疼痛,这要求患者重视出院后的功能锻炼,以不产生锐痛为原则坚持患部抗助运动,进行患处与关节的康复功能训练[15],在科学锻炼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躯体长时间固定姿势等。②做好慢性训练伤的随访工作,科室注重出院官兵的随访,落实住院军人患者身份信息卡的填报,建立网络联系平台,确保多渠道、多途径加强督导,避免官兵损伤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保证诊疗的完整、连续,为维护官兵健康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