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周彤,刘进军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治疗心律失常的手术,通过置入心脏起搏器治疗心脏起搏功能障碍,来维持患者的正常心跳。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属于有创治疗方法,因此需要在手术期间做好护理工作[1]。常规的护理方法只是在患者手术期间做好患者日常的检查与护理,但由于患者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一段时间仍会产生不适情况,因此需要专业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指导[2]。全面护理通过心理、生理多方面对患者进行沟通,降低患者因不了解手术而产生的恐慌与紧张感;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本资料旨在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应用围手术期个性化护理的优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75)和观察组(n=75)。对照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26~85(64.87±5.49)岁。观察组男44例,女21例;年龄27~86(65.01±4.98)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麻醉方式、手术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成功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患者了解干预过程,表示同意。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不适合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依从性差的患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执行起搏器术后护理常规,即实施责任制护理,主要由责任护士负责宣教、病情观察、病例书写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体现在:(1)术前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进一步了解,消除患者紧张感,并在术前完善对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以及凝血等方面的检查。(2)术中严格实施无菌操作。做好患者安慰工作,关注患者血压及心电波等情况,密切关注患者体征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并做好医生的配合工作。(3)术后重视患者情况。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帮助患者更换敷料。(4)在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出院安全教育,告知患者各种注意事项。患者出现不适情况及时就医复查,护理人员做好随访工作,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后每半年进行一次随访,确保心脏起搏器能够正常使用。
1.4 观察指标 (1)患者手术及术后一般情况:起搏器植入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电极脱位、感知障碍、起搏器综合征、心室纤颤、心包填塞等的发生情况)。(2)焦虑抑郁情况:采用华西心晴指数量表(huaxi Emontional-distress Index,HEI)来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的状况。该量表主要从抑郁症状(包括条目1,2,7,8)、焦虑症状(条目3,4,5)、急性焦虑(条目6)、自杀症状(条目9)4个维度、11个条目来具体评价。评价得分36分为满分。评分判定标准:0~8分提示患者情绪良好;9~12分提示患者有发生不良情绪的可能;13~16分提示护士需要重视,患者已经存在不良情绪;16分以上需要严密关注患者情绪动态。(3)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本调查表主要应用于指导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由科室人员查阅文献自行设计。调查主要分为四个模块: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功能锻炼、康复随访。每个模块设计5个问题,每个问题分为不了解、了解、熟悉、掌握四个水平,总分等于各项目分数合计后的分值。总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越好。主要涉及的问题包括:相关心脏疾病的常见表现、主要治疗方法、应对方式;服用药物的名称和剂量、方法、副作用和服用过程中注意事项;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注意事项、随访、自我检测等。(4)护理满意度:采用院内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在患者出院时予以满意度的调查。总分为100分,低于85分视为不满意。
1.5 伦理道德 研究对象自愿参加,向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进行知情说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1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全部患者手术成功,无一例院内非预期死亡发生。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均好转出院。出院后1周随访,起搏器远程监控显示起搏器感知及起搏良好。观察组电极脱位、感知障碍、心室纤颤、心包填塞及起搏器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n=75)
2.2 2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干预前,2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2.3 2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指标比较 出院时,观察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评分
2.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n=7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心律失常类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较快[3]。近年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成为治疗心脏起搏障碍的主要手术方法,通常心动过缓的心律失常患者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来维持正常心跳,但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属于有创手术,需要在手术期间准备一定的护理工作来增强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并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4]。常规的护理方法只是通过对患者进行安全教育,并做好对患者手术期间日常病情的检查与服务,由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一次大型手术,术后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以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常规护理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不够全面,因此需要专业护理人员进行个性化护理,以此增强患者满意度,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本资料中,150例患者均成功接受起搏治疗,术后症状均有改善。观察组患者在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抑郁焦虑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护理工作满意度和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笔者总结,对于起搏器植入患者实施个体化的围术期护理尤为重要:(1)个性化护理能够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慌。患者在做手术期间不免会产生紧张感,因此护理人员能够在术前做好患者的安慰工作,降低患者的恐慌及紧张。护理人员能够在沟通中充分了解患者的身心不适,并制定专业的护理方案缓解患者的忧虑,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有效缓解护患关系。(2)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常常合并许多其他疾病,需要接受药物及其他综合治疗。本资料中,150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的合并症需要长期接受药物的治疗,尤其对于心力衰竭的患者而言,病程周期较长、病情复杂、治疗效果反复、手术费用高、家属负担重致使他们对于手术存在较多顾虑。患者术前及术后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可出现服药依从性差,甚至会影响患者的康复。(3)术后加强对于症状的观察、消除患者手术后万事大吉的心态,尤其注意患者症状改善后饮食及饮水的适度。做好切口的护理,加强起搏器程控的监测,预防和处理好并发症的发生等是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围术期护理精髓的具体体现。(4)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患者自我护理的意识,并做好随访工作,随访内容包括常规心电图检查以及心脏起搏器检查参数调整,确保心脏起搏器能够正常使用[5]。
对于成功开展高新尖技术来说,良好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尤其重要。CRT/CRT-D 是近年来心室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的新技术,已成为慢性心力衰竭的很好治疗手段。研究表明,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CRT/CRT-D 的治疗可以减少瓣膜返流、提高心肌的顺应性、保持左右室同步,能达到有效改善心室重构、改善患者心衰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但由于三腔起搏器手术操作技术难度系数较高、操作的过程较复杂,所以围手术期存在许多风险。本资料中,笔者对2例CRT-D患者通过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取得比较满意效果。
常见的不良反应中的电极脱位多是由于手术操作者操作不熟练或患者过早下床活动,所以需要护理人员在手术中电极到位后指导患者用力咳嗽,严密观察患者心律以及起搏器参数等的变化,确认满意后固定;术后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并对患者做好安全教育[6]。心室纤颤多发生于术中,多半是由于术前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所导致,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在手术中严密观察患者各指标的变化,若出现心室纤颤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进行电除颤以及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复律进行抢救[7]。心包填塞多是由于冠状静脉穿孔引起,需要护理人员在手术中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若出现心包填塞应及时配合医生进行心包穿刺。感知障碍是由于心脏起搏器感知灵敏度过低所导致心脏起搏器不能感知心率变化,多发生于术后,护理人员应该严密观察心室及心房的起搏信号,并通过体外程控调整心脏起搏器感知功能,告知患者避免接触电磁炉、磁疗仪等磁场信号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感知功能。起搏器综合征多是由于房室功能同步丧失造成的血液反流所导致,护理人员应该在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脉搏微弱或头晕等情况[8],若出现起搏器综合征,护理人员应该及时调整心脏起搏器工作状况,并做好药物治疗。
本资料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在抑郁焦虑情绪、疾病知识掌握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电极脱位、心室纤颤、心包填塞、感知障碍以及起搏器综合征等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说明个性化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且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护理。对于接受起搏器治疗的患者因其本身疾病的特殊性,需要护理人员制定个性化、整体的护理措施,提供系统、科学的围术期护理方案,不断完善的围手术期护理是取得上述效果的重要保证。
围术期个体化的护理模式可有效缓解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且疗效优于常规护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