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丽霞
摘 要: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需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高三复习课也不例外。以一堂获得高度好评的高三复习课教学设计为例进一步阐明如何在高三复习课中创设情境,通过实验探究、模型构建,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和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提升能力。
关键词:高三复习课;教学案例;化学学科素养;能力提升
一、教学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学生必做实验: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学业要求:能从电离、离子反应、化学平衡角度分析溶液的性质,如酸碱性、导电性等;能综合运用离子反应、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实际问题。
考点:经常与酸碱中和滴定曲线相结合,运用数学工具(图表)进行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考查。
2.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已经学习过酸碱中和滴定及误差分析,但对近年来高考难点酸碱滴定曲线的应用还有一定恐惧,对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也已生疏。这些都是一轮复习要解决的问题。
3.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学生动手实验巩固基本操作的基础上,重点突破高考热点:指示剂的选择、滴定终点的判断;难点:酸碱滴定曲线的应用。从鼓励学生动手画滴定曲线,到通过图形技巧的点拨,掌握有效的方法,变式训练,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提高效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四个核心素养。
二、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以酸碱滴定实验为基础突破近年高考热点:滴定终点的判断;难点:酸碱滴定曲线的应用。
(2)运用分析、概括等方法对现象进行本质分析,经历问题的提出、微观分析,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养成理性思维习惯。
(3)结合对滴定曲线的认知进阶,体验“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策略。
教学重点
(1)酸碱滴定指示剂的选择、滴定重点的判断。
(2)高考题中酸碱滴定曲线的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
酸碱滴定曲线
实验准备
0.10mol·L-1NaOH溶液、0.10mol·L-1CH3COOH溶液、酚酞、滴定管、滴定管夹、铁架台、锥形瓶
媒体
PPT课件、视频短片
教学过程(见附表)
三、教学评价(以下是我校一名资深化学教师的点评)
亮点一:“突出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关键能力提升”。本节课重难点是“中和滴定”学生分组实验以及高考“高频考点”的实验应用,本节课一直贯穿这一主线,符合新高考新课标,突出我校“關注学生,系统复习”的主题。
亮点二:教学过程突出课堂有效性。1.课堂引入生活化;2.必备知识网络化;3.实验探究实践化;4.关键能力建模化;5.课堂巩固高考化。
亮点三:个人学科功底深厚,教学示范性教科书式呈现。赖老师教学设计注重学情,课堂讲解承上启下循循善诱。高阶思维关键能力,讲解精辟,注重启发,注重拓展。学生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动口,注重矫正反馈。
综上所述,赖老师这节课,学科知识容量大、重难点突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得到充分培养,使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刘贤香.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J].高考,2019(12).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