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晶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与社会有效课堂的建构。结合教学经验,从问题创设、施问引导和问题呈现入手,就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做出详细说明。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有效课堂;有效提问;实施对策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将有效教学摆在了广大教师面前。有效教学的实现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与学生积极互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提问作为教师组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是否有效,决定了师生互动效果、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在建构历史与社会有效课堂的过程中,对如何有效提问进行了探究。众所周知,课堂提问包括问题创设、施问引导和问题呈现这三个步骤。由此,在本文中,我将从创设问题情境、采用提问引导和丰富提问形式这三方面入手,对有效提问的实施做出详细说明。
一、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因为情境生动形象,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可以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自主建构新知。基于情境教学的优势,我在组织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时候,会将课堂提问与情境创设融合在一起,以问题情境点燃学生的探究兴趣,驱动学生的有效思考。因为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所以,我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往往以教材为切入点,践行“用教材问”的新课改理念。
1.立足开篇导言提出问题,明确学习要点
在我们所使用的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中,每一单元的开篇都设置了一段概括全篇的导言材料。这些导言材料起着统筹全章节的作用,展现了单元主题与学习认知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建立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知。因此,我在组织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时候,会以教材中的导言材料为依据,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二)”为例,该单元为我们展现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南方经济发展,北方战乱频仍,奠定了隋唐统一的基础,宋朝兼容并蓄,逐步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等内容。在课堂教学之初,我首先引导学生自读导言材料,从整体上建立对该单元内容的感性认知。在学生阅读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北方各民族呈现融合趋势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在宋代,为了巩固多元一体的格局,实施了哪些措施呢?”元代建立的大一统格局,对后世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呢?在这样的问题的驱使下,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把握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并带着问题对单元内容展开有针对性的探究,有利于提高单元学习效率。
2.把握教材重难点,掌握重点知识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参与过程中,学生受自身学习能力的影响,往往会遇到诸多的疑难问题。如果不对这些疑难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单纯地靠死记硬背,学生无法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知,影响有效课堂的建构。有效课堂的建构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学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或规律,扎实地建构知识体系。基于此,我在组织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时候,会立足教学重难点知识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以“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为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理解“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的内容。而且,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组织该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比较“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体制发生的新变化。由此,我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其意义”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了这樣的问题情境:“英国爆发‘光荣革命的背景是什么呢?《权利法案》中对国王的哪些权利做了限制呢?赋予了议会哪些自由呢?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点呢?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何积极的影响呢?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对英国的民主政治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呢?”如此问题的提出,驱使着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采用提问引导
提问贯穿于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始终,因此,在建构有效的历史与社会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提问方式灵活地运用到课堂导入、新知教学等环节,从而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1.导入提问,温故知新
课堂导入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环节,其是否有效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基于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进入新知学习状态,我在组织导入活动的时候,会联系新旧知识,采取温故知新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以“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为例,我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常说建业容易,守业难。秦王朝二世而亡,证明了这一点。为什么秦王朝会二世而亡呢?在秦王朝灭亡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哪一个朝代呢?面对秦王朝管理措施的不足,这个朝代实施了怎样的政策呢?在历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在如此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会自主地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秦王朝的灭亡原因进行分析,并在对西汉王朝削诸侯、独尊儒术等政策的分析中,一步步地探寻汉王朝的大一统格局。
2.讲授提问,举一反三
在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知识讲授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为历史与社会中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距较远,不少学生对其中展现的知识不甚理解,每节课都存在一些知识盲点或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面对学生如此的学习情况,如果教师加以指导,则会导致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学习受阻,难以实现有效学习。教师在知识盲点、易混淆的概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时候,并不是要采取语言描述的方式,而是要改进教学方式,利用比较、分类等方式,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使学生在自主性的发挥下,探寻有价值的知识内容。一般情况下,我在组织历史与社会讲授活动的时候,会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对比。以“社会革命”这一概念为例,在历史与社会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了不少的“革命”内容,对于什么是社会革命产生了认知上的混淆。于是,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将“社会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放到一起,指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从性质纲领、领导阶级、革命对象等方面入手,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在区分差异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建立社会主义革命概念,突破学习难点的限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总结提问,形成体系
课堂总结活动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增强历史与社会认知,提高课堂学习质量。有效的课堂总结,不仅需要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还要对所学的知识再次展开思考和探究,从而在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由此,我在组织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时候,会在新知教学之后,采取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概括所学,深入理解所学。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为例,在组织新知教学之后,我结合教材中的最后内容,联系第一次鸦片战争向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呢?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加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在这样的问题驱使下,学生会打破知识的界限,自主地在解决问题中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在问题思考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在自主性的发挥下升华认知。
三、丰富提问形式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堂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把握课堂中的有效教学资源,生成课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问作为师生展开双向对话的主要形式,在问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受到教师和学生因素的影响,出现出人意料的情况。这些情况其实就是教师生成课堂的关键。我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时候,会立足课堂教学进展,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为学生适当地提出问题,以问题驱动课堂的生成。
1.捕捉思维“火花”
课堂学习是学生经历未知、探索未知的主要过程。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经历、探索会受到阻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发挥教学引导作用,在学生思维受阻的地方提出问题,借助问题为学生拨开迷雾,使学生继续探究。以“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不少学生结合教材中“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王朝”这一内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郑成功后代所做出的选择可耻的,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这一行为是为了民族大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一矛盾看法的提出激活了课堂。立足于此,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要如何评价郑成功后代投靠清王朝的行为呢?”如此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并在古今结合中,确定郑成功后代行为的意义。
2.巧妙利用认知错误
受学习能力的影响,学生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体验过程中,面对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所给出的答案有对也有错。面对学生给出的答案,教师不能直接给予肯定或否定,而应以此为基础,继续提问,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并帮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建立对所学的深刻理解。以“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为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商鞅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到,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强盛,一跃成为当时的一个大国。根据学生给出的答案,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将“秦国”和“秦朝”混淆了。立足此认知错误,我顺势向学生展现了《战国形势图》和《秦朝疆域图》,引导学生在图文结合下对比、分析“秦国”和“秦朝”,从而理清历史概念,打好解决问题的基础。
总之,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灵活多样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并在自主性的发挥下,探寻到有价值的历史知识,锻炼历史思维能力,实现有效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梅露.有效追问,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效率[J].新课程(中),2018(8):167.
[2]吳蓓君.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3]郑恩平.以生为本巧设问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设计[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8):94.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