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茌玲
摘 要: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学目标的设定过高或过浅以致最后的达成度不高的现象,以文学作品中散文教学目标设计的部分知识为依托,以教材中的文本为参考,提出“阶梯型”目标的设置,采用阶梯上升的模式,设定相应的適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文学作品;教学目标;阶梯型
一、写作缘起
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有一个常见的现象:教师在课前按照教学基本要求设定了教学目标,构思好教学步骤的预设,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目标不是设置得过于简单,使得学生无须深究就能达成,就是难度过高以致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望而不及,所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往往不高。由此可见,学科特点、学生学情、教师教学都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此现象,本文对初中文学作品中教学目标的设置进行了研究,对于教学目标的设置当前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改善提出了几点可行性的建议。
(一)初中语文文本阅读的深入,给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达成带来了困难
初中生由于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在初中文学作品的学习上较为困难。如小学阶段的记叙文学习,我们需要查找并概括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到了初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些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以致初中阶段的文学作品学习出现了一些新的难点,给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达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表1中列出了部分文学作品在小学、初中的不同变化和设置。
(二)初中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设置定位不精准,三位一体流于形式
经过小升初的分流,我们会发现农村初中的学生相比城区初中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方法不太会应用,认知水平较低,学习习惯也比较差,面对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理解的难度加大,教学结构的变化,很难感受到学习文学作品的乐趣,而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如果无法充分考虑到学生学情,设置要求过高、梯度过大的目标,更使一部分学生难以接受,从而对语文文学作品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明确受众,定位的不准确往往导致教学环节的设计、实施和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展开。
二、阶梯型目标的思考与操作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学生的接受程度,也就是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尊重初中生的一般认知发展规律,照顾到教学顺序,按照一定的教学梯度,设计编排合适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阶段提升,让重点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层次多次出现,对一些重难点的知识采用阶梯上升的模式,逐步加大广度,逐渐加大难度系数,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使学生充满学习语文的信心。
(一)核心概念界定
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目标含义的界定,论述较为清楚的是李海林教授。他认为教学目标有几层含义,要界定清楚。首先,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某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一定是每一堂课教学目标的相加;其次,要弄清体系性教学目标与非体系性教学目标的区别。“它不是由若干课堂教学目标构成单元教学目标,若干单元教学目标构成课程教学目标,一级一级累加性地构成目标结构,而是网络性地、滚雪球性地、积淀性地构成教学目标。”
阶梯型教学:该教学方法即在认可每位学生个体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使之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应的新的文学作品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达到个体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目标。它的宗旨是使学生爱学、会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和问题较多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它的主要特点是目标具体,升级适度,符合学生的心态,使学生有成就感。
(二)理性思考
语文的有效教学需要依据学生当前的基础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照顾到教学顺序,按照合适的教学梯度,设计编排合适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认知水平的阶段提升,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对一些重难点的知识采用阶梯上升的模式,逐步加大广度,逐渐加大难度系数,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了解学生当前的语文水平和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的语文基础上,设置符合学生学情的阶梯型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逐渐提高目标要求,加强语文文学作品理解的能力,加深对文本阅读的理解。
(三)设计与操作
我们知道课标中实施课程三维目标的基本原则中之一为渐进原则。这就与我们提到的“阶梯型”目标不谋而合,基本原则中指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都是有层次的,要求教师在实施时不能一棍子打死,而要稳中求进。设置教学目标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过程,按照阶梯型顺序进行教学,适当微调梯度,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1.“阶梯型”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前提是教师充分钻研教材,在为文学作品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依据教学大纲,掌握该单元和篇目的特征,明白作者写作的意图,体会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由此设计学生学习该文本应采取哪些学习技能,理解文本内涵时应采用哪些学习方法。通过课前对学情和文本的研究,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阶梯型”教学目标,明确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不生搬硬套三维目标,分析学习文学作品的重点和难点,将教学目标具体和细化。
教师想要有效完成三维目标,就需要使教学目标设置得具体可操作,让行为主体(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条件(或教师创设的情境)下,通过可操作的动词达成行为目标(默读、圈画、朗读、讨论就是一系列可行性动词),从对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到过程与方法的行进,最终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收获。
2.“阶梯型”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重心
学生的学情,也就是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的基础要作为“阶梯型”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重心,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能力要作为目标设计的核心,这就需要兼顾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针对不同的学情和学习能力,逐一设计目标,才能使目标有梯度、可完成,实现层次性与渐进性。如:《论教养》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提取和概括信息的方法,了解作者的观点;(2)掌握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3)学习文章的论证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这些是教学本课的基本目标,体会文章语言的严密性,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则可以作为一个高阶目标来完成。
我们来看课程标准中关于文学作品第四学段阅读目标的阐释:“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語言。”具体如表2所示。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教师想要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去设计“阶梯型”教学目标,就必须先立足于文学作品的情感主旨,激发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充分地研究学情,在课前了解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在哪里,疑惑在哪里,将此作为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初阶环节,让教学的重点在不同梯度多次出现,并根据学生知识的累积和能力的提升,渐渐扩大知识面,深入文本,挖掘更深层次的文本体验,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时刻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与渐进,让不同阶梯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而不是盲目地让教学目标流于表演化的形式主义。
本文所提到的“阶梯型”教学目标在教学一开始就特别重视学生学习语文文学作品的“分层”性和“渐进”性,让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节奏放慢一点,再慢一点,把教学的难度系数不断地进行调整,对于一些重点教学目标,就在不同阶梯层次反复出现,加深学生对其的印象,对于一些重难点教学目标,延长了实现它的时间,以求稳扎稳打步步落实。所以在设定“阶梯型”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把握好文学作品教学的难度和深度,不要超越学生的能力,打消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不能过于浅显,使教学效果无法体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阶梯型”目标的设置如能得到合理和有效的优化,减小跨度,就能使文学作品教学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