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美育”的教育方式初探

2020-08-06 14:37许晓松
现代交际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教育方式国学经典审美教育

许晓松

摘要:中华优秀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在当今不少大学开设的“国学经典导读”课程中,国学经典的美育价值并未被充分挖掘,课程美育目标模糊不清。基于此,主要围绕中华优秀国学经典中较常见的三种美——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养正气·立君子的修身之美、仁者爱人的博爱之美展开分析,对完善高校“国学经典导读”课程提出建议,从而为优化大学美育课程提供可借鉴经验。

关键词:国学经典  审美教育  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203-02

于2014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在中央政策不断出台的背景下,近几年来,社会兴起一波“国学热”,下至各地中小学的特色校本课程,上至多所高校纷纷开设的“国学经典导读”课程,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因此,关注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对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而相比于国学经典的德育、智育价值,其美育价值仍有较大的挖掘空间。

一、中华优秀国学经典的美育价值探析

(一)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天人合一”是一种贯穿于中华文化发展始终的思想,是解释、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理论。在道家看来,“天人合一”不外乎是《老子》二十五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乃至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孕育于“道”的“自然而然”规律中,也应顺乎于自然发展的规律。各家关于“天人合一”异中有同,都赞成“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境界,而这种和谐之美几乎贯穿中华优秀国学经典。如《诗三百》中随处可见风景自然的摹画:《七月》里“女执懿筐”“春日迟迟,采蘩祁祁”的农耕生活和谐图景,《芣苢》奏出的劳动欢歌,《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更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凸显了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和谐之美。又如《庄子·逍遥游》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所凭借、顺应自然的自由之境,《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交融。至于后来的诗词文体,尤其是专辟的“山水诗”“田园诗”,从自然风光到农业文明,从处世之道到为人原则,大到阐发宇宙运行规律,小到生活琐事,无一不在强调人与自然本质相通、和谐统一的道理。

及至人类社会发展到工业时代,人类对发展的欲求一时占了上头,人与自然的和谐天平被打破,“人定胜天”“先污染后治理”等口号的提出,导致的是“雾都”“霾都”“物种变异”“全球变暖”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景象。在沉痛的反思中,国人从国学经典中重新挖掘指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准则,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适用于农业文明社会的智慧转化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从荒原化身为林海的“塞罕坝”奇迹、攀枝花三堆子的造林传奇,一个个绿色奇迹正在祖国大地上演,呈现“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再次揭示了人与自然本质相通、和谐统一的真理。

(二)养正气、立君子的修身之美

“养浩然正气,扬君子之风”是不少国学课程的德育培养目标,而国人的“君子情节”在美育层面亦有积极意义。在儒家看来,“仁义礼智信”是君子的修身准则。

“仁”是修身养性第一则,心怀“仁”者,善良温厚,不急不躁,如《礼记·儒行》所言:“温良者,仁之本也”;仁亦是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境界,是高于肉体的精神指引,君子为实现“仁”,可以做到“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义”即正义、道义。“义”往往与“利”相对立,君子以“义”修身,不仅要淡泊名利,不为物欲所扰,在面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选择题前,也要毅然地“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信”常与“义”并举,是中华传统美德,“背信弃义”为君子所耻,“信近于义”,则“言可复也”(《论语·学而》)。至于“礼”与“智”,若说“礼”是展现个人修养的窗口,那么“智”则是显露个人知识素质的门户,此两者在儒家诸篇多有描述。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对公民的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旅游不文明、殴打教师、拒扶老人等事件,却暴露出当前整体社会道德水平下滑这一问题。

除此之外,当代社会存在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患有“空心病”,这是一种由价值观缺乏而导致的心理障碍,患者往往感到人生迷茫,不知生活的意义。而培养人的美好品德与塑造正确价值观,正是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一直倡导的崇高美德与人格精神,也熔铸于中华优秀国学典籍中。因此,为加强高校学子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美德熏陶,培养学生美好个人修养,高校“国学经典导读”课应重视课程美育目标的设立,在儒家经典作品中挖掘“仁智礼仪信”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引导学生追求“君子”高度的人格美,长期熏陶,自当光明磊落,无愧人生。

(三)仁者爱人的博爱之美

有言道:“入世做事,出世做人。”儒道两家都推崇的“圣人”便深谙此道,待人接物不离“仁”“智”二字,为人洒脱順乎自然,自成一套处世美学供后人景仰。首先依然是一个“仁”字,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要有“仁者爱人”的宽容博爱的胸怀,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原则。以“仁”为修身准则,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所谓圣人之志,“横渠四句”做了很好的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语录》),此般博爱无私的精神仍为今日之社会所需。在利己主义抬头的当今社会,利益、得失渐渐成为人们考虑事物的首要条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愈发遥远,而冷漠压抑的社会环境则易诱发自杀率上升等消极社会现象。因此,在先辈宽厚待人、博爱无私的美德光环有所黯淡的当下,人们对人间温情、温暖社会的渴望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仁者爱人的博爱之美的教育在当代中国更具有推广的价值。

二、寓审美教育于国学经典教学之中

早在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美育好比一座桥梁,又似一块试金石,只有重视美育、实施真正的美育,教育才能走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高校“国学经典导读”课程若要达到“教书育人”的课程目标,必须优化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将审美教育寓于教学中去。

(一)融会贯通的教学内容设计

当前各高校的“国学经典导读”课程多着重关注国学的智育和德育功能,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美育目标只是无意识地穿插在德育、智育目标中。因此,要从无意识转向有意识的美育引导,首先必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明确提出美育目标,并添加培养审美能力的课程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有重点、有突出地引导学生挖掘、感悟国学经典的美育价值。

如华南师范大学开设的“先秦诗文专题研究”“老庄研读”等选修课程,在进行老庄名篇导读时,不应局限拘泥于词句的翻译理解,也无须过分铺陈创作背景,可以联系当前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感受与鉴赏,如谈到庄子“至美至乐”的自由思想时,可鼓励学生联想、分享何为“自由极点”,带领学生感受庄子“逍遥”的审美追求与“坐忘”“见独”的美育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审美评价能力的形成,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过程

1.从传递信息为主转向以直接感知、实践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为实现培养人的感知、鉴赏、评价能力为任务的课程美育目标,在教学方法层面,高校教师应适当“下放”课程主导权,从教师直接讲述、提问、输出知识的方法转向实地考察、案例教学、实践练习、合作学习等以学生感知、练习为主的方法。如在学习先秦儒家提出的“礼乐教化”主张时,由于时代变迁、社会制度更替,直接的讲述未免有些“共情力不足”,难以帮助学生代入情境理解,此时可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着汉服、奏雅乐,展示中华礼仪在今日的继承与创新,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能更好地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主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国学经典导读”课程在优化教学方法层面颇有经验,课程教师注重运用案例教学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课堂往往从有趣的角度如孔子的养生术、校园贷与《易经》等切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将国学典籍中的智慧转化到生活实践中去。

2.多媒介教学齐上阵,坚持打卡学理论

为推进课程预习复习工作、及时获取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与收获,各高校可利用班级年级、学习交流群、微信小程序、校园App打卡、线上慕课等方式布置相关学习任务,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双驱并进。如华南师范大学的“《论语》四篇汇通”课程,课程讲师利用微信小程序“小打卡”布置学习任务,一共设置92个关卡,修读此课程的学生需每日进行学习打卡,一日阅读《论语》一小则和十家注解,最后分享看法、心得,不得间断。据了解,一学期的打卡学习下来,平均每名学生至少累积1.5万—2万字数的心得体悟,及时的学习反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论语》蕴含的智慧与美。由此可见,通过多媒介体验教学法,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有效地锻炼培养学生审美感知、鉴赏尤其是审美评价能力,从而更轻松、多元地实现“国学导读课程”的美育目标。

三、结语

在当代世界发展的大形势下,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需要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同样也需要回顾过去,传承与创新中文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美育”命题的提出,不是一兩点稍纵即逝的火花,而是时代的需要、民族复兴的要求。关注国学教育,挖掘国学经典蕴含的美育价值,能够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完善当代审美教育之建设,从而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凝聚中华民族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佚名.华夏国学经典文库[J].博览群书,2015(10):129.

[2]林利宏.比较视野下的先秦儒道美育思想[D].杭州:浙江大学,2014.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教育方式国学经典审美教育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农业院校环艺课程教育方式与考核改革的构建
高中英语的高效作文教学法之我见
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浅析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用户信息素质教育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