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教育公平观视域中教师的转型

2020-08-06 14:37郑焰尹
现代交际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教师角色学生发展转型

郑焰尹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亟待树立新时代教育公平观。在新教育公平观理念下,教师应当从传统“传道解惑”的角色中抽离出来,向共同发展的方向发展,从以往只关注少数优等生向关注全体学生发展,从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向主动认识并尊重差异转变,从自身不公作为向反省自我转变,从轻视教育公平环境向协同学生创造公平氛围转变。

关键词:新教育公平观 教师角色 学生发展 转型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133-02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亦揭示了教育领域的变化。

新时代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热切期盼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且发展不平衡”(钟秉林,2017)。不均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会直接抑制新时期新教育公平的实现。因此,教育公平观需要随着新时期的逐渐发展得以转型,“特别是要能回应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期待从‘有数量到‘有质量、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程天君,2019)。推进教育公平更加强调教育内部、微观的公平,深化并推进了先前的教育公平观。

一、教育公平观

无论置身于哪个行业或者领域,公平都是人类一致的理想诉求,教育也不例外。当然,教育公平也要关注公平的实现,没有公平作为基础的教育公平是失败的;但是在人类的价值观中,公平不是作为人想达到的最终目的也不是教育公平的绝对目的。

王建华(2016)认为,教育公平不是一种自然状态或自发状态,而是人类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理性选择。也就是说,追求教育公平已经成了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特征。教育公平是一个因事件而产生的理论性问题,也是一个由理论建构所形成的实践性问题。基于教育公平这一基本概念,人类对教育公平也就产生了两个基本的思考维度:一种是为了公平的教育公平,另一种是为了教育的教育公平(王建华,2017)。前者认为教育公平是作为社会公平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教育公平是要在社会公平中的教育领域得以实现,公平就是目的;后者则认为教育公平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不仅作为社会公平的一部分存在,也可以在自身的领域中产生价值,强调教育本身就是目的。为了公平的教育公平和为了教育的教育公平不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而是教育公平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当前的理论提倡教育公平主要以公平本身为目的,但事实上,公平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手段。教育公平应该从教育本身出发,通过教育改革实现一种教育公平,即为了教育的教育公平。

二、新教育公平观

1.由数量转向质量

教育公平,因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同而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随着近年来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基本的教育平等已基本实现;但随着教育主要矛盾的转变,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心集中在了如何通过教育来改革实现更高层次的“新”教育公平,因此,教育需要由重视数量规模转向为重视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公平观。

国家教育投入的力度和重视程度是空前的,这能够极大限度地缓解个别家庭接受教育的物质和精神压力。可是教育投入水平并不能决定教育公平程度,也就是说,以数量或者规模为发展重心的观念,在实践中虽然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上学”的基本需要,实现较高的“上学率”,但是在根本上又无法迎合新时代“优学”的深度追求。数量和质量并不矛盾,在教育机会相对饱和的背景下,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实现新教育公平的现实要求,因此,新教育公平更重视以质量为核心的价值信念,才能真正地推进教育公平。

2.回归教育本质

关于教育公平到底是“为了公平的教育公平”还是“为了教育的公平”这一问题的探讨,前面也进行了相关的赘述。程天君(2019)认为新教育公平观提倡以人为核心的微观公平,走向教育系统内部的过程公平,即教育公平的评估域从强调政治、经济等“社会”的片面需求逐渐转向侧重人的发展。

以“政治”为核心评估域的教育公平旨在实现阶级内部的公平。国家为了突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招生时会以学生的政治身份和家庭背景即工农阶级为主要录取依据,而地主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则会丧失受教育的机会。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以“经济”为核心评估域的教育公平会通过教育或者考试为国家培养或者甄选出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优秀知识分子。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以“政治”作为核心评估域还是以“经济”作为核心评估域的教育公平,都只是把教育作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的一种工具,而以“人”为核心评估域的教育公平将教育公平拉回对教育本质的关注,从根本上将教育公平从一个社会问题转化为教育内部问题。

3.关照个体差异性

核心评估域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受益者范围,开始关注教育中的每一个人。但是个体由于所处的环境、接触的事物和感知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在不同认知和社会背景下,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来自父母教育方式,或者是天赋,也或者是后天发展等。个体差异在这个多彩的社会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差异多加关照。对于优秀者,应该多加鼓励;对于“弱势群体”,应该给予一定的资源补偿。从群体入手,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努力缩小群体间的差距,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新教育公平观下教师的转型

新教育公平观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社会层面转向个人层面,聚焦于教育系统内部层面,作为教育主導者的教师,在实现教育公平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并随着教育本质的回归有所回归。

1.全体学生的关照者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对班级优等生的物质、非物质资源照顾过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付出”也得到了较高的回报率,使得教师的这种行为在班级中逐渐合理化。新教育公平观将“人”作为核心评估域,将“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里的主体不是“优等生”,而是受教育的全体学生。

教师作为全体学生的关照者,应该建构基于关注学生成长与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时期的教育公平观,以及学生本身的个性与价值,寻找适合学生的成功出路。杜威认为,教育除了其本身以外没有目的。因此,教师需要从传统的社会需求层面跳出,转向教育本身、关注学生个体;教师还应带给每一个体适切的教育,根据个体差异性和实际教学情况,因人施材,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实现全体学生的最优发展。

2.师生交流平台的建构者

教师具有权威性。也正是教师的职业权威性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自然处于一种对立状态。再加之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出现在课堂之中,难以建构“交友”的心理环境,课后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由此将和谐师生关系置于现实困境中。因此,教师需要改变其职业赋予的权威性,时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积极融入学生群体中,营造合适的情感氛围,建构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身份平等的平台进行沟通。

新教育公平观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除了搭建一个群体沟通平台,教师还应搭建个体化沟通平台。创设一个有利于单独交流的场景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一方面可以缩小师生之间的隔阂,增强对个别学生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差异并采取相應的资源补偿措施,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接受教师。

3.自身公平行为的反思者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行为方式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深深的烙印。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学校生活,跟随教师的脚步,完成学业;但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无法适应学校发展需求,必须努力改变已有文化认知来适应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相对而言,则不宜完成学业。教师自身的文化认知与学生的文化认知会产生碰撞与冲突,所产生的某些无意识行为则会加重教育的不公平。

因此,教师需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尤其是无意识呈现出的习惯性行为;反思自己是否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处于不利环境的学生逃离教育再生产的循环怪圈;反思自己是否在教育中扮演着文化的传递者和调节者。教师更需要跳出所处的石化场域,反思内外部所产生的不公平,敢于质疑并进行抗争,打破看似合理却将不公平行为藏匿在合理性下的现象。

四、结语

直至目前,教育公平理论众说纷纭却难有突破,教育公平的改革如火如荼却鲜有成效。因此,在教育内部运行核心一环的教师要有所作为。教师的参与无疑是新教育公平改革的一针强心剂,教育公平是以人文本,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受益者。尽管新时期的教育公平观强调教育内部微观层面的公平,但也并没有忽视外部宏观层面的建设,内部的公平无法离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因此,新教育公平观只是专注中心发生了转移,更加强调教育本质的作用,社会、政府和学校仍然在教育公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层面上,应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提高公民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以保障自身的教育权力公平,对不公平的现象提出质疑,奋起抗争;在政府层面上,政府机构应该制定正确的教育改革方向,对偏远贫困地区实行适当的教育资源倾斜政策,共享教育优质资源,缩小教育差距,消除教育公平的外部障碍;在学校层面上,学校和教师要营造公平与尊重差异的校园文化与环境,加强教师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学习和发展,同时学校可以根据情况改变相应的奖惩制度,鼓励教师积极转变自身角色。

参考文献:

[1]程天君.新教育公平引论:基于我国教育公平模式变迁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1-11.

[2]程天君.以人为核心评估域,新教育公平理论的基石:兼论新时期教育公平的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1):116-123+169-170.

[3]王建华.教育公平的两种概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6):24-28.

[4]王建华.新教育公平的旨趣[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12-17.

[5]陈栋.底线与上限,论教育公平的立场、内涵和限度:兼论新教育公平的实践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32-41.

[6]石艳,崔宇.“新教育公平”观与教师教育转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5):110-116.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教师角色学生发展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