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乡村小学特色社团建设的困境

2020-08-04 22:53丁婉云汪杰锋
青年生活 2020年23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学校教育

丁婉云?汪杰锋

摘要: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扮演一个良好的媒介,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及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探究以及如何开发特色社团以促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就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生社团;学校教育;特色校园文化

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单纯的课堂教学满足不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通过社团活动能打破年级的限制,各年级的学生在一起交流,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乡村地处偏远,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备都略有不足,在学生社团的发展上也与城市学生社团发展有很大的不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乡村小学社团想要发展起来,必须从自身出发,扬长避短,挖掘自己身上的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特色社团”,即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托,无论是活动形式还是活动内容都要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一、乡村小学特色社团建设的困境分析

(一)教育观念滞后,社团教育淡薄

乡村中小学对社团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的乡村中小学对教育抱着“功利”的态度,认为教育仅仅是教授知识,学生只需要学会书本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就可以了,没有意识到其在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战略层面的意义。學生社团在他们看来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品,甚至不乏有老师认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耽误了学生的学习,从而取消社团活动课,或者利用社团活动课的时间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

(二)师资结构不当,社团师资薄弱

乡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社团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和专业教师指导,社团指导老师往往由美术老师或者体育老师兼任,同时也负责社团的管理,管理十分混论,没有明确的社团发展章程。社团形式也比较单一,大多都集中在文艺和体育方面,以娱乐型为主,研究型较少。社团活动缺少趣味性和教育性,缺乏特色,甚至有不少学校社团活动就是“体育课”、“美术课”。

(三)教学空间有限,资金设施缺乏

乡村中小学社团活动的场所普遍集中在操场和教室,没有专门的社团活动中心。同时,大多数的乡村学校都存在社团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 社团的发展缺乏应有的保障,学校一般不会为社团活动设立专项经费预算,而社团作为学生群体,在收取入社费及筹措资金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仅有的资金很难支撑社团的发展,难以满足社团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场所、办公条件等,使社团活动质量大大降低,这些都极大制约了学生社团发展空间。

二、乡村小学特色社团建设路径

(一)强化开发管理

乡村中小学在社团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兴趣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兴趣特长及社团活动的可行性、实效性调查研究后,再开展形式多样,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社团活动,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要保证社团活动的质量,打造品牌社团,为校园文化建设增光添彩,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社团。特别是针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耽误了学生的学习”,学校应科学设置社团活动时间,使之与学校课堂教学时间错开,既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也为社团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充足的时间。

(二)师资力量专业化

在社团的指导上,学校应选择具有一定特长的教师,为其提供培训、参观、学习其他学校的社团发展机会,增涨社团指导经验,从而能够较好指导本校社团的发展,提高社团活动的整体水平,提升社团文化的品位。同时,学校要发扬创新意识,鼓励社团开展形式多样、品位高雅的文体娱乐、学术交流、公益服务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合作创新发展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学校可以通过与其他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促进社团发展的专业化、特色化。此外,还可以联系校外企业,通过在社团活动及大型比赛中帮忙宣传的方式,获得商家赞助,从而保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在社团活动场地上,学校的占地面积是有限的,一时很难对学校进行扩建,但社团活动场地可以不仅限于学校,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可以在校外开展社团活动,在扩大活动场地,保证活动质量同时也可增加学生的见闻。

参考文献

[1]孙英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

[2]王雪莲.小学社团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

[3]杨胜利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参考,2014.

[4]高甜甜.打造社团精品活动 创建高校品牌文化[J].现代交际,2019.

基金项目:1.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研究项目《失落与回归:新农村伦理文化与学校德育课程的融合研究》(2018CX135);2.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智库项目《皖西北农民工“留守”子女情感教育实践调查》 (18NMGZK010);3.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乡村中小学特色社团文化营建》(编号:S20191037106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丁婉云(1997.7-),女,安徽六安市人,阜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7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主要研究与学习方向: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学校教育
当前医学类院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难题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