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亮
摘要:自2016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全面推行以来,法治教育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应该如何把握和实施,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教学实践存在诸多的顾虑和困惑。经过几年探索,我们尝试在生活中寻找与法治教育相契合的教学手段,利用生活事件、创设情境、引入绘本故事培养法治精神和模拟践行搭建回归生活的“桥”,探寻提高低年段法治教育的有效之路。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情境
法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目标是“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因此,在低年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应当认真落实“以贴近青少年实际、提高教育效果为目的”,“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加强法治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法治意识的培养绝不是死记硬背法律知识,也不能从生活中抽离出来进行“盆栽”,而是在课堂中巧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通过真实的案例,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构建法治观念和行为准则。
一、生活事件为“桥”,唤醒法治意识
法治教育是唤醒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剔除强硬的说教法,将法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应该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中。”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从小唤醒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思政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探讨有效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巧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小公民的法治意识。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上册第9课《这些是大家的》一课,包含“学校里的公物”“身边的公物还好吗”“我和公物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爱护”四个内容。结合课标中“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板块中“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第5条“爱护公物,行为文明”等要求。“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是现行《中小学生守则》的第4条内容。课堂教学首先要求教会学生认识学校的公物,建立公物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爱护公物的观念。课堂上,教师设计活动一“公物大搜索”来帮助学生建立公物概念。在活动二“公物故事会”中,教师引导:我们身边的公物真不少,大家和公物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呢?我们来听听乐乐的故事吧。教师利用微课播放乐乐爱护公物的小故事,然后请学生说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和公物的故事。通过乐乐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回忆,从而说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从爱护公物这一正面示范中引導学生爱护身边的公物。在活动三“校园公物小调查”中,教师出示一些破坏公物的照片,引发学生更深入的反思。“如果公物都被破坏了,有什么后果呢?”然后出示《中小学生守则》第4条“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从规章制度的层面唤醒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树立主人翁意识。真实存在的生活事件是通向学生生活的“桥”,让学生真实感受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规则,唤醒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情景体验为“桥”。树立法治观念
当今社会交通高速发展,道路变得越来越“繁忙”。课标对新入学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有明确的要求。“健康、安全地生活”第9条的内容为“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4课《上学路上》分别包括“不同的上学路”“路上的温暖”“这样安全吗”“交通‘信号要知道”四个话题。课堂从每天的上学路人手,让学生知道大家通过不同的道路,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到学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相关话题,旨在帮助学生挖掘生活资源,提高安全意识。
在“演一演交通协管员”活动中,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微课播放《小熊和小猴的故事》,模拟生活场景,再现学生上学路上的情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小熊和小猴上学路上出现的问题。看到在马路上追逐打闹、跨越栏杆、过马路闯红灯、在河涌边上玩耍的行为时,叫停并纠正,学生在课堂中愉快地感受、体验、思考。最后教师扮演交通警察指挥交通,让学生模拟情景表演安全上学,并谈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安全意识。一年级的学生喜欢直观体验,把教室设置成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涉及交通法规的知识在润物无声中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绘本故事为“桥”,培养守法精神
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材引入了绘本故事。绘本是深受儿童喜欢的图文结合的叙事文体,采用绘本式教学,易于学生学习,如同儿童生活与法治教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8课《安全地玩》第二课时侧重提升学生辨识危险的能力,培养学生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问题。活动一“我是安全警示员”旨在让学生从关心他人安全的角度,提醒他人注意安全隐患;活动二“我们的安全提示牌”侧重把课堂所学的安全意识,以活动的形式进行运用和推广,同时,鼓励学生做安全生活的积极推动者,为他人安全地生活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课堂中,绘本故事《她会去玩吗》以胆小、怕事的“怕怕”同学为例,引导学生通过同学互助的方式丢弃消极、逃避的心理包袱,积极参与游戏,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与成长。在“让我们一起玩”活动中,学生用了劝解、邀请、陪伴等方式来帮助她。在“我当贴心安全员”这个活动中,给每个小组分发学生经常去活动场所的图片。小组讨论并找出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并对图中的小朋友进行安全提醒。学生找出图片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说明为什么不能这样玩或者不能在这些地方玩。抓住班里出现过的安全隐患,学生结合班上的例子对同学作安全提醒。
绘本故事就如一座通向儿童心灵的“桥”,图文并茂讲述学生身边的故事,触发了儿童的心灵共振,学生的认同感就会油然而生。“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绘本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法治课堂更丰富、更高效。
四、模拟践行为“桥”,构建行为准则
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特梭利说过:“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法治课堂的目的就是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儿童在生活中建构起自己的行为准则,以此习得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课标“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5条“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旨在让学生到在人员聚集的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打扰他人,保持良好的公共秩序,同时明白这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个人素质的体现。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小点声儿》包含“教室里面有点儿吵”“做个小小调音师”“这里也要小点声”三个内容。活动二“我是督查员”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三个警示标志,并知道其含义。学生考取“督查员资格证”,才能成为“小小督察员”。然后利用图片,展示这些标志在生活中出现的场景:在医院、图书馆里,请学生扮演督查员,对发出噪音的人员进行劝说;接着小结——安静的环境能够保证图书馆和医院正常的公共秩序,更有利于安静地学习和身心健康的恢复。活动三“我是调音师”中,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自己控制说话的音量,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成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的行为习惯。
模拟生活的真实场景能避免讲教材和完成教材内容上的“纸上谈兵”,还原生活本真,学生更能感同身受自觉践行“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通过发现与践行,养成及形成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影响他人的良好习惯和个人素质。
鲁洁教授说:“德育课堂,究其根本是一个引导儿童探寻生活意义的课堂。”生活的例子是鲜活的,它真真实实地存在于生活之中,更能在学生心中产生心灵共振。挖掘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配上音乐娓娓道来,可以直击学生的心灵。搭建通往学生生活的“桥”,让道德与法治走进学生的心灵,正确导航学生的人生之路,演绎更精彩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