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杨惠
摘要: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还是德育的方向和目标。立德树人背景下德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德育的目标更加明确,德育的方式也有了引导方向。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赋予了其教育的实践方向: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场域联合、教育程度深入。
关键词:感恩教育;立德树人;德育实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回答了教育的根本问题。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将感恩教育贯穿于小学德育全过程不仅是立德树人的内容,也是提升小学生道德素养的要求。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德育内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为学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实施的方向。“立德”是指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强调能力的培养,“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因此,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内涵更加立体化,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德培养的目的更加明确,即培养具有崇高思想品德的高素质人才。在小学德育中的体现就是为培养这样的人才奠定基础,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立”德之根,“树”人之基。第二,德育的内容更具层次性,赋予德育更丰富的内涵。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道德方面全方位、全素养地发展”。第三,德育的方法有了指导方向。立德树人是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根本任务,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结果,还是教育的过程,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浸润和投入。因此,小学德育方式应该以渗透教育和引领思想为主,思想品德不能通过灌输来影响学生。
二、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学校德育的内容涉及学生思想、情感、心理发展的方方面面,“感恩是一个人际现象,感恩首先是一种情感,感恩的心理结构是一个由情、理、行组成的综合性结构”,由此可见感恩教育符合德育思想、情感、心理发展的要求,且与其他道德情感错综交叉,因此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德育不得不面对的教育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感恩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意味著感恩教育需要泛化,更无须过度拔高感恩教育。因此,学校感恩教育需要在理解感恩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探索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情感本质要求的感恩教育方法。
三、感恩教育贯穿小学德育的实践探索
(一)教育形式多样化
由上文可知,感恩之J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和心理机制,与爱、情、理、行有错综交叉的关系,感恩教育涉及这些方面的因素,因此教育方式应该多样化,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以提升学生自觉感恩的情感,促进学生自觉感恩的行动。立德树人背景下,感恩教育的主要形式应该是渗透教育,实践也证明劝导和说教的方式并不总能引起学生的感恩共鸣,有时候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就意味着,学校感恩教育的渗透形式需要多样化,教育者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渗透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施恩者的善意和自己接收到恩惠的愧疚、回报的心理,进而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
学校感恩教育的渗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学科教育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内容,但学科教学不是枯燥的知识,而是带有情感和人文色彩的学生成长的资源,“学科德育在学科教学、学科活动及从事二者的主体‘人所蕴含的显性与隐性的德育资源,可以看成是学科德育的宽度”。语文学科中的课文、数学学科中的生活情境、《道德与法治》的文化故事等,都可以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笔者所在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成语故事”“演讲小能手”等加深对学生的感恩影响,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践行感恩教育等,让感恩教育贯穿课堂。二是在生活事件中渗透感恩教育,这意味着在遇到能够进行感恩教育的事件时,教师要抓住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例如,在广东省茂名市政府“好心茂名”的大力倡导下,很多爱心人士纷纷献出爱心,帮助贫困学生继续求学、为学校捐资捐物、为学校提供心理服务等。这些人的善心学生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享受了他人提供的服务和便利,甚至为自己解决了生活和学业上的大问题。又如,新冠肺炎疫情下,逆行者负重前行,奔赴抗“疫”一线等事例可以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激励学生从自我做起,好好学习,回报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人。学校可以按不同层次在班级到年级再到学校开展教师节感恩、重阳敬老、我爱我的祖国、弯腰行动、创卫创文等活动。学校少先队开展“歌唱祖国”“致敬逆行英雄,争当抗疫小先锋”“感恩生活,争当劳动小达人”等系列感恩活动。全校师生、家长共同参与感恩教育行动。
(二)教育场域联合
学生是生活在家庭、学校、社区、社会中的人,对学生的教育以及德育影响不是任何一方单独能够完成的,因此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也需要不同场域的主体渗透。
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应该形成一个联合体,在不同的场域对学生施加感恩教育因素,渗透感恩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感恩、体验感恩。例如,学校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围绕感恩主题让学生与家长互动,体验感恩情感。学校要重视对家庭感恩教育的引导,开展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亲子活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可以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校还可以开展走出社会、感受大自然的恩惠、参与茂名“双创”活动,带领学生践行“好心茂名”,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为“滨海绿城,好心茂名”奉献一分力量,从而热爱自己的家乡,感恩家乡。这样,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对学生的感恩引导是一致的,学生能够在情感体验中领悟感恩的真谛,自觉地践行感恩行动。
(三)教育程度深入
感恩教育是情感的教育和心理的教育,学生只有在情感上感觉到,在心理上接受,才能内化感恩情感,进而影响自己的道德情感。无论是开展明确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还是在学科和生活中渗透感恩教育,教育者都要深入理解感恩的情感要素和心理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深度地开展感恩教育。
在立德树人的德育背景下,感恩教育的实施需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地深入施行。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了解感恩,从认知上知道感恩情感到底是什么,通过他人的故事或观察社会事件认识感恩。其次,引领学生进行感恩体验,教师可以借助学校的感恩活动和生活中的事件引领学生体验感恩情境,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最后,激发学生进行感恩行动,让学生践行自己的感恩之情,回报别人的帮助与恩惠。值得注意的是,感恩行动需要学生自发自觉地进行,不需要教师强制和要求。在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感的基础上,感恩行动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情境激发。
总之,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如同立德树人的过程一样,需要层层推进和时间的积累,更需要引导学生自觉行动,这样才能为学生扎根感恩之心奠定基础,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