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0-08-04 08:32完么道吉
知识文库 2020年13期
关键词:正方体长方体环节

完么道吉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要求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从不同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 设疑善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谭。清泉一失,水谭则变成无澜死水。人的思维活动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才能开动脑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中,适当地选择、安排,提出好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创造力。在讲《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张世博会的照片,给学生讲讲世博会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我抛出问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参观‘世博会,客车马上就要来了,但我们的一年级的班长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一年级的小朋友们要买多少张车票?大家能帮他们想一想吗?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学生尝试计算之后,有的同学认为可以这样算:35+30=65,65+4=69;有的同学则认为可以这样算:30+30=60,5+4=9,60+9=69,之后我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计算过程,之后再抛出问题:(1)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2)三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学生可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讲《千米的换算》时,我先开展了“比一比,看谁更聪明”的活动,帮助学生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之后再抛出例题,让学生尝试自己完成,并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出一道题来考考其他人,通过互相提问,解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后我也提出了几道问题,看看哪个学生能够全部做对,问题如下:4 千米=()米、9000 米=()千米、8 千米=()米,学生在互相比赛中收获对于千米的认识,而且消除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陌生感。之后我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学校的操场要走多少圈才是一千米呢?让学生利用课间时间去进行测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2 故“错”,让学生在“错误”中得到启发

故“错”只是一种“非常规”手段不宜多用,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为了防止出现干扰学生接受正确知识的情况,在什么环节“错”,可能怎样错,教师要仔细考虑,精心设计。通常在完成新授课环节后,在学生对基本知识已经理解的基础之上,着手进行反馈练习,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时可以适当应用。用先故错再纠错的方式达到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比喻我上三年级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我在最后几分钟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口头报一题师生进行比赛,题目要求是多位数乘一位数。“说好了,自己做可不能偷看老师的哟”我故意激他们。于是我在黑板上做,让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练习。当然这次我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犯些常见的错误:比喻,数位没对齐,没有进位等等。完成后同学生一起检查老师板演的习题,有说对的,有说错的,大家议论纷纷。于是我就找说我“错了”的某个同学,让他逐一指出,并说明理由,这样连开始说“对”的同学也看出错在哪里了。于是我问道:“是老师不会做吗?”“不是。”“那老师怎么会错呀?”“也许是粗心。”有人说。“也许是看错题了。”还有学生说。“是啊,老师不是不会,只是太粗心了,在关键的地方弄错了,还是某某同学聪明,找出了老师的错误。粗心好吗?”我对学生说。“不好。”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这些地方你还会错吗?”“不会了。”听,他们自信着呢!我的“故错”让生认识到粗心是学习的大敌,同时又让他们对问题的关键有了更明确的理解。如在讲“空间与图形”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活动。在讲桌上放了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让男生闭眼,然后我同时翻动两个教具,再让男生睁眼,猜一猜有什么变化。结果男生致认为长方体动了,而正方体没动。这时,我让女生说出变化情况。此时,提出一个令大家思考的问题:为什么男生看到长方体动了,而正方体没动呢?引导大家思考、讨论,并动手验证,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感悟到长方體和正方体的区别。

3 善变,深化学生数学思维

在学习《倍的认识》时,我设计龟兔赛跑的情节,问学生,你能比较它们谁跑得远吗?学生回答比较它们走的路程,我继续问:还可以怎么说?在学生茫然时直接点出,兔子跑得路程是乌龟的2 倍,运用数学特有的符号语言,让学生先直观感受什么是“倍”,建立起一定的感性经验。之后设计环节:小兔赢了,小动物们都来向它表示祝贺,小猴子、松鼠和蜜蜂的只数也有倍数关系。问:(1)小猴子有几只?小猴子有2 只,蜜蜂有几个2 只?(3)松鼠有几个2 只?蝴蝶的只数是小鸟的几倍?通过设计,在第一环节重点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整体,什么是单位“1”。学习用“一份”这个词来描述“倍”这个关系中的单位“1”,借助“份数”来理解什么是“倍”;在第二环节加大难度,学习用“几个几”来描述两个数量的里一个量,借助“几个几”理解什么是“倍”;第三个环节直接阐述。通过这样过程性的变式,让学生一步步地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对倍的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讲“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我设计了去家电城买家电的情境,出示了三款不同价位的电熨斗,让学生为老师推荐一款,并说明理由,自然使学生进行价格的比较,引出了新知。又如在教学了“年月日”之后,就可出示如下一道思考题:“爸爸到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数日子盼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时就要联系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的。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不仅可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其解题的技巧和根据具体情况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基础教学科,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对数学教学的研究,采取能够降低学习难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教学中学习数学,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只有不断地把枯燥的学习内容用学生喜爱的不同形式呈现出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转变学习方式,变成主动的我要学,使学生能更快的吸收与转化学习内容,同时应用与实际生活之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和条件,创造出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迫切地探索,从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及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甘南藏族自治州佐盖多玛乡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正方体长方体环节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智力魔方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方方正正的正方体
表面积是多少
谁和谁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