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
“因材施教”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先进篇》,是当时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做出不同回答时引申出的成语,这个成语的关键是“因”,即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要关注不同学生具备的不同水平、能力和素质,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在不同的声乐领域会有不同的潜力,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好自己的责任,帮助学生达到一个较高的学习水平。“因材施教”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位置,最重要的是要将其付诸于实践,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这一理念。
1.1 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1.1.1 声乐课程设计存在单一性。当前市场上缺乏一本被大众认可的教科书,因此,声乐教学没有规范教材指导,大多都是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选择教材,很难有固定的标准,教师很难把握住教学的具体要求,学生也很难做出相应的学习与检测。这不仅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更会对各学校之间的教学交流产生断层。
1.1.2 声乐教学的实践课程少。理论的学习虽然是基础,但如果没有实践,终究是空的。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理论知识给学生,不加以解释与实践结果的分析,那么,学生不仅会感到内容的枯燥无味与晦涩,还会丧失对声乐学科的兴趣,进一步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可逆的消极影响,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这也就与开设这门学科的初心背道相持了。
1.1.3学生对声乐的基础薄弱。在应试教育下,小初高教育更多的是关注成绩,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声乐知识,这就对高校的声乐教育增加了巨大的困难。
1.2 “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1.2.1 学生之间有差异,自然不能用一个标准“走天下”。尊重并理解学生的差异性,在保证课堂整体性的同时,对这些学生做出一些个性化的要求。也要了解到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存在着不同,所以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的特点、不同嗓音条件和不同的音乐基础水平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所以“因材施教”更为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更会推动实践性的教学,对学生整个学习历程都有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1.2.2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要对学生的天赋和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要懂得如何全面的激发学生的潜力,如何让学生最大程度上获得知识而又不感到厌烦,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实践性教学中。这时,“因材施教”才能展示出它真正的魅力,才会让教师和学生都从中受益,都取得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教师教授的不只是简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更多的是要“立德树人”,让学生们在学习声乐的知识的同时更能领悟到人生的道理,认识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并為之努力。让教师们认识到教学的方向,从而深入教育的互动,使教学活动更加的自由与平等,产生更好的教学结果,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2.1 认识学生的“材”
虽为高校,但是不同的学生在声乐及音乐基础上仍是不同的,有多个层次的。有些同学是因为对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爱好;有的同学渴望以后从事与音乐有关的行业;有的同学只是随便选了一个认为以后就业前景广阔的工作。有些同学从小就上过声乐的课程,受到声乐的熏陶;有些同学只是简单的在小初中的课堂上学习过几节课。所以说,并不能把所有的同学都放在同一个学习层次上,不能只根据一种教学要求来进行教学活动。“因”是关键,但是如何“因”,怎样“因”,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学生的发声特点对学生进行声部鉴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发音风格与要深入学习的音乐路线,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判断学生的不同声乐能力。教师要准确全面的看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鼓励他们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要让他们有充分的自信,拾起对声乐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勇于去追求,敢于去追求更好的自我。
“材”不是只局限于学习能力,还有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有些同学的组织能力比较强,老师们就可以根据这个特点开展小组学习,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理念让一个同学来带动其他同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这样不仅会让小组长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还可以让其他同学更加简单和全面的掌握知识,这样还可使得小组成员优势互补,增强成员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追求更好的发展,使课堂效率得到最大的发挥。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教师完全可以给他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给他1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声乐学习的成果,让他们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其他同学,帮助其他同学更好的学习。
2.2 准确选择教学的“材”
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教材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学教材的不统一容易造成教学标准的不一,更会加大沟通的困难,但是也正因为这个因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可随意的选择和剪裁音乐教材,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或盲目地进行教学实践,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根据自己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更适合的教材。例如,有些教材侧重于理论性,大多是对呼吸方式与发声技巧的讲解,这就适用于一些声乐基础差的同学。有些教材侧重实用性,偏重歌唱技巧与日常的训练,这就是适用于声乐基础好,有条件进行实践练习的学生。通过使用不同的教材,学生们可以得到更加全方位的发展。
2.3 结合实际,创新用“材”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也使人们对艺术的要求呈现多样化的需求。音乐,也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不只是单纯的调剂品。社会发展到新时期,音乐也要开展新时期的教学。单纯的一对多授课方式出现弊端,填鸭式的灌输学习早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要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方式和方法做出创新调整,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正确对待并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学知识不能单一,教学方法更不能只局限于一种。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为辅导教学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跟进时代要求,有利于对教学知识进行实践性的补充与延伸,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对作品的理解与感知。
在一般人看来,唱歌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需要把声音从自己的嗓子中发出来的。但对主修和辅修声乐的学生来说,唱歌是需要基础和条件的,简单的发出声音的想法和做法是完全不对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们通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中低声区出现过于厚重的问题,还有许多学生在中声区转向高声区时会出现两“截”声音,既无法把中声区唱好,也不能向高声区完美过渡,这时就要求教师强化对学生音调转化的训练,喉咙要放下来,不能过分加重声音,调节好真假声的转换。也有的同学声音过于“飘”,软绵绵的,给人的感觉仿佛踩在云彩上。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充分对学生讲解声乐技巧,教会学生气息平稳,并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同学们互帮互助,因为往往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是更通俗、更容易理解的。当然,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小组的讨论,需要对其加以一定的要求,让教师指导和小组讨论形成一个良性的互补,要让他们认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与互相学习的必要性。
针对一些不敢开口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给予表现机会,从而让他们自信,提高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举办小型演唱会这种形式来让同学们尽情的展示自己,锻炼自己,这也有利于学生们互相交流与学习,让一些同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增强对于声乐的兴趣,繼而努力加油,追求更高的目标。在一方面不擅长时,不妨换个角度,再对自己的情况做出进一步的解读,去追求另一个声乐方向,这也是“因材施教”的表现之一。
一些把声乐作为辅修的同学多是以乐器作为主修方向,这些同学多半没有声乐基础,也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声乐训练,这就意味着对他们的声乐学习要从头开始。因此,按照因材施教的理念,对他们的教学要与主修声乐的同学区别开来,以发声方法和声乐概念的教学内容为主,教会他们如何用声带发声,如何在演唱中准确的吐字,保证音乐作品的完整性,让他们能够对一些中西歌曲进行独立的演唱,对声乐有最基本的了解,并且让他们把这些知识运用到主修的专业课学习中。
日常的教学活动安排不是教师凭空产生的想法,是要有科学依据支撑的,教师要保证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教学用具要符合科学原则。只有这样因材施教才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而是一个切切实实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教学更有效率,让教师更有根据,让学生更有活力,使使“因材施计”真正的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不只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对音乐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提高整个行业的素质与素养。
结论:一颗艺术之心是充满情感,充满热情的,这一点声乐教学就与普通的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差别。饱满而主观的情感就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不仅可以感知到来自教师的解读,更要让他们感知到作品本身所含的情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将自己的理解加入到里面。别人教给你的,终究是浅层的表面的,只有学生自己完全读懂了,才可以成为自己的。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到这个点,充分认识到“因材施教”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总有一天,“因材施教”会结出美味的果实,取得良好的结果。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