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满 柯思璇
新时代对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应该深入挖掘大学教育中的德育资源,通过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以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道德素质的高低更是决定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成败,中国梦的实现与否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素养,高校应开设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大学教师应将人文关怀渗透于课程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同时开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构建理论与知识良好链接的平台,使学生具备更加优秀的道德品质。
德育教学是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一环,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某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强行灌输,加之教学与现实脱节,未能让学生把所学内容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进行认真的思考,而且为了德育教育而教育,忽略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感觉枯燥,致使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难以全身心融入课堂学习中,导致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某些德育教师在教学评价上强调知识学习,考核方式单一,没有关注学生是否真正接受或者接受效果如何,造成大学德育教学的目标难以达成;而对于学生而言:由于部分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感恩诚信与合作交流意识,加之人文知识的缺失,学生对自身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以及道德素质对自己将来成就有何联系的探究不足;对于德育教材而言,内容设计更偏重于理论,与学生现实生活结合不紧密,说教性大于可操作性;对于学校而言,如果学校领导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道德素质的培养,德育教育作用就会弱化;此外,相关的教师培训少,活动开展不到位等原因也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
3.1 充分挖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蕴含的德育资源
对于刚刚上大学的学生而言,会对新环境感到迷茫,未能构建清晰的人生目标,而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关键的。学校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能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明确现在的学习目标与未来的职业需求,从而设置相协调的道德素质培养目标,正确评估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发掘自我潜能,从而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其近期效应就是学习导向作用,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同时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看到道德素质的养成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外部世界认知不断加深的过程,随着目标的逐步达成,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应变能力都会有所加强,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言,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发展需求,开展富有特色的教学课程,使学生体会到课程知识的实用性。
3.2 建立系统、规范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学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计划中,同时创设规范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整个体系可以邀请专职教师、学校领导、企业经理以及知名校友等人的参与,他们的加入能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学生从入学起,教师就应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年级为试探期,让学生初步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了解应具备的素质;二年级为定向期,初步确定目标,了解自我,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三年级为加强期,进一步了解社会,深化与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四年级为定形期,强化自己的职业生涯理念,全面完善自己的基本道德素质与职业道德修养。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视角来看待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这不仅是满足学生大学学习生涯的需求,更是促进大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实现职业发展的要求。学校应设计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线的活动,为学生精心创设职业生涯教育学习实践平台。此外,学生班集体建设也可以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探索现实生活中的生涯规划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質提升。
3.3 设置科学的德育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使大学德育课程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模式、教案设计都应具备创新性与实用性,围绕目标来落实,及时解决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的难点与疑点,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学德育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多元化的,判断学生的优秀程度难以用分数来衡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需要将评价主体多元化落实到位,同时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学生评价不仅要有最终的考试成绩,而且更应该涉及到学习动态变化、课堂参与情况、学以致用能力等,还可以让同学、家长、学生自己来做出对应的评价,所做的这一切旨在通过公正、科学、客观的评价,让学生明白通过德育学习自身道德素质提高的程度以及今后在道德素质培养方面奋斗的目标。所以,大学德育课在教学目标设定期间,应坚持可操作性,用高效的教育模式来引导学生积极成长,使学生科学理解课程内容,从而提升其综合素养。
3.4 优化德育教学情景
在大学课程中,好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师应优化教学策略,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收获更多知识。通常情况下,好的教学模式包括探究式、互动式与情景式,这些模式通过人文关怀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也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认真学习。由于教育事业的性质特征,将人文关怀融入德育教育课程中,使学生意识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而且,德育教育课程大多数内容要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潮流,学习热点词汇,譬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纲领、旗帜和灵魂。再譬如 “工匠精神”,教师的讲授就应使学生意识到这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在当前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人们过于注重利益最大化,其结果就是导致“工匠精神”的缺失,伪劣产品泛滥。因此,“工匠精神”是大学学生必须学习的精神品质。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工匠精神”相关的例子,从而更深刻地学习理解其内涵。另外,教师应广泛收集教学素材,提升教学资源优化整理的能力,注重结合图片内容来使课堂更加丰富有趣。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文摘》、《意林》、《读者》等刊物里面有很多篇幅短小、富有哲理的文章,可以是积累德育教学素材的一个途径。
3.5 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建设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任务,而是整个高校所有教师的责任与义务。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养,让所有教师牢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奇发表了著名的“从游说”,形象地说明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影响。所以高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修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要求,把自己培养成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现在教育部又提出了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这就说明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建设不单是德育课程的内容,而更多的是应该融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以高校的专业教学要重新设计教学目的与内容,在专业知识的来源和发展、技术应用、产业与市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去发掘它所内涵的价值观、哲学、思想、思维、逻辑、情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认识论、方法论的思路中去启发和建立历史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把专业课程的内容延伸到家国情怀,道德情操,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还要把握好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节点与时间,导入节点不合理,会造成课程思政生搬硬套,让学生难以接受。导入时间太长不利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太短又达不到课程思政目的。所以选择好内容,合理的控制时间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总结与提高。在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过程中,互联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前是信息时代,互联网已走进全体大学生的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不再是单纯地依靠德育课本与狭窄的人际交往来获得。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人格品质,同时也有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但反过来,互联网良莠不齐,也充满了大量负面消息,而大学生的价值观并未完全定型,对是非对错的判别力不足,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他们所掌握的互联网优势向中国大学生输入西方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冲击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部分大学生责任感缺失,道德认知偏差,人格扭曲。所以高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网络良好生态的要求,加强网络德育工作,对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素质教育。同时高校还要注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多开设集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一体的校园主题网站,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角度精心设计更多的栏目,让学生在上网冲浪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
3.6 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礼仪教育
中國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但由于现在家庭礼仪教育的淡漠,学校礼仪教育的缺失与社会礼仪教育的失位和功利,使得不少大学生缺乏文明修养,不懂得怎样待人接物,甚至连最起码的社会公德都不具备。所以高校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礼仪教育,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而加强日常礼仪教育首先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在传统中吸取精华,加强自身的礼仪教育与培养。其次,还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看待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不要以为拿个刀叉就是时尚,过个洋节就是文化,而更要看到孔子学院在全球的推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已经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最后高校还应丰富大学生日常礼仪教育的活动内容与手段,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通过制作《大学生日常礼仪教育知识手册》来加深大学生对礼仪的了解,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日常礼仪教育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情景DV大赛,知识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学知礼仪、行礼仪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面对新时代,面临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寻求道德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增强实效性,从而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通讯作者:张晓满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材料学院 2四川大学机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