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写实践经验分享

2020-08-02 10:44刘雪红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0年3期
关键词:采访关键环节

刘雪红

摘要:新闻采访写作是新闻记者的职业活动。文章从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两个关键环节着眼,提出了新闻采访中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一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二是记者要多看多听多问。三是新闻记者要有高“情商”。以及通讯写作中应把握好的材料选择、谋篇布局、文章开头、标题制作、修改打磨等五个关键环节,通过采访写作实例,分享笔者在通讯写作实践中的经验。

关键词:采访 采访前的准备 新闻敏感 通讯写作 关键环节

同样的采访,为什么不同的记者写出不一样的报道?这里面有奥秘,采访的奥秘,写作的奥秘。

新闻采访是写作的关键。每一位记者在采访中都有深刻的体会,有欣喜,也有遗憾,有教训,也有难忘的经历。

在此,分享笔者这些年在采访和写作中的一些经验。

一、采访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 不打无准备之仗

采访前做准备,可以了解新闻事实的背景,它能够让你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准确地找到“新闻眼”,在写作中,做到“胸中有大局”,这样,稿子的立意才会高,写出来的稿件才会“大气”。

比如2013年7月,笔者参加黔南州党政代表团赴广州、深圳开展对接对口帮扶和答谢活动的采访。接到任务,笔者立即将此次活动的背景,以及为何要去广州对接等相关情况做了个了解。原来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8个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对贵州省除贵阳以外的8个市(州)开展“一对一”对口帮扶工作,其中广州市对口帮扶黔南州,接过已帮扶黔南17年的深圳帮扶接力棒。而在此前,广州市已经先后两次派出考察组到黔南调研,双方就对口帮扶相关事宜进行了蹉商和交流,并达成了建立对口帮扶长效机制的共识。如果不了解国家对贵州实行“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这个大背景,那寫出来的稿子就没有份量了。

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稿子写“烂”的主要原因,是采访准备不足。准备不足,导致采访不深入,拿不到干货,浪费时间。准备不足,对采访对象提的问题就会没有针对性,不能抓住要害。

采访前的准备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性非常强的采访,如果不做功课的话,容易问出一些肤浅的问题,甚至闹出笑话。

记者是万金油,各行各业都会接触到,工业、农业、经济、金融等等,不要求“懂”,但至少要了解,才不至于在报道中出现错误,闹出笑话。所以,记者要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充电”,锻炼自己能在最短时间内理顺采访思路,拟出采访提纲的能力,担起急难险重任务。

(二)记者要多看多听多问

对于有新闻敏感性的人来说,新闻无处不在。

好记者能从看似平凡的事件中嗅出新闻的气息;能从事态进展中捕捉到事件的由头和端倪;能从蛛丝马迹中顺藤模瓜,发掘表象下的新闻真相;能敏锐地感受到事件中的反常状态,破译出其中的重大信息;能以小见大、知微见著;能破解“新闻后面的新闻”。

1. 练就一双匠心独具的“慧眼”。

如何才能拥有一双“慧眼”?唯有学习。

学什么?学政策、学业务。

比如,对脱贫攻坚的报道,需要掌握精准扶贫政策,熟悉当下中央、省、州的重大决策部署,了解本地脱贫攻坚情况,易地扶贫搬迁的“六个坚持”,后续扶持的“五个体系”等等。要备有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指导意见,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定,黔南州关于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实施意见,要知道四场硬仗、六个专项治理、四个聚焦等等。

再如,从事农业宣传的记者,每个人手上要备一份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了解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五步工作法,要知道乡村振兴战略等等。

了解这些政策和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应用新闻的视觉去分析“专业”的问题,稿子站位才会高。

2.保持一份善于发现的“好奇心”。

我们往往对经常看到的东西“熟视无睹”,认为一切都很稀松平常,见惯不怪,对“亮点”视而不见。要发现新闻“亮点”,就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对事物多观察,多留心,于平淡中见神奇,发现其中的新鲜和不同之处,找到不一样的新闻角度。

善于在交谈中发现新闻线索,边听边动脑分析,善于抓住中心问题进行探究,善于抓住细节,往往会有意外收获。

比如:有一次笔者到罗甸县茂井镇的八达村采访库区养鱼主题,一路上看到山上有很多村民架起锅在煮什么东西,刺鼻难闻的味道充斥在空气中,土灶旁废弃的叶子堆积如山,生活垃圾遍地,现场一片狼籍。了解后才知道,每年的11月份,艾纳香采收后,当地农民就地起灶熬制冰片,这种生产方式对环境破坏非常严重。艾纳香的生长需要阳光,山上的大树因为挡住阳光而被砍掉,老百姓用砍下的树作为熬制艾粉的燃料。艾纳香是一种非常好的中药材,但是它的种植和初加工,对环境的破坏非常大。如果不解决好“土法熬制”问题,这将是一个得不偿失的产业。这条很有意思的消息是一次意外收获。

除了留心看,还要留意听。听别人的谈话,会从中发现好新闻。

比如,有一次去罗甸采访的途中,在车上听到几位农技干部的对话,大意是说有个外地蔬菜技术专家到罗甸种植蔬菜,因为不听当地技术员的建议,最后遭受重大损失的事情。我一听,这是好新闻啊,于是就地采访,最后写成长篇通讯《外来专家与本土专家的一次田间博弈》。用3个故事,还原了外来专家与本土专家之间的这场“高手对决”,故事告诉人们,农业生产中,再新的技术、再优的品种、再好的经验,也要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最佳的种植效果。

3.要有一颗勤于思考的大脑。

好新闻往往会掩盖在平淡无奇的表象之下,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跳出现场找线索,多问几个为什么。

比如,2016年5月,笔者前往罗甸,参加贵州首席蔬菜专家李桂莲领办的“鲜食糯玉米套种大白菜”高效种植模式科研课题的田间测产验收。原本以为就是一个科研项目的验收,只打算写一篇消息来发。但在采访交谈中发现,该项目自2011年立题以来,在全省高、中、低不同海拔地区进行蔬菜高效种植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特别是在黔南三都、惠水、福泉、罗甸等地进行的试验示范,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笔者当时就提出疑问:这么好的科研课题,为什么到2016年才测产验收?技术员说,因为“种植效果太好了,市场价格太好了,老百姓等不及验收就采收卖了”,所以连续5年都没有验收成功。这就是新闻啊!后来写成稿子《一个推迟5年的成果验收》,被《贵州日报》刊用。

(三) 新闻记者要有高“情商”。

采访是一门艺术,与人沟通的艺术。

有人说,记者是社会活动家。因为,记者的采访对象形形色色,有领导,有名人,有企业家,有农民,和不同的人物打交道,沟通表达需讲究技巧。考验的是记者的修为,有修养的记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新闻报道的业务技术,还要具备由内而外的礼仪规范。

首先,记者要懂得采访礼仪。

采访礼仪,包括采访前的预约,要衣着整洁,举止文明,态度真诚,认真倾听记录等等。

如果衣冠不整,会给采访对象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言语粗俗,会让采访对象反感,产生感情排斥。穿着得体,举止大方,同时也是对受访者的尊重,是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第一步,它能让记者在短时间内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让受访者敞开心扉。

有的记者通过一次采访,就与受访者变成朋友,这样也让记者的采访事半功倍。

其次,要懂得如何提问。

提问内容要因人而定,因新闻事件的性质和场合而定。如果采访的是悲剧故事,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语调、语言,不能揭伤疤,不能有冒犯、伤人的语言。

提问要拟提纲,分层次,渐进式,做到引人入胜,不要一上来就连珠炮式的“轰炸”;提问要诚恳,干脆利落,不要拐弯抹角,不要让受访者去猜测或意会;提问要抓住受访者心理,形成共鸣和默契,制造轻松的谈话氛围;在处理谈话跑题时,不要贸然打断,找准机会再把话题引回来;问话不能触及采访对象隐私,等等

再次,要“平视”采访对象。

我们往往采访领导、名人的时候会不自觉的“仰视”他,显得很卑微,采访弱势群体的时候又往往不自觉的会“俯视”他,显得居高临下。“仰视”,容易让记者紧张,手足无措,词不达意,影响采访效果。“俯视”容易让采访对象反感或紧张,同样达不到好的采访效果。

所以,在采访中我们应该“平视”采访对象,相互尊重,做到热情、谦虚、不卑不亢,真诚、坦然、气定神闲,才能赢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和尊重。

二、通讯写作中应注意的五个环节

(一)选择材料

到基层采访,收了一大堆材料,加上采访笔记要整理,时间又紧,每一份材料都要过目,扫描一遍所有材料,选出两到三份主材料,寻找新闻点,做到心中有数,作为写作用的主要素材。把初稿写好后,再看一遍其它材料,如果有好的内容,再补充到稿子里去。

(二) 谋篇布局

动笔写稿之前,有一个关键环节叫构思。就是稿子如何立意,如何分层次。

在笔者看来,通讯写作就好比一棵树,树干就是通讯的架构。有了“树干”,稿子才有层次感,才有气势,让人读起来流畅、舒服。画树的时候,树干决定树的形状、大小,枝叶决定树的茂密、稀疏,是否枝繁叶茂。同样道理,结构决定文章的气势,细节和故事决定文章生不生动、鲜不鲜活。采访中采集到的故事、细节,就如同树的枝叶一样,有了它,通讯才会生动、鲜活和感人。

因此,一篇通讯稿的成败,在于谋篇布局。

一般来说,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采访中了解到的情况,自己应该在心里对稿子的立意、角度有了一个意向。

选好角度后,就围绕这个立意去谋篇布局。

“搭架子”就是一个谋篇布局的过程,需要我们去思考,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和总结,这也是写稿子最重要的一环,如果这一点做不好,写出来的稿子就会层次不清,条理不明,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

架子搭好后,如何让文章生动起来?这就考验记者采访的功夫了。记者抓的故事好不好,记录的细节详不详细,叙述故事的语言生不生动,细节描写感不感人,这都很关键。要按照文章结构,把采访到的故事和细节,分门别类的“装”进去。

(三)文章开头

文章能不能引起读者看下去的兴趣,开头很重要。

通讯开头的方式很多,有的用故事,有的用场景描写,有的用设问,有的用议论,有的用引语,等等。

比如:笔者写的《一片林,一寨人,一起护》(刊登于黔南日报2017年6月5日头版头条),以场景描写开头。

一场新雨后的摆龙河,更加显出它的绰约风姿。两岸的青翠,滋养出一河清水,碧绿养眼。每到周末,城里人驱车来此垂钓,露营,尽情享受大自然馈赠的这份野趣。

游人们不知道,这满山的翠绿,这一河的清澈,得益于当地群众二十年的精心守护。(转接,点题)

在贵定县沿山镇石板村工固组,20多个山头,2600多亩山林,200多户村民一天不落地轮流巡守,日复一日,没有一分补助,没有一声怨言,只有“不准动我一棵树,不准烧我一棵草”的职责。一寨人,守山如命,护河如命,因为他们知道,守住这片山林,护住这汪清水,就保住了安身立命之地。(交待文章主题)

描写式的开头,可以一下子把人带入场景,好的场景往往能一瞬间抓住人心。当然,描写过后,马上要转入正题,转接要自然,要有关联性。

如何开头,一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二是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作决定。开头好了,文章写作就成功了一半。

(四)标题制作

一般来说,文章立意确定后,就要开始思考标题了。

标题制作和个人的学识涵养有关,如果你饱读诗书,那你起出来的标题就非常雅致,如果你的视野宽阔,起出来的标题就一定大气,有气势。

比如:《以“绿色”为底,用“多彩”作答》(刊登于《黔南日报》8月30日头版头条),绿色是贵州的底色,而黔南从2018年开始实施《美丽黔南林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打造多彩美丽黔南。所以这个标题颇有深意。

比如:《黔南蔬菜产业巧解三大难题: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刊登于《黔南日报》2014年6月24日第八版),连提三个问题作为文章的标题,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引发人们的阅读欲。

(五)修改打磨

文章初稿出来后,还需再看看其它材料,有没有更好的例子,或者有没有可以补充的内容。一般来说,切忌使用雷同的例子,重复的事例,让稿子质量大打折扣。

初稿出来后,记者要养成精心打磨的好习惯,尽量做到稿子无错漏,把多余的话删掉,哪怕只是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要养成打磨“精品”的好习惯。不急的稿子,可以先放一放,过一两天再修改。这样做的好处是,头脑会更清晰一些,思路会更开阔一些,让自己的思绪冷静下来,重新审视稿子,会很容易发现稿子的漏洞。多改几遍再提交稿子,是对自己负责,对编辑负责,对读者负责。

参考文献:

[1] 郑思礼、郑宇著.现代新闻报道:理解与表达.新视野新聞传播学丛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ISBN7-81068-724-7/G·351

[2](美)杰里·施瓦茨著.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ISBN978-7-80109-616-6

[3] 赵全章编著.新闻采访实务.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新闻传播系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ISBN978-7-300-10266-5.

(作者单位:黔南日报社)

猜你喜欢
采访关键环节
攀西地区大春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关键探究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点及在淮安市设施蔬菜栽培上的应用
浅谈医院物资资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管理
探讨制造业内部控制中的关键环节(2)
儿子“采访”我
提炼主题 强健筋骨 找准思路
浅谈记者在体育新闻人物采访中如何打破“中国式思维套路”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
美媒估计《采访》亏了3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