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做好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相关工作,根据《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15〕6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11号),特制订荆州市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校园足球改革发展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引领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和重要举措。充分发挥足球育人功能,把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遵循人才培养和足球发展规律,提高运动技能,促进人格发展,推动青少年足球运动全面、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开展。2020年以前,完成政府主导、市局统筹、县级主抓、学校落实、社会参与格局,形成教学体系规范、训练架构完整、人才渠道畅通、竞赛体系完备和文化氛围浓郁的成熟发展体系。
(二)工作目标
全面实施《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加快普及校园足球水平整体提升,加快场地设施建设,建立发展保障机制,将校园足球发展纳入全市教育发展规划,突出足球特色,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足球后备人才成长培养输送通道贯通,校园足球三级联赛体系完善,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特色鲜明,校园足球保障条件运行有力,基本形成教体部门主导推进、专业指导,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资源支持的校园足球发展格局。到2025年,建成143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市在校学生足球人口数年保有量增至30万人左右,扎实推进足球进校园“荆州样本”,打造高标准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
二、工作举措
(一)建设教学体系
1.创新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普及校园足球课程,鼓励各中小学自主开发足球校本教材。各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要构建各具特色的足球后备人才课程体系,保证每周开设1节足球课,所有班级每学期完成不少于20节足球课时,其中小学和初中开设足球校本课程,高中开设足球专项课程。
2.加大校园足球师资配备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拓宽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为学校配备足球教师。加强专、兼职足球教师队伍建设,各学校至少要配备1名足球专项体育教师,根据学校规模,原则上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要配备2名以上足球教师,足球教师培训按相应学时计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体育教师和足球教练员开展足球教学、训练、活动、竞赛,要按标准计入工作量。自2019年起,市直和各县(市、区)要优先招聘足球专业的体育教师。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通知》(教体艺〔2017〕7号精神,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和高校志愿者等担任兼职教师。力争1至2年内建设1~2所荆州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基地,对非足球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行足球知识培训。实行全市足球教练员、专职教师轮训制度,采取每年举办规模不少于100人的足球项目体育教师(含初级教练员和国家二级、三级裁判员)培训班、外出学习、跟队训练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训练、教学手段,提升业务能力。从2019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荆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足球教学技能比赛。引进来走出去,加强校园足球教师的国际化交流,提升校园足球教师的教学与训练水平。
3.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原则上按照高中、初中、小学1∶3∶6的比例建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目前小学、初中、高中共80所,其中小学42所、初中27所、高中11所。逐步在幼儿园大班,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开展足球活动,小学阶段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建立球队,加大校级球队建设力度,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校级球队设置:小学不少于4支(男子甲组、男子乙组、女子甲组、女子乙组),初中、高中不少于2支(含男女队)。到2025年,争取全市有143所学校达到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标准。
4.加强水平测试与技能考核。全面落实《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试行)》《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试行)》,将足球项目纳入每学期体育与健康考评体系和各学段学业水平考试,并成为初中学业水平(升学)体育与健康考试的必考内容。
5.加强校园足球科研。积极组织各类学校、足球俱乐部、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足球教师、教练员、裁判员、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和科学研究,各地各学校要积极申报校园足球相关课题。
(二)建设竞赛体系
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组建校级、年级、班级足球队,广泛开展足球竞赛活动。各县(市、区)教育局、文化和旅游局要把校园足球列入年度体育竞赛计划,经常性地开展班级之间、年级之间、校际之间足球竞赛活动。每年开展三级足球联赛活动,构建“市级锦标赛”“县级学段联赛”“校际对抗赛”“班级挑战赛”四级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将每年10月定为校园阳光足球月,举行市级锦标赛,9月以前各县(市、区)、学校必须完成各学段联赛、班级挑战赛。加强“三级联赛”的互相衔接,完善五人制、八人制、十一人制等赛制和小学、初中、高中3级联赛体系。推动校园足球赛事与市运会、青少年U系列赛事、全省锦标赛、省运会、省中运会的有机衔接。多渠道搭建县(市、区)级、市级、省级各年龄组别的赛事交流机制,积极组队参加全国、全省各级重要赛事。逐步与足球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等交流与合作。
(三)建设人才体系
1.加强足球后备人才管理。进一步完善《荆州市体育特长生招收办法》,制订足球特长生招生政策,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要将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畅通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阶段的校园足球后备人才成长培养输送通道,允许足球特长生在小升初录取时在一定范围内合理流动;初中特别优秀的足球特长生纳入省级、市级示范高中招收范围。依托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以沙市区为主,辐射周边县市开展荆州市“满天星”训练营夏令营和冬训营,遴选有足球运动潜质、热爱足球运动的学生进行集训,积极组队参加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冬令营,拓展青少年出国交流学习培训渠道。
2.创建校园足球训练基地。目前,荆州市共有1个省级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3所全省女子足球后备人才基地(均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沙市区是全国校园足球特色试点(区)并首批获得全国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力争3至5年各县(市、区)建立1所校园足球训练基地。组织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专业教练对校园足球课余训练、课外活动、教师培训和校内外竞赛等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3.构建精英培养模式。探索校園足球精英、省队校办培养新模式。支持省内知名高校驻荆州本科院校在高中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设立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培养基地。积极申请省优秀运动队与荆州市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合办队,形成省队校办模式。
(四)建设文化体系
1.营造校园足球文化。荆州市各学校利用校园宣传栏、班级墙报、校园网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足球知识,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定期举办校园足球文化节、校园足球主题日、校园足球啦啦操等活动,鼓励成立校园足球社团,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足球活动中,让足球运动融入学生生活、扎根校园。加强宣传策划,大力宣传校园足球育人功能、校园足球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良好氛围。
2.培育“踢好球、读好书、做好人”健康运动理念。大力倡导“足球从娃娃抓起”,2019年起,在全市幼儿园推广幼儿足球,创新校园足球宣传和推广体制,逐步形成从校内到校外、从教育到全社会、从运动项目普及到终身健身方式的推进机制,将校园足球“荆州样本”做实、做细。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荆州市成立荆州市国家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任副组长,市教育局、文化和旅游局、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团市委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任成员,负责具体推进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有关工作。各县(市、区)要参照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要将校园足球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教育局局长、校长和班主任为校园足球活动第一负责人,突出校长负责制,足球考核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内容,建立健全校园足球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组建校园足球专家指导委员会,提高校园足球专业水平。
(二)完善制度环境
荆州市制订荆州市校园足球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和荆州市校园足球教练员管理办法,规范校园足球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运动队管理。建立健全校园足球运动员注册管理制度,规范校园足球运动员合理流动。
(三)加大经费投入
各级财政和教育行政部门落实校园足球专项经费,要加大对校园足球的投入力度,安排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联赛运行、培训、宣传、奖励、各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补助等,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通过各级比赛冠名,联络赛事合作伙伴和赞助商,筹备设立校园足球发展基金,提高荆州市自我发展能力。帮扶偏远农村学校、贫困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开展校园足球训练工作。
(四)加强场地建设和设施配备
荆州市各学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建设校园足球场(十一人制、八人制、五人制),自2019年起,全市每所新建学校至少建有1片具备对社会开放条件的标准足球场地。场地条件不足的城区学校要大力发展“笼式足球”,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楼顶足球场、灯光球场等。全市公共足球运动场地应优先用于开展足球特色学校及青少年足球训练,鼓励学校通过租用、借用、合作等方式开辟足球活动场地,力争3至5年内实现校校都有足球场或有可长期使用的比赛主场和足球活动场地,足球场地设施、器械配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五)完善安全保障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地各学校要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制订体育安全管理工作方案,明确管理责任人,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完善校方责任险范围和内容,对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安全予以保障。荆州市实施校方无过失责任保险和运动员运动伤害险,健全风险保障机制。加强校园足球队医团队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与聘任兼职运动医学专家相结合等方式,解决专业队医不足问题。加强对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使用管理,切实保证使用安全、运动安全。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学校风险管理机制与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机制,形成包括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过程管理、保险赔付等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制度,依法妥善处理校园足球活动意外伤害事故。
(注:题目为编者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