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指示精神,把发展校园足球作为立德树人的载体,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突破口,作为提升足球竞技水平的重要抓手,作为扩大足球人口规模的基础性工程,积极整合教育与体育两个系统的优势资源,深化结合,形成合力,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高校支持,社会参与”深度融合发展的校园足球“广州模式”。目前,全市共建成2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3个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165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2018年,广州市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在新的高度上对推进校园足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州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加快发展校园足球的总体部署,根据《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基本要求(试行)》,坚持“全面普及、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统筹协调、久久为功”的原则,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初心和使命,开展“大学习、深调研”,找出广州市工作差距和短板,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条件保障新途径,推动全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再上台阶。
一、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障碍
对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基本要求(试行)》,广州市开展了新一轮的校园足球工作深调研,通过学校体育工作调研、学校体育场地调研、研讨会、问卷普查和访谈等形式,聚焦校园足球的课程开设、教学与科研,关注场地建设、师资配置、经费投入等,找出广州市校园足球发展短板和差距。
(一)师资力量建设薄弱
全市專职体育教师存在缺编的困境,按照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要求,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总编制数已经盈满,体育教师缺编缺员问题较为突出,而足球专项教师不足的问题尤为凸显,且足球教师的足球专业教学能力不强,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行为欠规范,市、区(11个区)两级体育专干专职3名,兼职10名,各学段体育教研员专职20名,兼职仅1名,体育教研员配置不足。
(二)课程课时开设不理想
在应试、升学考试面前,学校体育课不被重视,普通中小学体育课程开不足,挤占、挪用体育课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省级推广学校足球课时无法保证开齐开足。
(三)场地保障水平不高
全市部分学校田径运动场不达标,全市中小学校田径场符合《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的学校仅占24.76%,专业足球场更是缺乏,全市中小学校仅有400m标准的田径场144块,占比9.8%,偏远地区经费投入有限,中心城区学校场地小、学生多,场地供需矛盾严重。
(四)人才上升通道不畅
自2020年开始,取消竞赛加分、小升初特长生招生,而高中特长生招生由高中学校自主实施,指标多倾向于文化课成绩优秀的学生,足球人才升学通道受阻。
(五)学生学训矛盾突出
学校顶尖足球人才由于训练、比赛机会多,系统学习文化课时间大幅度减少,学生在提升竞技水平的同时,如何兼顾学习的问题亟待解决。
(六)城乡足球发展不平衡
城乡学校在教育理念以及场地、师资、经费投入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足球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亟待有效破解。
二、破解校园足球发展障碍的举措
广州市紧紧围绕校园足球发展的短板和差距,坚持改革创新,注重科学谋划,通过探索优化中考体育考试政策、引导广大学生参与足球活动,“四合作”探索畅通人才上升通道、培育足球后备人才,探索建立区域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构建“两个足球圈”,率先在全国进行运动员等级认定、探索构建校园足球荣誉体系,探索构建学校体育师资力量补充工作机制、重点解决农村地区师资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探索构建社会公共体育场所共享机制、缓解专业足球场地不足的困境,探索建立校园足球对口帮扶机制、加大校园足球交流合作,深化教体结合、探索构建校园足球融合发展模式“八探索”,着力于探索多渠道补足补齐师资力量新模式、着力于探索多途径建设校园足球场地新路径、着力于探索多维度解决学训矛盾新方式、着力于构建安全风险防范机制、着力于构建校园足球大数据管理平台“五着力”基本保障,做到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一)创新体制机制新突破,为改革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1.探索优化中考体育考试政策,引导学生参与足球活动。2019年印发的《广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实施意见》,从2021年开始,将足球作为中考体育统一考试三大球选考项目之一,充分发挥中考体育考试“指挥棒”作用。
2.“四合作”探索畅通人才上升通道,培育足球后备人才。一是与市体育局合作,在初二年级开展足球人才梯队选拔工作,被选中的学生进入市体育运动职业学院,开展足球专业训练。二是与广州市足球协会合作,探索试点“市队校办/区办”,设立广州足协U15梯队(广州市第五中学)男子足球队和广州足协U15梯队(广州市南武中学)女子足球队,科学安排文化教育与训练竞赛。三是与体育高校、专业体育团队合作,派出专业教练员帮助搭建小学、初中、高中上下衔接的市、区、校三级重点足球梯队。四是与职业足球俱乐部合作,其梯队人员进入广州市执信中学、广州市玉岩中学、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等学习文化课,同时优选各学校的优秀学生进入梯队进行专业训练。
3.探索建立区域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构建“两个足球圈”。秉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倡导的“聚似一团火,散似满天星”理念,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省级推广学校和广州市校园足球基地学校为核心,充分发挥其在师资、场地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和运行模式,构建“市区10分钟校园足球圈”“镇街10里校园足球圈”,带动周边学校校园足球共同发展。
4.率先在全国进行运动员等级认定,探索构建校园足球荣誉体系。2018年底,按配额认定广州市高中男子足球冠军赛前八名队伍的优秀队员为“二级运动员”,率先在全国获得中国足球协会认可的校园足球运动员等级认定。2019年,扩大到广州市第五届中小学生足球联赛男子高中组的前八名队伍的优秀队员。
5.探索构建学校体育师资力量补充工作机制,重点解决农村地区师资配置不均衡问题。设立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与高校、专业组织合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重点扶持农村中小学校体育等专业专职教师配置,促进均衡发展。
6.探索构建社会公共体育场所共享机制,缓解专业足球场地不足的困境。通过团购租赁方式将专业性足球场、经营性足球场等社会足球场统筹安排给中小学校使用。
7.探索建立校园足球对口帮扶机制,加大校园足球交流合作。全方位加大对贵州省毕节市、黔南州教育帮扶以及陕西省延安市等地市的交流力度,通过送教上门的方式为毕节市、黔南州培训足球教师,与贵州省毕节市、陕西省延安市两地对口学校开展校园足球交流活动,搭建校园足球交流合作框架,充分利用广州市校园足球的发展成果,共同提升校园足球发展水平。
8.深化教体结合,探索构建校园足球融合发展模式。依托广州市高等体育院校数量多、体育团体和专业组织集中、群众足球氛围浓厚的优势,积极整合教育与体育两个系统的优势资源,以校内校外融合等方式提高教学、训练水平,以足球赛事的融合等方式实现普及与提升并重,以社会资源的融合等方式形成发展合力。共促校园足球科学、健康、协调、有序发展。如,富力集团每年投入300万元冠名市级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广州市教育局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足球专项培训,2018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两期专门针对学校足球教师的D级教练员培训班,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派出足球精英指导员进入50所基地学校,做实校园足球教、练、赛等工作。
(二)创新条件保障新途径,为务实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1.着力于探索多渠道补齐补足师资力量新模式。一是与市体育局、足球协会和职业足球俱乐部等合作,构建“足球名宿—退役足球运动员—外籍足球教师—精英指導员—足球教师—体育教师”校园足球教练员体系。二是依托体育高校开设足球教师专项培训,与市体育局、足球协会合作,率先开设专门针对学校足球教师的D级教练员培训班。三是通过购买服务形式与市足球协会合作,派出足球精英指导员进校园,做实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体系。
2.着力于探索多途径建设校园足球场地新路径。一是在“十三五”期间,将校园足球场地建设纳入《广州市足球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0年)》进行建设,到2020年,全市新增校园足球场地104块,超额完成任务。二是盘活校内足球场地,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楼顶足球场、灯光球场、地下球场等,场地条件不足的学校大力发展“小场地,小足球”,通过区域联盟、学校共建,让学校的足球场地充分服务于周边缺乏场地的学校,实现场地使用效率最大化。
3.着力于探索多维度解决学训矛盾新方式。一是利用课后、假期等时间进行校园足球的训练,最大限度减小对学生学业的影响。二是比赛期间通过引导学校安排语数外教师跟队,利用比赛空隙辅导学生文化课学习。三是积极探索远程网络教学,尽量避免由于学生参加足球赛事而影响学业的问题。
4.着力于构建安全风险防范机制。严格完善校方责任险,建立涵盖体育运动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采取自主培养、政府购买服务与聘任兼职运动医学专家相结合等方式,加强校园足球队医团队建设。
5.着力于构建校园足球大数据管理平台。结合广州市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全市校园足球管理平台。建立赛事注册制度,收集统计参加校园足球活动人数和参加各级足球联赛的运动员人数,建立校园足球运动员人才数据库。
三、取得的成效
校园足球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广州市校园足球已发展5年,在普及和提高等方面上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校园足球参与面逐步扩大
市、区、校三级校园足球联赛体系基本构建,全市竞赛参与面日趋广泛,形成“班班有球队、校校有比赛”的整体态势。2018—2019年,广州市第五届中小学生足球联赛的区级比赛中,参赛学校达850所,参赛球队1900余支,比赛场次约6000场,参赛学生约3万人,较第一届中小学生足球联赛的540所学校、670支球队、1.1万名学生规模明显扩大。
(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步提升
截止到2019年,广州市已建设成165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70所省级推广学校、900所市级推广学校和60所基地学校,占全市学校总数的60%。市级校园足球推广学校计划到2020年建设1000所,约占全市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二。2017—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对全省各地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抽查评估,结果显示,2019年广州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优良率均较2017年明显上升。2016—2019年健康白皮书显示,广州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合格率逐年上升,不及格率逐年下降,校园足球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优势明显,全市中小学校达标优良率每年提升5个百分点,2019年接近45%。
(三)校园足球竞技水平逐步提高
校园足球的普及促进了竞技水平的整体提高,校园足球捷报频传,在2019年广东省“省长杯”青少年足球联赛中,广州学校代表队斩获高中男子组冠亚军、中职男子组冠军、高中女子组亚军。在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男子组总决赛中,代表广州市出战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斩获冠军。同时,广州市还涌现出2017年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U23“最佳球员”、来自富力俱乐部中后卫黄政宇这样的运动员。
四、面临的困难和改革建议
广州市在发展校园足球的新思路、新做法上积极探索,让学生在足球运动中更快乐、更健康地成长,但是目前广州市校园足球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场地供需矛盾仍较严重
中心城区学校数量多、场地小,缺乏足够空间建设足球场地,阻碍校园足球的发展。广州市已于2014年出台《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规范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公众开放。目前,广州市也正在探索构建社会公共体育场所共享机制,建议从各级政府层面设计政策,统筹协调有条件的社会体育场地在上课时间可以向学校免费或者优惠开放,破解校园足球以及体育课的场地供需矛盾。
(二)校园足球人才上升通道仍未有效畅通
2020年开始,将取消竞赛加分、小升初特长生招生,而高中特长生招生由高中学校自主实施,指标多倾向于文化课成绩优秀的学生,该政策基于教育公平化角度,但政策实施以后,足球人才升学渠道受阻,对校园足球发展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目前,广州市正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基本要求(试行)》的要求,积极探索中小学高水平足球队梯队建设,打通升学通道,但仍需要国家、省在招生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建议单列足球项目,不受特长生招生名额的限制。
(三)青训人才学训矛盾仍有待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该学段学生应以学校教育为主,如何保障青训学生学训兼顾,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同时,足球职业队出路成材率较低,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要求和对学生长期发展的教育责任,对于最终无法进入职业队的学生必须有教育责任,足球青训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建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下一步,广州市将在教学规范化、训练系统化、竞赛体系化、保障标准化等方面下功夫、想办法,争取到2021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布局与建设合理,建成校园足球发展体系,形成具有鲜明广州特色的校园足球发展格局,当好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