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新路径的探究

2020-07-30 13:26周慧王旭宋雨
青年生活 2020年27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品牌建设志愿服务

周慧 王旭 宋雨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学生认识社会、实现知识转化、提高综合素质、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表现,具有实践育人的重要功能。结合当前国内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育人开展的现状,以及通过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与品牌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本文着重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管理制度、学生骨干业务培养和教师自身素质结构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各项保障机制等问题,探索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青年志愿服务的有机关系,从而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志愿服务;品牌建设

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和具体成果,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课题依托于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新路径—基于青年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与实践研究》,通过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半根草”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简称“半根草”志愿者服务队)的品牌建设,坚持“立足校園,面向社会,服务群众”的原则,以开展青年志愿服务为抓手,与主题实践教育结合,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平台,实现“课程思政”理念。

一、探索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新路径的必要性

高校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知行合一的有效路径,随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新路径的探索与改革尤为迫切。

(一)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和谐共生、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利己与利他辩证统一。通过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抵制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狭隘的利己主义思想、甚至是损人利己错误思想的不良侵蚀。

(二)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需要。青年大学生们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锻炼了个人综合能力,还可以通过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国情和历史的深入了解,通过参与志愿活动服务社会、帮助弱势群体,认识到自己对社会以及社会上其他人的价值,“可以深化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现状及课程思政学习含义理解层次,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生个人及社会价值的实现,促进实践育人成效。”

(三)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需要。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刚刚入学的本专科学生而言,并不擅长理论的研究,他们更希望在教学中融入类似志愿者活动这样的动手能力强的实践活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进一步启发并开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并为探索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功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具体案例,以及全新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四)提升志愿服务思想性的需要。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体系中,由专业的思政部教师和共青团干部共同设计活动主题和内容,大幅提高提升志愿服务思想性,志愿服务的质量也可以大幅提升。

二、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品牌建设的主要原则

(一)实践育人原则。在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坚持广泛而深入地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始终将实践育人置于重要位置和最终归宿。在组织策划活动方案时,应自觉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活动的主题、口号以及宣传口径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让参与其中的青年志愿者受到优良传统、高尚情操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并自觉外化为高水平的志愿服务行动,最终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半根草”志愿服务队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时,积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国情,认识社会,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将思政课上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实践中培养与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育人的效果。

(三)教师全程指导考核原则。 青年志愿志愿服务活动的成功开展,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和科学考核是关键。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必须依靠优秀的教师团队,首先,教师团队应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其次,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参谋,针对学生在不同实践阶段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第三,应努力构建完整的考核制度,在指导和考核过程中注重对青年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引领。

三、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新路径的实践探索及现实意义

(一)基于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半根草”青年志愿服务品牌建设,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新路径。

1.滁州城市职业学院青年志愿服务品牌建设。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团委2002年正式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2006年更名组建“半根草”,队名缘起于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自成立之日起,“半根草”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实践思政教育实践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主题丰富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融合路径建设。本课题组成员结合当前国内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育人开展的现状,通过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与品牌建设的现状调查研究,逐步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践的管理制度、学生骨干业务培养机制和教师自身素质结构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践的各项保障机制,从而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践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途径。

3.“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半根草”志愿者服务队在思政部教师的指导下, 深入学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我院“半根草”志愿者服务队月均参与活动超过500人次,月均服务时长超过1000小时。

(二)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新路径探索的意义。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半根草”志愿者服务队积极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推进品牌建设,通过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扎实推进并落实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

1.突破思政课教学实践的一般性。把志愿者活动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当中,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注入特殊的新形式,突破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的一般性。

2. 增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参加者把自己嵌入到社会活动当中,不再是一个置身事外的被动旁观者,而是一个身处其中的主动参与者,较好地改变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被动参加实践的局面。

3. 打破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封闭性。志愿者活动小到服务个人,大到服务国际性活动,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开放性,有利于打破传统实践教学的封闭性,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探索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新路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我院在探索推进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半根草”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对接的过程中,虽然在促进学生社会实践、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教育设计、教育实践以及融合實践的系统性和创新性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与提升。

1.在教育设计方面,我院“半根草”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上缺乏深度融合。 “半根草”志愿者服务队策划或者参与的各项志愿服务行动虽然类型和内容方面比较丰富,但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合实践方面,深入融合不足。

2.在教育实践方面,我院“半根草”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与课程思政对接过程中缺乏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充分配合。就课程思政普及而言,因其趣味性、实践性不足,需要从线上、线下教育相配合方面展开探索,这样有利于课程思政普及,推动课程思政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接与深度融合。

3.在融合实践的系统性和创新性方面,我院“半根草”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在方案策划和执行方面所体现出的课程思政理念还是可圈可点的,但在体系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人才培养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在融合方式创新不足问题需要随着品牌建设工作深度推进予以解决。

(二)对策分析

1.针对青年志愿服务在教育设计方面缺乏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深度融合不足,课题组在学院党委的支持下,由思政部联合团委设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社团,完善内部组织架构,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课题组成员根据教学安排和课程需要,制定详细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计划,创新运用青年演讲、榜样风采展示、文艺表演、主题宣讲等形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确保主旋律始终高昂。课题组还加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工程、青马工程,充分利用半塔革命纪念馆、藕塘革命纪念馆、大包干纪念馆等基地,使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进宿舍”、“进教室”、“进网络”、“进社团”,大大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2. 针对青年志愿服务在教育实践方面缺乏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充分配合,课题组高度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大力加强宣传和推广。新媒体平台具有虚拟化、传播速度快、融合性强、渠道广、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对于包括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宣传和推广价值。在新媒体平台融合思政理论元素和内容,可以引领正向舆论,帮助大学生形成理性而客观的自我认识,以及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同时,利用新媒体开放性、渠道广的特点,积极将优质的活动报道文章推送至上级平台和官方权威媒体,扩大宣传和影响。课题组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围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以图文新闻、现场直播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宣传报道,坚持每天一条新闻,为学生提供失物招领、服装借用、校园提案征集等服务,一年多发表发表时政新闻、团学动态等545条报道,拥有粉丝超过8769个,在团员和学生青年群体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同时结合QQ公众号的短消息及时发布,有利地宣传了文明创建精神,广泛动员并组织广大团员和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去。

3.针对在融合实践的系统性和创新性方面不足的问题,课题组利用“第一课堂”宣传志愿者精神,强化思政部与团委等学工部门间交流,建立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评估体系,完善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等手段,建立总结反馈机制。在每个月的志愿服务工作结束后,课题组专门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积极跟进工作进展,总结活动开展情况和组织经验;每个学期志愿服务结束后还进行活动资料的汇总整理,目前课题组成员已先后完成“五四”系列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专题、建国70周年系列专题等重要资料汇编,撰写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骨干队伍培养方面的论文3篇,这些汇编成册、内容翔实的汇编资料,有助于提升融合实践的系统性和创新性,便于今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资料留存、组织申报以及工作的进一步拓展。

本文探讨了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新路径的必要性、原则,探究了青年志愿活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分析了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的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于志愿服务的各个环节中,推动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向着更高层次上予以发展,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3]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哲学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4]周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探索-以西政毓秀菁英学生骨干培养模式为例[J].重庆行政,2018(12).

[5]陈发祥,檀江林,黄志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统筹模式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7):105-108.

[6]冯刚,王栋梁.实践育人创新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现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5):6-12.

基金项目:2019年滁州城市职业学院重点教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新路径—基于青年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与实践研究》(2019jyxm06)

2019年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新路径—基于青年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与实践研究》(2019szjy110)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品牌建设志愿服务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