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峰 马念谊
【摘 要】文章基于通过税收看经济的视角,剖析广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高端化水平、加快动能转换、加大融资力度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广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税收;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44;F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6-0131-03
近几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多举措有力推动下,广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成长加快、效益向好、发展与壮大的良好趋势。但是,从税收视角分析,广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存在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不完善、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以落实自治区“双百双新”产业项目建设为契机,需要下更大力气推动广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 广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情况
目前,广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初步形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从企业户数看,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从2016年的469家增加至2018年的768家,户数逐年增加。从税收收入看,2016—2018年,全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收入年均增长4.8%,剔除减免税因素后年均增长7.8%,其中企业所得税年均增长29.1%。2018年,全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1}实现税收收入150.81亿元,占全部工业税收的18.3%,连续3年占比稳定在18%左右。
2 广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特点
2.1 产业发展速度加快
首先,营业收入呈现较快增长。2016—2018年,全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4.3%,其中2018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87户,比2016年增加25户。其次,产业效益运行良好。2016—2018年,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全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利润率分别为4.8%、5.6%、6.1%,呈现逐步上升态势。
2.2 集聚发展态势明显
首先,从区域分布看,中心城市占比大。2018年,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户数位列全区前3位,合计389户,占全区768户的50.7%,税收合计占57.8%。反映出南宁、桂林、柳州依托人口、交通、产业和环境等优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虹吸效应。其次,从产业分布看,集聚态势突出。例如,北海市、南宁市、柳州市与桂林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共62户,占全区同行业户数的73.8%,税收合计占同行业税收的81.9%。柳州市、南宁市和梧州市节能环保企业共95户,占全区的58.6%,税收占65.2%。南宁市、桂林市和河池市养生长寿健康产业企业共25户,合计占59.5%,税收占57.9%。这反映出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和协同发展战略取得积极成效。
2.3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首先,税收优惠力度大。2016—2018年,全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减免税款25.43亿元、30.30亿元、38.56亿元,年均增长23.2%,反映出国家减税降费力度不断加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税收助力。其次,财政补贴力度大。2016—2018年,全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外收入”中的“政府补贴收入”占比达71.6%,其中新办税务登记企业的“政府补贴收入”占比达85.7%,反映出各级政府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初创期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大。
3 广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规模偏小,税收贡献度低
首先,企业数量少且规模偏小。从企业规模来看,2018年纳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调查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中,广西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有286户,分别比广东、江西、云南少3 178户、468户、76户;广西净资产超过10亿元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有28户,分别比广东、江西、云南少343户、33户、6户,反映出广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户数少、规模偏小。其次,税收贡献度低。从税收规模看,2018年广西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仪器设备制造业合计占制造业税收的比重为3.8%,比全国低7个百分点,比江西、陕西、重庆和贵州分别低4.8、4.3、14.1、2.8个百分点,反映出广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源小、创税能力不强。
3.2 产业链不完善,配套能力不足
广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条不完善,龙头企业不多,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从上游看,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需从外省采购,生产配套不足。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18年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购进新能源电池花费6.5亿元,其中75%来自上海卡耐新能源公司,25%来自“宁德时代”“广州鹏辉”等区外企业。从中游看,新能源汽车品种不多,销量不足,规模优势不明显。例如,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只有E100、E200两种新能源车型,2018年销售2.58万辆;而江西江铃汽车集团有E200L等5种新能源车型,2018年销售近5万辆。从下游看,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废旧电池回收循环利用链条有待延伸。以公共充电桩为例,2018年广西公共充电桩数量共1 771个,仅为广东的1/20、重庆的1/5、江西的3/5。从政策看,在国家购车补贴力度下降的趋势下,充电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运营方面的地方补贴力度有待加大,牌照、路权、停车等方面优惠政策措施有待加快实施。
3.3 产品附加值偏低,品牌意识不强
一是产品附加值待提高。例如,部分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产品来料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税收产出低。2018年,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3}的营业利润率为1.9%,分别低于广东、贵州3.2、3.7个百分点;税收贡献率{4}为6.4%,分别低于广东、贵州16.6、3.2个百分点。同时,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信息技术企业对市场需求预期下降,出口成本面临上升。二是品牌意识待增强。近年来,广西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崭露头角,但小、散、弱问题突出,部分矿泉水生产企业通过代加工、贴区外品牌的方式生产,利潤薄、产税低。例如,广西巴马丽琅饮料股份有限公司、巴马活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2018年营业利润均出现亏损,税收收入同比分别下降14.6%、36.7%。
3.4 产业转型升级慢,创新动能不够
一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一方面,广西传统产业如铝、锡、铟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弱、转型升级慢、产税效率低。2018年,全区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税收占该行业的比重为3.1%,分别低于江西、云南42.2、5.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创新不够。以医药制造业为例,一是产品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强。2016—2018年,广西梧州制药集团的主营产品心血管领域用药血栓通系列营业收入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达83.9%、87.0%、90.9%,其骨骼肌肉领域、妇产科领域和其他领域用药合计仅占5%左右。二是自主创新不足,研发强度不高。国外企业每年新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0%以上,发达国家达到15%~20%。2018年,广西医药制造业{5}研发投入强度只有0.7%,分别低于云南、广东1.9、1.5个百分点。制药企业对生物医药新产品的研发意愿不强,专业人才缺乏。三是前期投入大,盈利水平偏低。2018年,近3年新办登记的7户医药企业的营业利润率为3.2%,低于登记10年以上的98户老企业平均水平14.2个百分点;7户新办企业2016—2018年期间费用年均增长92.2%,高于同期老企业69.5个百分點,反映出新办药企前期投资大、市场推广费用高、盈利能力水平偏低。
3.5 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窄
一是融资贵。2018年,纳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调查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6}中,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率{7}分别为10.0%、10.2%、7.8%,分别高于大型企业3.7、3.9、1.5个百分点,反映出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偏高。二是融资难。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能力低,研发新产品前期投入大、周期长、收益慢,不易获得金融机构贷款。例如,生物医药从新药研发到获得专利并投入市场约要6年时间;节能环保业中小微企业占比达82.7%,多为技术型、轻资产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三是融资渠道窄。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且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贷款形式部分银行不支持,融资渠道偏窄。
4 推动广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4.1 优化政策措施,更好引导新兴产业向优发展
以落实自治区“双百双新”产业项目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政策,引导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走上专业化、精细化、科技化的发展道路,支持企业做强做优。例如,支持初创型企业方面,聚焦生产要素、资金奖补、融资保障等方面政策措施的优化和落实,引导企业抓好主业、抢占市场,不断发展与壮大。支持成长型企业方面,聚焦西部政策、科技创新、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政策措施的优化和落实,稳定和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发展质量。积极向国家申请将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期限在2020年到期后再延长10年,完善优惠政策,更好将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2 加快产业转型,更好支持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围绕建链、强链、延链、补链精准招商,因地制宜引进高成长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强新旧产业融合,增强发展新动能。立足传统产业优势,提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依托汽车产业发展基础和销售网络,壮大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借鉴深圳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经验,尽快出台广西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方案;从自治区层面支持铝加工企业为广西机械、汽车制造业提供高端铝材供应,打造铝精深加工产业链;实施高成长性生物医药企业提升工程,支持“高精尖”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新药研发及产业化规模提升,加快企业成长步伐。
4.3 实施创新驱动,更好激发新兴产业发展动力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联盟,在财政奖励、资金扶持、项目落实和税收优惠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高校院所、专业园区单独或联合建立技术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以落实自治区“千企技改”工程为契机,在优化技术改造资金扶持、拓展融资渠道、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强化项目保障等方面统筹推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强化管理创新,以开展主题教育为抓手,协调相关经济部门,帮助企业查找短板,优化经营策略,支持企业积极“走出去”,努力提高企业现代管理水平。
4.4 创新金融支持,更好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建议由政府牵头,协调各级发展改革委、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银行等部门,为列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发展前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搭建融资平台,提供融资担保,优化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动产担保登记制度,鼓励地方金融机构探索开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企业以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及应收账款等进行贷款质押担保,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同时,注重降低大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和抵御风险能力。深化“银税互动”,借鉴四川省“减税贷”做法,将企业减税额还原成纳税额,争取更多银行授信额,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4.5 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助力新兴产业减负增效
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自治区“双百双新”项目、重点企业的培育,在用地政策、投融资、技术改造、产品出口、企业上市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实施精准扶持,支持企业降低成本、技改扩规,做大做强。进一步指导国家新一轮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由政府牵头搭建本地品牌、产品推介平台,增强本地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优化园区招商引资环境。例如,借鉴外省做法,对入驻“深圳-巴马试验区”企业在试验区缴纳的自治区级税收部分返还给地方,进一步理顺自治区、市及县级财政的关系,提升产业承载能力。
注 释
①全区共768户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局。
②纳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调查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广西共1 222户。
③纳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调查的2018年营业收入超过2 000万元以上的信息技术产业企业,共39户。
④税收贡献率=税收收入/净资产,即企业占用的单位净资产所做出的税收贡献。
⑤纳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调查的2018年营业收入超过2 000万元以上的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共56户。
⑥纳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调查的1 222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其中大型企业103户、中型企业498户、小型企业358户、微型企业263户。
⑦综合融资成本率=利息费用/长期借款,即企业融资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
参 考 文 献
[1]黄海清,刘稆源.金融支持西部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9(3).
[2]张会京.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2019.
[3]甘玲云.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7.
[4]杨西春,朱良华.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述评与研究设想[J].广西社会科学,2013(7).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高质量发展视阈下培育壮大广西地方税源研究”(项目编号:18BJY004)。
【作者简介】陈海峰,男,硕士研究生,任职于国家税务总局广西区税务局,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实践;马念谊,女,博士研究生,广西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