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圆,许能贵
(1.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广东 广州51140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511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指由于腰椎间盘(尤其是髓核)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或在外力因素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或脱出,从而刺激或压迫相应的一侧或双侧脊神经根,甚至马尾神经,引起腰痛、麻木等症状的疾病。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逐年递增。西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微创治疗与手术治疗等,不良反应较多。中医治疗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手法、中药熏蒸、外敷中药等,针灸治疗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笔者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番禺区中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5~58岁,平均(47.50±5.84)年;病程1.5~8.2年;平均(4.20±2.37)年。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2~60岁,平均(45.20±6.52)年;病程2.0~7.6年;平均(4.16±2.3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1]。腰骶部疼痛伴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疼痛;腰椎棘突旁具有压痛并放射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经CT或 MRI确诊。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18~65岁。
1.4 排除标准 有明显手术指征及手术后腰椎间盘突出者;伴腰椎椎体骨折、腰椎滑脱、腰椎与软组织肿瘤或结核,以及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孕产期女性;精神病患者。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止痛针刺法治疗。主穴:肾俞(双侧)、大肠俞(双侧)、委中(患侧)、阿是穴。辨证选穴:寒湿腰痛,加腰阳关;瘀血腰痛,加膈俞;肾虚腰痛,加志室、太溪。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暴露针刺部位,诸穴常规消毒。肾俞直刺12.5~25.0 mm,大肠俞直刺20 mm~30 mm,委中直刺25.0~37.5 mm,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每周治疗3次,10次为1个疗程。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主穴:后溪(双侧)、百会、腰痛穴、肾俞(双侧)、大肠俞(双侧)、委中(患侧)、阿是穴。辨证选穴同对照组。操作:患者取坐位,诸穴常规消毒。百会穴向前平刺12.5~20.0 mm,腰痛穴向下平刺25.0~37.5 mm,以上两穴得气后快速提插捻转,患者出现强烈针感后留针;患者取俯卧位,行指切进针法快速刺入后溪12.5 mm,针尖透向合谷方向,肾俞直刺12.5~25.0 mm,大肠俞直刺20.0~30.0 mm,委中直刺25.0~37.5 mm,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每周治疗3次,10次为1个疗程。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参考《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腰腿痛等不适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能够恢复正常工作;显效:腰腿痛等不适症状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接近70°,能够基本恢复工作;有效:腰腿痛等不适症状部分消失,活动轻度受限,可担任较轻工作;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不能胜任工作。②腰痛评分。参考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评定量表评分评定腰椎功能,评分最高为29分,分值越小表明疼痛越剧烈。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用一条长约10 cm的直线,两端分别标注为“无痛”(0分)和“最剧烈的疼痛”(10分)。患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在线条上标注当下最真实的疼痛点作为V AS评分依据,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2]。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见表1。
表1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VAS评分、JOA腰痛评定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JOA腰痛评定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及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及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VAS评分 JOA腰痛评定量表评分观察组 30 治疗前 6.64±1.36 14.36±1.65治疗后 2.05±0.67△▲ 22.59±2.91△▲对照组 30 治疗前 6.82±0.97 13.79±1.53治疗后 2.98±1.04△ 21.08±2.46△
西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由于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其诱发因素较为复杂,可能与年龄、性别、腰部外伤、腰部负荷过大、腹内压增加及体位不正、脊柱畸形及妊娠、遗传等有关。治疗方面,目前缺乏标准化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据文献报道,本病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仅为10%[3],而80%~90%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得到缓解乃至痊愈[4]。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卧床休息、药物、理疗、针灸治疗等,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5]。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痛”“痹证”“腰腿痛”等范畴,有关病因病机论述较为丰富。《证治准绳》言:“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瘀血,有气滞,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诸病源候论》提出腰腿痛乃肾气不足并受风冷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言:“腰痛,肾气虚而邪客病也。”腰痛的基本病机以肾虚为本,或因外感风寒湿邪,或因跌扑损伤,或因内伤七情,导致经脉气血痹阻,不通则痛。
许能贵教授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中医学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从事中医针灸学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近30年,具有丰富的临证经验。通督调神针刺法是以许能贵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中探索出的治疗脑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督脉病证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更新、日益完善的多层次开放的针灸治疗体系。研究表明,通督调神针刺法对脑缺血后大脑可塑性具有促进作用[6],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针刺迅速调节缺血区脑细胞内Ca2+含量,抑制细胞内Ca2+超载,从而避免脑缺血后继发神经元的损伤[7]。通督调神针刺法在治疗痛症方面应用也十分广泛,如刘熙雨等[8]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选上星透百会、人中、内关、郄门等穴配合腰部取穴,治疗总有效率为93.1%。何亮等[9]针刺取神庭、百会,配合局部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为97.5%。王杰等[10]研究证实通督调神针法对三叉神经痛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刘美荣等[11]运用调神针法结合辨证取穴治疗多种疼痛类疾病,疗效显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脏腑、经络失调息息相关,其病机与督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密切联系。督脉循行于人体背部正中,“贯脊属肾”,并有行气血、传精髓的功能,而肾为命门之所在,内藏元阳,为全身脏腑器官动力之源。督脉为阳脉之海,有赖于肾中命门真火的温煦作用,阳气充则骨正筋柔。因此,肾与督脉在形态与功能上密切联系。腰痛以肾虚为本,而督脉空虚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和发展的经络学基础,故疏通督脉可同时疏通肾经经气,从而疏通腰部经脉气血。“通督调神针刺法”是在经络学的指导下,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通督脉、补肾气、除痹痛、调心神,以达到阴平阳秘、气血通达、身心协调的目的。通督调神穴位包括后溪、百会、腰痛穴。脑为元神之府,督脉为阳脉之海,入络脑。后溪为通督要穴,百会为督脉穴;腰痛穴为平衡针取穴。三穴均位于督脉循行路线上,配合常规针刺局部穴位,共奏通督调神、疏通气血、平衡阴阳、通络止痛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督调神针刺法及常规止痛针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一定疗效,但通督调神针刺法在止痛、改善临床症状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