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宗静,陈 喆,常 宏,宿玮洁,魏 丹
(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063000;2.河北省唐山市第五医院,河北 唐山063000)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疾病。《黄帝内经》将痿证称为“痿躄”,其中“痿”指萎缩或失能,“躄”指足不能行,尤以下肢痿弱常见。《素问·痿论》言:“五脏各有所合,故皆能使之痿。痿者,痿弱无力,举动不能也。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1]秦景明《症因脉治·痿证论》中将痿证分为外感与内伤,其中外感痿证包括风湿痿软、湿热痿软、燥热痿软;内伤痿证包含肺热痿软、心热痿软、肝热痿软、脾热痿软、肾热痿软[2]。可见古代医家对于痿证的病因、病机论述各成一家,尚未形成统一理论体系。现代医学中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具有活动受限或伴有肌肉萎缩症状的疾病均可归属于中医“痿证”范畴。本研究依托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分析中医汤剂治疗痿证组方及其用药规律,并演化出新组方,为临床治疗痿证和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1 方剂来源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为数据源,关键词搜索“痿证”“萎证”“痿躄”“肌痿”,检索1980—2020年中医药治疗痿证的相关文献,筛选出符合以下要求的文献及方剂。纳入标准:基本信息(方名、组成、用法、功效、主治)相对完整;符合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确诊为痿证;临床类文献;剂型为中药汤剂;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改善或痊愈。排除标准:重复出现的文献;方药不完整的文献;动物实验性文献。
1.2 药物规范 中药名称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本草》。如杭芍、大白芍、炒白芍等统一录入为白芍;山药、怀山药统一录入为山药;黄党、防风党参、中灵草等、党参片统一录入为党参。
1.3 数据录入 将符合要求的中医汤剂由专人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中;由双人对录入数据进行数据审核,确保录入数据准确。
1.4 数据分析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数据分析”模块中“方剂分析”进行数据分析。①方剂提取。查询项中分别输入“痿证”“萎证”“痿躄”“肌痿”,将查询到的方剂提取出来。②中药频数分析。中药频数是指每味中药在所有方剂中使用的总次数。应用频数分析探究痿证治疗方剂的主要药物组成,分析结果按照频数由多到少依次排列。③组方规律分析。设置合适的支持度、置信度、相关系数、惩罚度,再进行聚类分析(核心算法包括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点击提取按钮,进行处方常用药物组合、药物关联性及核心药物组合、新处方组合等分析。
(1)频次分析 共筛选中医汤剂150个,涉及中药237味。药物频次统计结果由多到少排序,频次在20次以上的中药有24味,前10味依次是黄芪(77)、当归(72)、茯苓(47)、炙甘草(47)、丹参(45)、牛膝(43)、白术(43)、党参(43)、桂枝(34)、麦冬(32)。具体见表1。
表1 中医汤剂治疗痿证的核心药物频数统计分析(次)
(2)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关联规则设置支持度为20,置信度为0.7,得到常用药物组合20个,前10组是黄芪-当归(49)、党参-黄芪(31)、黄芪-白术(30)、党参-当归(28)、牛膝-当归(27)、炙甘草-黄芪(27)、川芎-当归(27)、丹参-黄芪(26)、炙甘草-当归(26)、白术-茯苓(25)。具体见表2。筛选支持度≥20,置信度≥0.7的关联规则项,共得到关联规则6条。见图1。
表2 中医汤剂治疗痿证的常用药物组合(次)
图1 中医汤剂治疗痿证的中药关联网络图
(3)药物关联度分析 聚类分析设置相关系数为10,惩罚系数为8,得到治疗痿证的中医汤剂药物关联系数,筛选出关联系数>0.019的药对。见表3。
表3 中医汤剂治疗痿证的中药药对关联分析
(4)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以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的结果为基础,按照相关度与惩罚度约束,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演化出12个核心药物组合,见表4。建立药物核心组合之间关系的网络展示图,见图2。
表4 中医汤剂治疗痿证的药物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
图2 中医汤剂治疗痿证的药物核心组合图
(5)新处方分析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将12个药物核心组合进行进一步聚类,得到6个治疗痿证的新处方,分别为党参-黄芪-白术-黄柏-厚朴、党参-僵蚕-麦冬-生地黄-炙甘草、薏苡仁-木瓜-柴胡-萆薢、薏苡仁-黄柏-五味子-苍术-萆薢-防己、川芎-牛膝-五味子-麦冬-酸枣仁、熟地黄-山药-枸杞子-桂枝-山茱萸-杜仲。新处方药物组关系示党参、麦冬、黄柏、五味子是重要的桥接点,诸药物有明显的网络聚类关系。见图3。
本研究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分析用药规律及演化新方功能[3]。研究表明,治疗痿证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黄芪、当归、茯苓、炙甘草、丹参、牛膝、白术、党参、桂枝、麦冬,这与宋妍等[4]的研究结果相似。此外,也符合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肢体痿废方》中关于振颓汤阐述:“故方中用黄芪以补大气,白术以健脾胃,当归、乳香、没药以流通血脉……若其痿专在于腿,可但用牛膝以引之下行。若其人手足并痿者,又宜加桂枝兼引之上行。”[5]
图3 中医汤剂治疗痿证的新组方核心药物组合图
通过对痿证治疗的用药规律分析,发现常用的药物主要涉及4类:健脾补气药、滋补肝肾药、清热利湿药和通经活络药。健脾补气药包括黄芪、白术、党参、山药、甘草;补益肝肾药包括熟地黄、牛膝、当归、白芍;清热除湿药包括为薏苡仁、黄柏;通经活络药包括为牛膝、川芎、木瓜、桂枝。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的常用药物配伍亦遵循上述规律。如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合补脾气、升提阳气。《脾胃论》述黄芪、干姜、人参、肉桂等辛甘之品可温养脾胃,升举中阳,培补后天之本。《黄帝内经》言“脾主身之肌肉,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病而四肢不用”,因此现代医家在治疗痿证时多用补中益气汤补建中土[6],在针灸治疗中多采用“治痿独取阳明”治则[7]。《黄帝内经》中将痿证的病因病机概括为“湿”,无论脾虚湿盛亦或外感湿邪都可致痿,在治疗中常辅以清热祛湿药物。朱丹溪常用二妙散加味治疗痿证,选用薏苡仁、黄柏、苍术或薏苡仁、木瓜、萆薢等组合。从演化出的新方分析,党参、黄芪、白术、黄柏、厚朴和党参、炙甘草、僵蚕、麦冬、生地黄等配伍均体现治痿重在调补脾胃、兼以祛湿通络的思想。痿证的基本病机是筋脉、肌肉萎废失养,久病瘀血痹阻导致经脉不通,血脉不荣。痿证常辅以全蝎、僵蚕、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药物畅通经络,使气血运行如常,筋脉、肌肉得以充养。薏苡仁、木瓜、柴胡、萆薢和薏苡仁、黄柏、五味子、苍术、萆薢、防己均清热燥湿,主要用于湿热浸淫型痿证。熟地黄、山药、桂枝、枸杞子、山茱萸、杜仲和川芎、牛膝、麦冬、五味子、酸枣仁补益肝肾精血、滋养肺胃津液,适用于肝肾阴虚兼肺胃虚火型痿证。《临证指南医案·痿》指出痿证不外乎肝、肾、肺、胃四经之病。痿证涵盖了现代医学中的多个系统疾病,近现代医家在上述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利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痿证均收到良好的效果[8-9]。
本研究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软件,通过药物频次统计、关联分析、复杂熵层次聚类等,分析中医汤剂治疗痿证的核心药物和新方,为临床新药研究开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