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琼
摘 要:在2017年出版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中提到要崇尚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精神正是我们要追求的一种科学精神。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实事求是精神; 渗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050-001
一、科学课需要实事求是精神
什么是实事求是?通俗地讲就是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在科学课程里就是能根据已有的证据、事实去推理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迷信权威,愿意倾听不同的意见并且试着去理解,当发现自己的觀点是错误或者不完整时,能通过分析、再次实验做出判断,从而勇敢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而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是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却在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的这两个重要环节出现了差错,那怎么往后得出结论并去很好地评价和反思?没有实事求是精神,如何让学生去学会创新?如何去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培养小学生实事求是精神对科学课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科学课要渗透实事求是精神
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就要从改变他们的依赖性和惰性开始。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思维的碰撞会带来动力,他们自己也会发现与其去等待他人的答案、标准,不如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这个过程是充满乐趣的。思维的碰撞还会带来创新,当自己的设想一旦被他人认可时,他们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快乐。此时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出来了,就不会再想着去依赖他人,那教师就可顺其自然带他们步入实事求是的境界了。
2.循序渐进地引导
探究的过程是快乐的,创新的成果是令人骄傲的。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小学低年级段,要求学生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中年级段要求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高年级阶段则要学会坚持正确的观点,不着急于下结论,会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过程,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一蹴而就,要逐步渗透、逐步引导、逐步强化。在小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这一单元中,每一节课都需要学生进行测量操作和记录,正是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精神的好时机。在《用手来测量》这一课中,学生第一次接触预测这个概念。虽然教师示范了如何预测,并且解释了预测的含义,但局限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仍有很多学生不知如何进行预测的情况下随意在记录单上填写了一个数据。有的学生发现他人预测与自己的预测不一样时就偷偷地修改了;有的学生在完成正式测量后,发现自己的预测与测量结果相差很大,立刻拿起橡皮擦掉了“我的预测”,把测量结果填了进去。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了这种现象,于是简单地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要把你的数据修改了?”学生坦诚地告诉我,其实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填写的是错误的。这时,我再强调预测本来就是一种基于分析的预判、猜测,每个人可能预测出来的都是不同的,并不是唯一的,也没有对错之分,更不需要参考他人。这样对他们修改数据的行为不做恶意评价,只是初步引导去理解预测这个概念,会让他们初步形成一个印象:科学课的答案可以是不唯一的。
在《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这一课中,我把班级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得到的是橡皮和回形针,另一组得到的是小棒和小立方体,然后分别用他们所得的两种标准单位去测量桌面长度和活动手册长度。测量完成之后让他们可以离开座位自由交流,我听到有的学生质疑他人:“你怎么可能测量出来是13+呢?你肯定测量错了!”于是,在数据汇报后,我请学生分析了这个问题,很快他们就发现,原来是因为标准单位不同导致了测量结果不同。此时,教师再追问:“今后,如果你发现别人的数据和自己不同,你还会认为自己或者别人肯定是错的吗?”学生就这个问题再次展开讨论,从而又形成新的印象:科学课的数据是就是不唯一的,要学会用数据说话、用证据说话。
再到《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这一课中,学生再次接触预测这个概念。测量桌面长度时,学生根据10个小立方体长度对桌面长度进行预测。因为之前是用一个标准单位,只需要一个一个数,而现在变成了10个标准单位组合在一起。局限于一年级数学能力,有部分学生不会计数,这大大增加了预测难度,导致了有个别学生写了“3+”。但是写“3+”的学生能坚持己见,并且很有条理地解释他的推测理由,即他认为可能是3条多这样的小立方体组成的长条。这时,教师引导:“1条小立方体是几个呢?3条是多少个呢?”学生自然就理解了他的“3+”其实就是“30+”个小立方体的意思。这时学生又形成了一个新印象:科学课数据误差较大时要学会分析原因,找出原因之后才能修改。
像这样,学生从一开始见“异”就“易”,再到单元结束时能尝试着坚持自己的想法,试着去理解他人的思维,再根据事实去分析、去得出最合理的结论,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精神培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耐下心来慢慢引导,在一段时间后才能初见成效。
3.侧重过程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更侧重于概念和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的评价更依赖于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话、提问、追问等方式的评价不断地引导学生。除了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进行自评和互评,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是否合理,他人的想法、做法、学习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可借鉴等,从而进一步培养用事实说话、根据事实作出判断的实事求是精神。
科学发现与创新需要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科学素养的培养少不了实事求是精神,实事求是精神的培养重在每一节科学课,科学课也需要实事求是精神。在民主氛围下循序渐进的引导其实就是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让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