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疫疠及五运六气理论浅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

2020-07-28 03:43静,郑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1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传染病气候

吴 静,郑 晓

(1.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妇幼保健院,浙江 杭州311400;2.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311400)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首次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例,随后疫情在全国暴发。该病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本文根据中医疫病理论,探讨COVID-19的发病因素,提出治法要点与中医调护注意事项,并对疾病发展变化做出预测。

1 从疫疠角度认识COVID-19

1.1 疫疠的发生 凡疫疠发病,必有天地之气不相和。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古代医家根据天地运行、时气更迭规律总结疾病发病规律与治疗预防方法。所以,中医对疫疠致病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素问·本病论》云:“失之迭位者,谓虽得岁正,未得正位之司,即四时不节,即生大疫。”对于瘟疫,《温病条辨》云:“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根据发病方式和流行趋势可以判断,此次发病属于“温疫”。“温疫者,疠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这是对瘟疫传染性及易感性的描述。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明确提出“疫”具有传染性,故应与风、热、暑、湿、燥、冬温等温病区分。

1.2 从疫疠角度认识COVID-19发病 根据目前流行病学调查,COVID-19潜伏期为1~14 d,多为3~7 d,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2]。少数患者起病无咳嗽、发热等症状,而以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3]。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瘟疫从口鼻而入,肺为华盖,首先受邪。脾肺同属太阴,肺与大肠相表里,因个人体质差异,部分患者以消化道症状发病,其后传变有顺逆之别。

《黄帝内经》曰:“天地迭移,三年化疫。”对于天地之气运行的论述,离不开对五运六气的认识。“假令戊申阳年太过,如丁未天数太过者……后三年化疠,名曰火疠也。”瘟疫的发生多为某运太过之年,若其气郁塞,甚者先三年化疠,微者后三年化疠。值得指出的是,三年化疫的本质是自然界的自稳机制。五运之间、六气之间具有相互承制、相互约束的关系[4]。

根据五运六气学说,运气纪时,称岁不称年[5]。2018年为戊戌火运太过之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2018年我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升高0.54℃,多次出现极端气象,但整体为台风和低温灾害较重[6],遂火运太过之年,火被郁塞。至2019年己亥土运不及之岁,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少阳为终之气,即2019年11月22日至2020年1月20日发病。《黄帝内经》将疫病分为五疫,立地五年,以明失守,疫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归五行而统之。《黄帝内经·刺法遗篇》曰:“假令戊申刚柔失守,戊癸虽火运,阳年不太过也,上失其刚,柔地独主,其气不正,故有邪干,迭移其位,差有浅深,欲至将合,音律先同,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故COVID-19发病应属“火疫”,湖北省武汉市从地理位置看为中州湿土,结合地理位置及阴雨气候,遂应为火中携湿。

2 COVID-19的中医治疗与预防

2020年3月3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7版)》强调要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及不同体质辨证论治,对医学观察期和临床治疗期不同证型的方剂进行了详细论述[2]。对于中医药的应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7版较第6版新增了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伴腹胀、便秘或大便不通者,可用生大黄5~10 g;在使用镇静和肌松剂的情况下,可用生大黄5~10 g和芒硝5~10 g。诊疗方案中,危重型患者中医辨证为内闭外脱证。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肃降有助于糟粕排泄。对于需机械通气者,肺已失宣发肃降功能,糟粕不传,腑气不通,大便秘结,可用生大黄荡涤积滞,泻下通便。镇静剂和肌松剂的使用,有碍胃肠蠕动,影响体内气机升降,大肠传导失司,加之热病伤阴,燥屎内结于里,可在加用生大黄基础上,加芒硝咸寒润降,软坚润燥。2020年为庚子金运太过之年,《黄帝内经·素问遗篇》曰:“治之法,可寒之泄之。”治疗大法为清热祛瘟。而感邪后,不同地域及个人体质的差异性使疾病出现不同从化。治疗时兼湿者佐以祛湿,化燥者用以润燥,寒化者用以温散、温和,正气不足者祛邪兼以扶正。同时,注重疾病的发展变化,考虑疾病的整体性、动态性及传变性,整体考虑,谨守病机,有是证,用是药[7]。

此外,各地方中医药管理局也推出呼吸道传染病预防建议处方[8],如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推出的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建议处方[9]:金银花、连翘、芦根、淡竹叶、薄荷、荆芥、桔梗、甘草、藿香,以疏散风热、解表祛湿为主。陕西省成人预防推荐处方[10]:黄芪、麸炒白术、防风、炙百合、石斛、梨皮、桔梗、芦根、甘草,以益气固表、养阴润肺为主。各地处方皆有清热之功,并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四川气候多湿,配以祛湿药;陕西气候多干燥,配以养阴润肺药。除内服方药外,还可佩戴中药香囊,如苍术、辛夷、冰片、白芷、菖蒲、川芎、吴茱萸、丁香等为末,辛散芳香以辟秽防疫。又有药浴预防之法,使气机通畅,邪气随汗而出。此外,古人还注重精神调护,《黄帝内经》云:“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情志疏泄得法,各从其欲,百病不生。今人以免疫论之,注重扶正,一言以蔽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3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疾病发展趋势

2020庚子年初之气(2020年1月20日—3月20日),客气为太阳寒水,火为水折,则有利于疫情缓解;二之气(2020年3月20日—5月20日)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厥阴风木,虽风助火势,但主客相生气和,气和则不病,此期间仍为疫情缓解之势,甚或消退。若疾病防控不当,疫气于二之气未竟,迁延至三之气时,二火同助,则疫病反复迁延,需至四五气方可消退。见表1。

表1 2020庚子年六气分布表

目前,COVID-19海外新增病例已超国内,有迅速蔓延趋势。虽然世界多个国家存在确诊病例,但确诊病例数较多的国家,均处于相近纬度,气候有相似之处(除外海陆、海拔及特殊地形影响)。由此推测,疫情发病轻重、传播力度、可控程度可能与地理位置及气候相关,处于相近纬度的其他国家也应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4 小结

从运气可知气化多少有太过、不及,中医运气学说可以推演气候变化、疾病发生,预防疾病发生。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传染病气候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传染病信息》简介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传染病的预防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