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琪
[摘 要]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构筑以心理疏导和干预为主体的心理安全防线,不仅有助于个体身心复
原,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保证。在此次抗击疫情中,从顶层设计到实践推进,开展了全方
位的心理疏导和干预机制;通过线下和线上并举的方式,为不同群体打造心理安全防线,发挥情绪疏
通和心理支持的作用,有效帮助人们心理安全防线从失序恢复到有序、从失衡过渡到平衡、从恐慌
复原到安心。
[关键词]心理安全防线;心理疏导;干预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引发公众各种情绪,如何通过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疏导公众各种负面情绪和心理,构筑各个群体的心理安全防线,不仅有助于个体身心复原,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唯有心安,才有民安和国安。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及时构筑以心理疏导和干预为主体的心理安全防线,不仅应该成为与生命救援同等重要的救援方式,而且也应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充满人文关怀的标记。
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多次强调心理疏导和干预的重要性,要求各地在开展高效医学救援的同时,扎实推进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治疗疾病与治愈心灵齐头并进,共同发力、相互支撑。全方位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有效帮助人们心理安全防线从失序恢复到有序、从失衡过渡到平衡、从恐慌复原到安心,为不同人群穿上了心理防护服、安上了心理安全防线。
一、心理安全防线的构筑:从顶层设计到实践推进
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关于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中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①。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他再次强调要把“心理干预等工作做到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②。此后,他多次重申要重视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党中央根据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的形势和特点,适时提出相应的加强心理疏导的指导原则和干预措施。
1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下发《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的指导原则的通知》,要求各地把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分析不同人群可能会出现的心态,并提出干预的原则和措施;2月2日,下发《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设立心理援助热线,大大拓展了公众求助的渠道。3月18日,下发《关于印发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的通知》,为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和干预做出部署;4月7日,下发《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方案》,立足长远对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指导。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从顶层设计上,制定了特殊时期的工作指南,为各地科学、规范、有序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提供有力指导。
在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下,心理援助国家队于疫情早期抵达武汉,提前研判可能出现的隐患和问题。为了对一线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心理健康支持,随队心理医生成为每支医疗队的标配。国家卫健委更是统一组织,从上海、四川和湖南等地成規模派出心理医疗队,直接深入武汉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强大的专业力量撑起心理抗疫的重要任务。
卫生健康、教育、民政、妇联等部门及心理学相关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也都做了大量危机干预相关工作。通过心理援助热线、网络心理疏导、网络公益讲座、科普文章、疫情心理自助手册等各种方式开展心理援助服务。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社区、高校、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发挥“最小细胞”的作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心理疏导和干预机制。
二、心理安全防线的打造 :从线下到线上多措并举
线上和线下多措并举,为不同群体提供心理疏导和干预。在线下互动中,主要以一线医护人员和患者为主要对象。医护人员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身心健康状况直接关乎整场“战役”的成败。如武汉一家定点医院里,一批护士出现轻度抑郁和焦虑。心理医疗队通过团队治疗活动、巴林特心理叙事分享会、个体咨询和辅导等各种方式缓解医护人员的身心压力。
积极提供面询干预,为患者提供心理评估和筛查。先救命,后救心,是治疗新冠患者的合理思路。面对病重患者,医生往往来不及顾及心理,救命是第一位。上海心理医疗队与上海交大合作,建立评估系统,医生们在方舱医院甚至防护服上贴着二维码,患者扫码后可做自助心理评估,可主动找心理医生,医生对调查结果严重的患者进行干预。
线上活动为公众提升心理健康素养。面对疫情大考,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一项研究曾对1月24日至2月10日疫情最严重期间民众的心理应激反应状况进行调查,近 5.3万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35%民众存在较严重的情绪应激反应,最突出的是焦虑情绪。再对之后一段时间公众心理热线求助内容的分析发现,睡眠问题、烦躁情绪上升到了突出位置③。大量为疫情量身定制的心理健康科普讲座和文章,对大众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化解不良情绪、涵养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人们能够去理解和接纳适度的情绪应激反应,不再为担忧而担忧、为焦虑而焦虑。此次抗疫中,一些单位和部门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公益讲座、音视频节目,加强科普宣传,增强人们心理健康和心理防护知识。通过热线远程推送正念认知训练、放松音乐等自我调适技术,积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取得良好效果。
三、心理安全防线的发力:从情绪疏通到心理支持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特别强调,“湖北和武汉等疫情严重地方的群众自我隔离了这么长时间,有些情绪宣泄,要理解、宽容、包容”。情绪宣泄和疏通是人们提升心理能量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得精神健康的重要“营养素”。心理疏导中的共情、倾听,能及时有效疏通被压抑或者被忽略的负面情绪,起到“排气孔”的作用,对化解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避免危机状态下个体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能起到良好作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人们对方舱医院里的广场舞印象极为深刻,医护人员和患者一起随着音乐、踏着节奏、舞动身体,简单的舞蹈缓解了紧张恐慌的情绪,使方舱医院从可能的心理问题重灾区变成传播乐观精神的“欢乐之舟”。
同时,心理干预和支持为个体心理复原提供有力支撑。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许多人除了焦虑,还有孤独、内疚、无助等心理创伤,此时,有人会向内寻找力量,而更多人习惯于向外寻求力量。由医学专业人士、心理咨询师和陪伴志愿者组成的在线陪伴微信群,提供了大量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处理信息时极易产生负面信息主导效应,即把注意力放在对负面信息的关注上,并且认为看到的负面信息更可靠更可信。过滤气泡理论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可以根据用户偏好和浏览记录来过滤信息,为用户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因此当个体沉浸在负面信息中,接收到更多类似的新闻推送,以至于认知变得更为狭窄和片面。也更加激活了内心最原始的恐惧。低烧、咳嗽都会引起紧张情绪。陪伴微信群给予了更多的正面信息引导、心理关怀和支持。一些患者摆脱了无助的心理状态,感觉自己“不再是一座孤岛”。
四、心理安全防线的功能:从心安到民安和国安
抗疫中大力开展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了人民安全感,补上了抗疫中的社会治理“软件”短板,实质上体现了让人民从心安到民安和国安的心理安全防线功能。
心理安全防线的构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显著优势之一。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感知群众冷暖,关注群众需求,反映群众心声,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不仅关心群众身体健康,而且重视心理健康,大力推进线上线下心理疏导和干预,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文关怀。
构筑心理安全防线,提高人民安全感。缺失安全感是人类内心最深刻最原始的一种恐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疫情期间,党和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强有力的应对机制,都是增进人们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及时跟进的心理疏导和干预,是提高人民安全感的切实举措。当人们的健康遭受威胁,内心恐惧无助时,有一路热线、有一个声音给予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是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方法。
心理安全防线的构筑,补上了抗疫中的社会治理
“软件”短板。法律、规章、制度等构成了社会治理中的“硬件”内容,道德、社会心态等构成社会治理中的“软件”内容,“硬件”和“软件”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抗疫中有序实施的心理疏导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能为社会治理体系中刚性的法律和制度等硬件系统提供有温度、柔性化的“软件”支撑,促进社会治理整个体系的有效运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只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及时有效的情绪疏导、认知改变、心理支持,积极引导和改善个体的情感和行为,才能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通过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干预的介入,在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可能会产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有利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由于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必须通过构建长效机制发挥作用。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人群如患者、丧亲家属、有创伤经历的医护人员的,疫后身心创伤修复需要重点关注。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疫情后一年内,世界范围内可能出现严重心理疾病的人达20%,需要对他们开展长期的心理干预。我国也在全面统筹专业人士,积极推动心理社会服务下沉进入基层社区,提供3-5年的心理支持和专业干预,为个体心理复原提供有力支撑,为社会和諧构筑坚实防线。
注释:
①本报评论员:《加强心理疏导 做好人文关怀》,《人民日报》2020年2月10日,第1 版。
②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 打赢疫情防控心理战》,《光明日报》2020年3月10日,第6版。
③谢斌:《个体的“复原力”铸就社会的“免疫力”》,《文汇报》2020年3月18日,第5版。
(作者系上海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部副教授、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 熊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