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2020-07-27 11:41马光霞
党政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光霞

[摘 要]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

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

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才能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强调“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①,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由此提出了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血脉的时代使命。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②由此诠释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遵循、发展方向以及实践路径。本文试从理论依据、文化积淀、实践支撑以及时代需求等方面探讨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其一,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得文化的转化创新与社会的发展状态紧紧相连。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学,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但总体来说,这些思想文化在近代落伍了,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③中华民族要想振兴,就必须学习和掌握能够应对时代挑战的科学理论。在经过多次的尝试失败后,中国的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开始翻开了新的一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也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④。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等特征,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不断与时俱进,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源泉。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⑤

其二,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历史事实和成功实践。这一“改变”包蕴着社会发展的深刻哲理:它扭转了中国江河日下的历史而走上了复兴之路。对世界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曾经让西方人望尘莫及,但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古老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被轰开,西方列强携坚船利炮接踵而至,近代中国苦难历程由此开始。为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苦苦追索,终因缺乏科学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这些尝试和努力最后都失败了。胡适就曾感叹:“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⑦。毛泽东在1949年曾总结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⑧而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刘润为认为是“红色文化”,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经党和人民实践的创造性转化,也就脱胎换骨,变成了红色文化”⑨,即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人正是运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国不断走向辉煌,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大飞跃。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即“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完全正确的”⑩。

其三,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文化的赓续提供了科学的路径。近代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华文化要复兴和健康成长,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其进行科学扬弃,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为中华文明的赓续指明了方向,引领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二、历史逻辑:守护中华文化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守护中华文化血脉。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隔断了精神命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本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它富含宝贵的精神资源,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如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复兴情结、民本思想、道德资源等都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精华。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五千多年得以不间断延续至今的精神命脉。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继往开来,革故鼎新”“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富含的奋斗精神、担当精神、牺牲精神、创新精神及奉献精神等,不断激励着不同时代的中华优秀儿女前赴后继。到了近代,中国共产党又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的红色精神,如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及至今天正在形成的抗疫精神等。所有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瑰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不懈奋斗。

复兴情结作为一种历史记忆,历经两千多年不断被唤起。回首复兴路,古老的文明“密码”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智慧。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特质禀赋。从孔子主张“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和期盼礼乐盛世的“小康梦”的复兴理想,到孙中山奏响“驱除鞑虏、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再到今天习近平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为世界谋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美好愿景,无不体现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接力传承。

赓续传承的民本思想为当今的治国理政的实践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抚今追昔,历史有痕。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孔子、孟子、荀子等所提出的一系列“安民利民”“民贵君轻”“平政爱民”“顺从民意”等主张,再到后世历代各朝的“民本论”;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怀,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王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再到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以爱国爱民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和接力传承。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立党初心,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牢记心间,从而创造性转化并创新性发展了传统民本思想。

道德资源牵涉到一个社会如何评判社会行为的价值标准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如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主张“德治”,提出要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孟子提出“仁政”,认为“仁者无敌于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倡导“礼治”,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等。在道德伦理规范方面,孔子提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人者仁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孟子将其延伸为“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董仲舒直接扩充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这些接力传承和创新的观点无不体现着古代圣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高度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道德资源。

三、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立足中国的实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其一,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从思想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以先进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新型政党。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把解放全人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干事创业的强大的理论底气,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从组织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组成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并在长期实践中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人民的主心骨。党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和使命,集中體现了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以及奋斗目标。从现实来看,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始终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保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革命品格,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干事创业的内在底气和动力支撑。

其二,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的历史验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说:“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这个伟大贡献是“五四以来我国发生的三件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即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且新中国的实践还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伟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的真实写照。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新的座右铭。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初心”又作了创新性发展,十九大报告明确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久又将其完善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自己也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反复告诫全党,“要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思考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重大问题”;提醒全党同志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要传承红色基因,保证“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激励着我们党永远坚守,激励着我们党坚毅前行。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正是由于始终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才能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才能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忘记初心和使命,我们党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既是理论和文化的成就,又是社会实践的伟大成就;既包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的传承,又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文化的重塑。文化的重塑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不可能想怎么塑造就怎么塑造。它要真正站住脚,真正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激活,一定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项成果,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应对时代挑战,历经伟大实践检验的成果。正是因为这种塑造和转化,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才更加夯实我们今天无比坚强的文化自信。

四、时代逻辑: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文化是不灭的活火,是民族流动的血脉,是时代前进的精神。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决定着其既坚守根本又要与时俱进,既立足中国又要面向世界,不断创新和发展适应时代潮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要及时纠正现阶段所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

一是立足当今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和发展,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国史国情决定了当今中国独特的文化发展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文化创新一方面与当下国情相联系。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与之相适应的是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而当今中国正在发展着的新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为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的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创新也与文化体制改革相联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还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实际上,“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二是面向当代世界。中华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它的包容性,在包容中转化,在包容中发展,在包容中创新。中国自古就有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不仅积极地吸收外来,还把自己的本土文化传播到世界,如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与西方交往的丝绸之路,唐僧西天取经,鉴真六次东渡,郑和七下西洋等。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文化才能够得以生生不息、代代传承,成为当今世界唯一五千年血脉不断的伟大文化。要传承好中华文化,就要发扬光大这种基因。习近平曾经谈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也是我们今天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要义。面对日新月异的国情世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发挥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就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激荡的时代,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我们应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还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同时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以展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当前我国思想文化观念呈现出多元多变的特点,一些错误观点如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等曾一度甚嚣尘上,而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政治诉求就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阻挠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企图动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执政地位,以达到灭史亡国的政治图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生态中正确辨析了主流与支流,凝聚起了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从而有效消解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影响。此外,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虚无论上的主要表现则是污蔑、甚至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鼓吹中国全盘西化。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坚守本根、守正创新,以共筑民族精神家园为目标,培养和引领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筑牢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屏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发扬光大,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不同的思想文化观念碰撞中真正做到守正创新。

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民族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并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与时俱进。只有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华文化血脉的正本清源;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检验,才能保证中华文化真正实现凤凰涅槃;只有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不断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才能实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奋斗目标,才能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中国贡献。

基金項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红色文化的上海缘起研究”,编号:2019BDS008;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基于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编号:10110T190036-A22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第2版。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40、44页。

③⑧《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3、1514、1516页。

④⑦⑩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版,第4、

7、9、12、14、15页。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6页。

⑥孙成武:《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3页。

⑨刘润为:《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2017年6月27日, http://ex.cssn.cn/dzyx/dzyx_jxyx/201706/t20170627_3561637.shtml.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46页。

丁俊萍、胡永干:《中国共产党自信的理由和底气及其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9期。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版,第14页。

黄宪起:《党的初心使命集中体现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2019年8月13日,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eory/2019-08/13/content_75094902.htm.

《习近平在调研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 充分调动干部和群众积极性保证教育实践活动善做善成》,《人民日报》2013年7月13日,第1版。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月9日,第2版。

王晓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2019年12月6日,  http://news.youth.cn/sz/201912/t20191206_12136029.htm.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2版。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熊易芳)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