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郭仁鹏
案例背景
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我国工程市场蓬勃发展,为适应工程市场化的需要,工程造价模式也由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转变,工程造价管理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对工程审计的需求大幅增加。
某执勤楼项目为A单位新建工程,总建筑面积14,892.94m2,建筑高度50.3m,主要为建筑、安装工程及室外配套工程等,合同金额270.5万元。该工程历时一年半,竣工验收为优良工程。该单位派驻审计组对该工程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通过对项目的前期报建手续、建筑施工合同管理、竣工结算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审计,确定准确合理的工程审计结算造价。
审计过程与方法
(一)方案不优开支增,审计出招减费用
项目建筑用地两侧有训练设施,另外两侧没有。但审计人员在查阅设计单位提交的基坑支护施工图纸时发现,图纸设计的支护排桩分布非常密集,几乎将整个工地包围起来。对此,审计人员对所编制招标控制价的经济性产生怀疑。
为解开疑惑,审计人员寻求社会力量。首先,据造价工程师提供类似项目基坑支护的造价指标进行估算,如果按照原基坑支护设计图纸施工,工程造价约120万元,类比规模相当的建筑而言造价较高;其次,咨询其他设计单位的资深设计员关于本工程基坑支护设计的优化问题,得到一致的反馈信息:在有相邻建筑的一侧,可以适当减少支护桩数量;在没有相邻建筑的一侧,可以采取放坡的施工方案,取消支护桩。为此,审计人员开始约谈项目建设方负责人和支护桩图纸的设计人员,提出因考虑工程设计的经济性而优化支护桩设计方案的建议,但两者均表示拒绝。
事以微巧成,以疏拙败。因约谈之前调查准备充分,审计人员从经济和技术的专业角度,详细阐述了进一步优化支护桩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对此,设计人员开始底气不足,建设方项目负责人思想也开始动摇。在审计人员的提议下,三方再次召开专家论证会研究讨论进一步的优化设计方案,最终达成以下方案:在有条件放坡的边界,采用放坡方式施工,取消支护桩,改为自然放坡;部分区域受一定条件限制,通过放坡位置往下挖1.5米后再采用放坡方式,解决了放坡过长、工作面不够的问题,从而减少了支护桩造价。最终完成的支护桩造价约85万元,直接节省35万元。
(二)混淆概念欲索赔,审计明察算盘空
某天,审计人员接到现场代表的电话,催促其前往工地现场进行签证。审计人员到达现场后,会同建设方工地代表、监理、施工方一同察看情况,发现多幅砖胎膜砌体垮塌或开裂。施工方表示,砖胎模砌体垮塌或开裂是由于昨夜大雨冲刷的结果,而非施工方原因引起,理应由建设方承担损失。审计人员在现场并未发表意见,而是仔细观察垮塌现场,继而发现基坑内部并没有排水设施,于是打算带着疑问回去仔细查阅施工合同及施工方案后再加以研判。在下午的工地例会上,施工方提出签证,理由是由于不可抗力原因造成砖胎模垮塌和开裂。工地代表表示认同,倾向于给予签证,而监理方则不置可否。会场形势压人,但审计人员立场坚定,有理有据地提出三条意见:一是施工方提请的砖胎模施工方案中,明确表述应采取排水措施,而现场并未见排水沟等相关排水设施;二是雨季施工费是包干费,已预见性地包含了排水、降水等必要措施的费用;三是施工方施工进度严重滞后,理应能避开雨季,责任在自身。至此,施工方哑口无言。审计人员指出,作为有经验的施工方,这些风险应该可以预见。因此,这次大雨造成的垮塌不仅不能签证,而且造成的返工也不能作为延长工期的理由,至于因为大雨导致费用增加的风险,应计入综合单价和相关措施费用中,由施工方自行承担。由此,施工方索赔最终没能得逞。
(三)瞒天过海高估算,审计出击全攻破
1.基础冒算,审计出击。地下工程由于结构复杂,往往成为施工结算过程的必争之地。审计发现,送审结算书中的建筑混凝土及钢筋工程满堂基础、矩形柱、直行墙、地下室地面混凝土、现浇构件钢筋制作与安装、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头等工程量严重偏大,如混凝土梁、板设后浇带时,浇捣工程量未扣除后浇带体积,后浇带体积又单独计算套用相应定额计算;钢筋工程量不按施工图尺寸和图纸指定的规范即国家标注构造图集中规定的钢筋工程构造计算,造成钢筋工程量增加等。经审计核定,地下室工程总共多报约15万元。
2.断章取义,审计调回。在施工方送审的结算书中,大楼的安装工程项目造价相对较高。施工方给出的原因是对大楼部分库室的墙面渗水及脱落问题进行修缮导致工期延长,且该隐蔽工程已经过现场验收合格,被发包人、监理方认可,所以房屋漏水问题,甲方应承担相应责任。但审计人员提出查看当初大楼水的预埋及防水工程的验收资料时,施工方回复未留照片等相关书面证明材料。于是,审计人员决定对部分墙面实施剥离工程,以验证施工方的理由。在对墙面实施剥离检查时,审计人员喊来施工方、监理方共同参与。检查发现,大楼的漏水问题系施工方埋管技术不到位所致。现场勘察后,审计人员将现场检查情况与监理日记、跟踪审计记录进行对比,并在实地暗访工地看门人员和工地工人后收集整理证据并汇成报告。在工地例会当天向施工方提出两点质疑:一是墙面漏水问题系施工方技术不到位、操作不当导致。二是发生墙面渗水及脱落情况,施工方未在索赔期内提出索赔事项,因此造成的工期延误由施工方负责,导致的损失应由施工方自行承担。
3.张冠李戴,审计纠偏。在送审结算书中,施工方将大楼中央空调的设备安装费用计入建筑工程的相关费用当中。而细心的审计人员审查中发现,施工方又将该笔费用巧立名目计入安装工程的相关子项目中,虚报工程造价约20万元。
(四)结算造价超预算,审计分析解原因
1.政策性调整引起人工费大幅增加是主要原因。根据相关文件要求,按合同约定执行政策性调整,该工程项目人工费大幅增加,合计增加382万元。风险范围外的材差调整对造价的增加也有一定影响。按合同约定计算风险范围以外调整幅度超过预算控制价材料价格进行调整,合计增加造价83万元。
2.工程量变更引起造价净增是次要原因。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队发现该工程的地质勘查情况与当初的检测报告不符,实际土地为淤泥质土,且地基持力层深度较深,需制订处理方案以加固大楼地基。处理方案为将原桩基础改为小型筏板基础,厚度加深1米,由此造成混凝土工程量增加。
3.新增工程及签证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将原桩基础改为小型筏板基础,增加工程量,导致工期延误两个月,因此导致价格变更产生的风险应由发包人承担,并对延长期间的材料费、设备费的波动价格进行调整。
案例启示
1.重视跟踪审计。一是确保审计介入具有实时动态性,能准确把握风险控制关键点;二是确保审计介入具有及时性,能及时纠正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错误;三是确保竣工结算审计、决算审计具有战略性,能提前取证记录的一定要提前,为后续的阶段性审计提供重要支撑。
2.注意隐蔽工程。审计部门的人员多为财务专业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工程专业知识及能力素质不够扎实;不重视审计证据的事前收集;审计工作滞后,跟踪审计力度不足;对隐蔽工程审计不够重视。对此,一是提高工程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具备财务及工程等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二是引入提前介入的审计方法,事先做好隐蔽工程的事前证据收集,建立隐蔽工程全程档案;三是注意参与隐蔽工程竣工验收;四是切實履行跟踪审计职能,并与事中抽查相结合。
3.发挥职能作用。一是审计职能的拓展,充分发挥审计的咨询功能;二是审计工作方式的延伸,本案例跟踪审计的做法是常规审计的一种延伸;三是审计结果处理方式的改善,从“秋后算账”提前到及时处理的预防功能,目的更加倾向于预防矫正,而非舞弊惩罚。
4.妥善处理关系。项目过程跟踪审计要正确处理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关系,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在实施中注意克服共性问题,形成合力,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而在施工过程中,要与监理方保持良好的联系,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消防救援总队,邮政编码:225306,电子邮箱:7918568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