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林
【摘 要】 中小学审美教学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亲自感受的经验,要具有情感性,不同年龄对音乐的体验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本文叙述了关于原构性的、历构性的和超构性三种审美体验;模仿是对别人创作的基础上的音乐要素、动作、语言等的模仿,下面从严格模仿和自由模仿两方面分析。
【关键词】 音乐审美;教学;体验;模仿
在中小学音乐审美教学中,经常会根据自己亲身感受体验音乐情感,或根据模仿感知音乐作品的情感。分别探究如下。
一、体验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奥尔夫倡导的“体验”即是由自己亲自参与的感知、感受和感情的经验,所以体验不仅是单纯地感知到某事物的存在,而且是富有感情的体验,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同年龄段对于音乐的体验也是不同的,低年级学生更喜欢用身体律动感知音乐,而高年级更加理性化,更加富有情感的过程,所以我们把体验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原构性的审美体验:根据音乐的原始特点,音乐的结构、音调等的原始性分析与创建,任何风格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节奏与音程关系,例如舞曲三拍子的规整性节奏特点,汉族民歌的五声性特点等等,正是这种独特的特点给予审美以强度,强化了审美意识,当我们听到类似风格的音乐时,就会联觉到其审美的风格特征,由于原始风格的不断强化,促使大脑中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一方面有积极性,能够让接收者迅速注意到这种审美风格中,能够快速地进入作者所设的环境中,也使听赏者较好地与音乐思想进行沟通;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它的弊端,刻板印象往往容易限制了听赏者的思维缺乏创造性与发展性,我们常常注意到的是原始的音乐带来的原有风格,而没有注意到,作者还有其他的审美意图,所以原构性的审美也需要用发展的思想心态品赏音乐,既要有强度,也要使这种强度不是“僵硬的”,也不是禁锢在自己的思想之中的。
2.历构性的审美体验:历构性审美就是根据自己对所欣赏音乐的历史经验、知识认知等的审美构建,历史经验来自于对以往类似音乐的欣赏或者生活体验,比如我们欣赏一首蒙古族音乐,对于这个音乐的审美体验,可以从以下几种情况来看,一是从未接触过蒙古族和蒙古族音乐,当听到音乐时就是音乐的表层意义,如果节奏元素比旋律元素强,那么就会感受到的首先是节奏,相反就是首先感受到的是旋律,而此时可能不会出现蒙古族生活场景;二是在多次听赏蒙古族音乐基础上的审美感受,此时就会出现想象中到蒙古族一些具有特色的场景,比如蒙古舞、草原、帐篷等,而很少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三是有过蒙古地区生活经历的历史时期,此时当欣赏到蒙古音乐时,就不仅仅是一种场景,或许还会想起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好像会闻到那种清香,让自己从情感中体验到这种音乐,使审美达到情景交融的高度。知识认知往往是间接经验,我们的知识可以是通过各种学习所得,也可以是通过聆听别人的讲述所得,而它构建起的审美是简单的,也是比较适合中小学生的,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体验各种实际存在的事物,只有间接经验接触相关音乐审美内容,所以他们在一定的学习阶段掌握音乐知识以及各种社会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3.超构性的审美体验:超构性的审美就是根据所学内容,通过联系其他艺术特征来理解与欣赏音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关注每个学生的独到见解,超构性的思维是最适宜开发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不同认识的途径,它适合于中小学生的每一个年龄段,低龄儿童注重引导,更多的是图像化的联系,比如轻巧的节奏,他们或许会想到童话中的某个活跃的人物,或许想到闪烁的星星等等;比较大一点的孩子则要用他们自己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可以根据音乐本身进行联想,比如缓慢的低音可以联系到沉重的脚步,联系到文学中的善恶百态,联系美术中的沉重的背景等等。
所以审美体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在具体的实践中要根据条件和需要,灵活选择,教师一定要首先根据内容设计好体验方式,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
二、模仿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少儿在语言、动作、技能行为习惯甚至于人的道德品质都会进行不同程度的模仿,不同年龄段对于模仿内容也会不同,比如幼儿更喜欢模仿人的语言与动作;低龄儿童就会关注别人的行为习惯,如果成人重复出现的行为就会模仿,比如玩手机,如果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孩子也一定是个手机控了;而到中学阶段的学生就会关注人的道德品质,逆反心理正是由于关注道德品质出现的(当然这只是逆反的一个因素),当发现现实中说教的大人与他们的行为不符时,就会在生活中出现排斥的心理与行为,所以有一句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音乐学习中也是一样的,要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年龄段,恰当地安排孩子们所要模仿的内容,低龄儿童适合模仿音乐中的动作,把动作转化成节奏表现出来,对音乐的音高模仿也是关键时期,很容易形成固定音高的概念,容易辨别固定音高;稍大一点的孩子就更加适用模仿音乐中的风格与思想,能够感受到其中表达的内在涵义,所以我将学生的模仿分成严格模仿和自由模仿两个阶段。
1.适合于低年级学生的严格模仿:严格模仿就是对音乐中出现的节奏、音高、动作、声部等进行模仿,严格模仿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严格模仿在于不断重复,加强学生的记忆,学生通过跟学、听赏等方式加强对音乐的节奏、音调等进行严格的模仿学习,根据低年级学生对动作的特殊敏感性,利用动作的有形性表现音乐的无形,用有形加强音乐的无形内容,把听到的音乐转化成看到的生活状态,对这种状态在作模仿,这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记忆方式。另外有人研究发现低幼儿童是固定音高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幼儿不断地重复记忆固定音高,就会在成人后一直记住这个音的高低,所以加强锻炼低年级学生的固定音高就要靠严格模仿,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让孩子们聆听、辨听这样的音高,使音高固定在记忆当中,柯达伊教学法中用手势表示固定音高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适合在二年级阶段教学中实行。
2.高年级学生可以结合严格模仿与自由模仿的形式学习:前面说过,严格模仿是把所学內容完整地接收,而自由模仿是可以把所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自由不是要求毫无章法地改变,而是在掌握了必需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自由使模仿拓宽了界限,也使内容具有了个性特点,比如同样是节奏的模仿,自由模仿可以在掌握了节奏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同一风格音乐的伴奏节奏就是一种自由模仿;再如所谓的二度创作就是一种自由模仿,对于传统歌曲的流行音乐化,改变了唱法,有些节奏、音高等也可能根据流行音乐的风格有所改变,但整体是不会改变的;还如民歌的传承,它在不同地域由于人们传唱或者受语言、感情等因素的影响,在模仿一首外来民歌的时候在无形中就会发生变化,这也是一种自由模仿等,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就应该根据个人的审美习惯与需要可以自由模仿,当然这种模仿是在严格模仿之后的创作、是升华,也是发展自我能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汪柏安,周锴.音乐的文化与审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
[2]韩锤恩.美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9.
[3]孙可妮.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功能的实施[D].东北师范大学,2007.
【项目基金】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科研课题,偏远地区中小学美育实施策略研究—以音乐教育为依据(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64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