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20-07-24 08:54汪小波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深度思考情境

汪小波

摘 要: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有充分的经历,需要理解和领悟,为达成这样的目标,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实际,为他们选择合适的素材,创设有效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以此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实效。

关键词:认知实际;情境;深度思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4C-0024-02

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有很多的渠道,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数学领悟等都是推动学生数学成长的重要途径,而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能够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迎合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为学生打造合适的学习环境,以便学生展开更充分的学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创设情境,给学生理解的背景

情境教学是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的加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融进课堂中,让学生由此出发,展开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从而收获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创设有效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可以将他们立即带入到学习中。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从知识点出发,回溯到学生的生活中去,选取一个可以将两者融合起来的点,创设出有效的情境,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给他们创设一个理解知识的背景。

例如,在《认识小数》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一个文具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挑选出一些文具,并结合文具的标价说说需要付多少钱,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生活经验,所以他们很快可以报出这些商品的单价,比如说小刀是0.6元,学生明确表示是“6角”,钢笔是6.8元,学生回答“6元8角”,书包是139.00元,学生知道就是139元。在他们给出了这些小数对应的价格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这些小数表示的含义,并教学了小数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体会小数点后面的数与小数点前面数的关系,学生从文具的价格中的小数出发,体会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小数表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这一位上是几就表示有这样的几份,比如0.6元,小数部分是6,表示将1元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6份就是0.6元。从这样的案例出发,学生逐渐建构了小数的意义,再将小数发散到不同的范畴,例如,计量身高时用小数表示的情境,学生又很快领悟到小数点后的第二位表示的含义。在认识小数时,笔者就生活中标价时总是在小数点之后留两位小数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书包的价格是139元,标价是139.00元呢?在体会到小数的含义之后,有学生猜想原因在于小数点之后的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所以在标价时小数点之后预留两位,这样的答案体现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对问题的准确把握,也体现了学生对于小数意义的领悟程度。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之所以从价格中的小数出发,营造一个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是因为它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大量的购物经验,他们对于这些标价代表的数量是熟悉的,有些学生也知道这样的数是小数,只是他们对于这些小数的认识还停留在知道的层次,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过思考、画图、交流等环节的学习,他们对小数的认识就逐渐清晰了,也能建构出初步的数学模型,从这一点上看,情境的应用功不可没。

二、 促进思考,给学生领悟的基础

数学是一门偏重于学生进行领悟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不断挖掘的过程中发现和学习,这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预设到学生的学习基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然后找到合适的问题来推动学生的思考,给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基础。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圆的特征是一个教学重点,如果教师只是将圆的特征告诉孩子,让他们去验证这些特征,然后记忆,这样的学习显然是粗浅的,学生的所得也有限。在揣摩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现实之后,笔者找到了车轮这个圆的模型,让学生围绕着这一模型展开探索。问题包括这样几个层次:第一,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非用圆形不可的?第二,车轮为什么要用圆形的呢,设计成其他形状可以吗?车轮应该围绕着哪里滚动?第三,观察圆,结合刚才的操作,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这样几个问题,先引出车轮这个模型,再让学生借助于圆的模型体会到为什么车轮一定要设计成圆形的,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只有圆在滚动时是保持平稳的,其他图形在滚动时一定会出现上下颠动,在操作中学生充分认识到圆的中心到圆周上的距离处处相等,而这个中心就是圆的圆心,有了这样的认识,笔者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探索圆的特征、画圆的方法等,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基础,他们不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而且发现圆周上的点到圆周的距离处处相等,画圆的时候也是应用圆的这个特征来实现的,经历了这样的学习,学生对于圆的认识就逐渐清晰了。

这个案例体现了思考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學生的学习紧紧依靠接受和模仿,他们很难接近问题的本质,在实践教学中,从一个贴近学生的点出发,用一些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展开探索,去逐个释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独到的认识和深入的体会,这对于他们的知识建构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 多样思维,给学生稳固的模型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高阶目标,而在学生的常态思维中,墨守成规是制约他们发展的主要因素,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认知现实和常规思维状态出发,寻找一些适合的素材来推动学生思维品质的完善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同时形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养成多元思维和发散思考的视角,提升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周期排列的规律》的教学中,笔者营造了几个认知矛盾来冲击学生的思维,首先是将黑白棋子摆成一列,如摆出四个棋子:黑、白、黑、白。请学生找一找其中的规律,学生认为是黑色和白色棋子相间排列,然后按照这样的规律接着摆下去,笔者引导学生认识了周期现象,并研究了“照这样排列下去,第几个棋子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在学生找出了周期模型可以用除法解决之后,笔者引导学生的视线回到了最初摆棋子的环节,追问学生:老师摆的第五个棋子一定是黑色的吗?如果我摆白色的棋子,还可以将这些棋子摆出周期规律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可以从第6个棋子开始,按照前面摆出的黑白黑白白的顺序,这样就形成了周期排列,而且每组的棋子是5个,有的学生认为还有其他摆法,这样的矛盾让学生的视角更开放,也增强了学生对于周期规律的认识。第二个矛盾是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泡泡堂的游戏,在原先按照周期规律排列的彩色泡泡中,请学生随机再打入一个不同颜色的彩珠,让学生继续探索“照这样排列,第51个泡泡是什么颜色”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彩色泡泡不符合周期规律,无法解决,有的学生从打入的一个泡泡之后发现了新的周期规律,然后解决了问题,还有的学生更高明,提出既然是在周期排列中打入一个彩色泡泡破坏了原来的规律,那么只要假设这个泡泡不存在,就可以按照原来的周期去做“第50个彩色泡泡是什么颜色”的问题,这样的思路推动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深刻认识。

在这样的案例中,一个个不同的问题推动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学生在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启发,他们的思维进一步发散,并具备了初步的整体思考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推动学生的学力提升和思维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地提升,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学生,要善于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组织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实效。

参考文献:

[1]徐思路.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2).

[2]卢伟玲.体验式学习:数学深度学习的一种方式[J].数学教学通讯,2019,(34).

[3]魏富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3).

[4]高庆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4).

[5]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

猜你喜欢
深度思考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以生为主以读为本
创新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实践
在课堂中绽放异彩
打造深度思考的初中历史课堂探析
深度思考让问题解决就在眼前
数字阅读的消极影响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