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几点尝试

2020-07-24 08:54张伟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案例分析生活化

张伟

摘 要:“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从这个观点出发,教师要搭建起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生活化”的桥梁,融教学与生活指导为一体,打破教学的时空界限,既要善于将生动、直观的生活事例融合到教學内容中,又能引导学生利用道德与法治知识更好地指导生活,规范自身,从而真正建构起“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身边原型;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4C-0012-02

“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重点突出了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通过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联系起来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激发学生的内在品德,使学生在生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本文将从开展“生活化”教学的三种方法入手,谈一谈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重要作用。

一、再现身边原型,主题探究

由于小学生普遍存在理解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需要通过一些案例或者是探究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概念的理解和实践。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采用主题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针对某一题目寻找生活中的原型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在寻找生活原型的同时,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共鸣,设身处地地对身边的事物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思考,自主感知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

例如,在教学《爱心的传递者》这节课时,同学们需要对情景故事进行分析,感受到互相帮助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一项主题探究活动,针对“谁是真正的爱心传递者”这个主题进行调查和探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劳动者的图片或者是志愿者的图片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可以通过课下查阅资料,课堂上分享来共同探究。学生在分享资料的时候,一些同学寻找的是生活中的普通职业的工作者,如环卫工人、维修工人和护士,还有一些同学找到的是学校或者是公共场合的志愿者。教师还可以结合最近社会新闻播放的关于普通工作者献爱心或者是关于医生护士抢救病人的一些新闻来加深学生对于献爱心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受到的帮助和自己在受到帮助时的内心感受。使学生在结合切身体验的情况下,对于爱心这个抽象的概念获得具体的认知,进而形成感恩的观念。

通过对学生身边的生活原型进行分析,进行代入思考的过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宽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抽象概念的接受面,还可以使学生获得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经验,学会分辨生活中的道德与不道德的现象,从而约束学生自身的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结合典型案例,比较分析

主题探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宽泛抽象的概念。但是通过经典案例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具体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教师在挑选经典案例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对于经典案例的思考,教师还需要让学生作出相应的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典型案例中的知识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多元文化、多样魅力》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通过一些案例感知各个国家在礼仪、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时,还需要明确多元文化融合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及其处理方法。在文化礼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餐桌礼仪”这个典型案例来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对于多元化融合过程中矛盾的解决方法来说,教师可以在同学们了解文化差异的同时,提出一些经典案例让同学们进行分析。

以“餐饮聚会费用问题”为例:一天,莉莉请小红去吃饭,在用餐结束后,莉莉却提出了AA制的结账方式,小红对此很不理解。这个案例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同学们会发现,在中国,朋友之间的聚会费用往往是由组织聚会的一方来承担,而美国等国家的餐饮聚会则是以AA制的方式来分配费用。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消费观念的不同,也体现了礼仪方式的不同。这个典型的案例还体现了多元文化融合过程中的矛盾。学生在对这个案例进行讨论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寻求多元文化融合过程中矛盾的解决方法。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出总结,对于不同的文化,学生要采取尊重的态度。

通过提出经典案例让学生比较分析,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专注于寻找道德与法治问题的解决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感知道德与法治知识,理解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

三、展示生活场景,深化体验

展示生活场景的教学思路是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利用图片、多媒体、讲述等的方式,将抽象生硬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转换为丰富的、生动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发生的真实生活事件中进行分析和反思,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建构起理论知识的现实路径,引导学生在切身体验与参与中深化认识。

例如,在《做诚实守信的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创设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需要引起学生反思的场景。如教师用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播放一个生活故事短片,故事主人公小明考试成绩不佳得了78分,但他想到妈妈在考试前告诉他,如果考到90分以上就给他买礼物,小明就私自把分数篡改成了98分,拿给妈妈以后,妈妈很开心,要给他买礼物,他内心却感到惴惴不安,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这个场景的分析中来,学生交流后得出共同的观点,小明不应该篡改分数,并且应该向妈妈承认错误。教师再进一步升华主题,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无论是碰到这样相同的情况,还是其他的事情,大家都要做到诚实守信,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生活场景的选择是多样的、丰富的,可以是学生身边发生的平凡小事,也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具体事例。教师要从课堂培养目标和知识内容出发,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具有教育意义和思考价值的生活场景,由此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及法治素养。

四、参与社会实践,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最终还需要在社会實践中获得提升。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实践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关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践经验。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切身感受到课程中的抽象概念在生活中的表象应用。学生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经验来反思自己的道德与法治观念,知行合一,从而使自己形成良好的道德观。

例如,在学习《买东西的学问》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针对“买东西”开展一次社会实践。因为“买东西”这个社会行为与同学们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在开展实践活动前,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回忆自己有没有单独去超市或者文具店消费的经历。同学们可以描述一下自己独自买东西的过程,然后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开展一次“如何最合理地利用10元钱”这个活动。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设想,如果每位同学有10元零花钱,该如何利用这10元买到更多的东西。一些同学提出可以用这10元去买一些文具,10元可以买到20块0.5元的橡皮;还有一些同学提出可以用这10元去买自己喜欢的书,收获知识。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参与到“买东西”社会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实践经验。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应用技能,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社会层面的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思想基石。

参考文献:

[1]崔显花.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 华夏教师, 2018,(20).

[2]包莉,马兰,彭燕.基于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策略——以“守规则”素养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6,(10).

[3]于虹.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8,(31).

[4]杨秀云,吴怡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18).

[5]刘莹.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

[6]陈洁.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讨——回归生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

[7]赵雪莲.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8,(5).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案例分析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