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养的思考

2020-07-24 08:10陈俊杰张利李曙辉
时代汽车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综合能力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陈俊杰 张利 李曙辉

摘 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市场对于生产制造业乃至其相关后市场的人才素养需求也不再停留在简单的专业能,而是要求更强的综合能力和更深层次内涵的加入,即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责无旁贷。本文通过分析制造业强国的共同之处,从社会、院校、企业和人才本身等角度出发,对于如何塑造工匠精神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协同合作;综合能力

1 引言

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这是中国要从资源禀赋优势转向创新制造优势的战略需要,也是个性化定制消费和高品质生活的市场需要。

2 工匠精神的价值

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对工作一丝不苟、一以贯之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它包含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以及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1]。

综观德国和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匠人会将个人荣辱与本职工作的质量相关联,即便是细枝末节也力求尽善尽美。正是对匠心、品质的高度重视赋予了其产品的不可替代性。此外,各制造业强国普遍在职业教育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也成为其在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秘诀之一[2]。

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生产、制造、维修等一线培养高素质专门型技术人才的职能,是工匠精神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显然,仅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职业精神的培养已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必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塑造。

3 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推介和形塑工匠精神,需立足长远,多方位的协同配合,以及长期的浸染教育,非一朝一夕之功。下面从社会、学校、企业、导师和人才本身等角度分别进行探讨:

3.1 社会层面:营造“去浮躁”的文化氛围

我国工匠阶层的社会地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长期处于底层,弘扬工匠精神要先提高工匠职业认同和尊重度。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精神,也是一种社会期待,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

首先,要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崇尚技能。各行各业的人虽然分工有异,但无贵贱之分。这种价值的梳理和敬业文化的培育需正面引導,积极推广,举全社会之力方能出成效。需在社会层面充分认可“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点[3]。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待遇。通过建立健全现有分配制度,深化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员的收入水平。只有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才有可能将糊口之技转为匠人之艺。通过对在岗位上践行工匠精神的人才予以表彰,对将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升级的人给予嘉奖,形成正向激励和导向作用。

第三,要搭建相应的平台,打开通道。通过为技能型人才在职业发展和阶层提升方面创造条件,打造结构科学的人才梯队,实现良性发展。例如,实行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分类选拔,协助前者跨越学历壁垒;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通道[4]。

3.2 企业层面:以参与培养来代替挑选

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侧,对于职业能力及素养的要求最具发言权。通过产教融合,共同完成人才的培养及储备,既能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又避免供需失衡现象出现,降低人才培养成本[5],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首先,校企协同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通过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等措施,不仅能为“准员工”创造接触真实案例、前沿技术和最新设备的机会,还能有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升其业务技能。通过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可以代替之前被动等待学校输出并再次培养的局面。

其次,借鉴国际化职业教育模式。例如,赋予企业办学的权利,承担职业教育的主体工作。由企业牵头制定培养方案,完成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筹备及技能评估。探索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推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推进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融通,由企业为相应的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考试发放比肩学历证书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

最后,丰富企业文化,完善管理机制。工匠精神要契合公司文化,融入企业价值观。对追求产品和服务质量精进的行为予以鼓励。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晋升制度,为员工打开上升通道,激发工作热情,进而开启人才储备良性循环。

3.3 院校层面:高屋建瓴,整合资源

工匠精神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需要浸染式培养,因此职业院校先要提升自身的格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培养工匠精神相适应的价值观、发展观与质量观。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要高瞻远瞩,统筹整合资源,最大化地发挥优势,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体现在制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工匠精神培养。认真思考、践行成就工匠的深层逻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行为特点,以及行业、企业需求和专业特点,分析相应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从专业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始,到课程体系的设计,再到教学目标的分解、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选择等环节均要有意识的加入工匠精神的培养[6]。将大国工匠对应的品质分解细化融入日常教学,积跬步以至千里,于细微处创造卓越。

其次,促成深度产教融合,践行现代学徒制。构建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由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育人,增强专业教学的职业性。通过引入企业真实的案例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回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从课堂到职场实现无缝对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第三,提升办学质量,优化能力结构。信息时代口碑导向明显,办学质量不仅可以保证输出学生的基础水平,还可以深化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此外,通过加强与行业专家的联系,优化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及综合素养的结构。积淀内化,打造特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院校本身和输出生源不可替代性。

第四,依托校园活动,引领学生怀持匠心。采用多种途径植入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兴趣。举办丰富的学生活动,寓教于乐,在参与中思考、感悟,培养创造性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使弘扬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自觉。

第五,借助榜样的力量,效学大师风范。学校可以邀请大国工匠进校园,通过讲座等形式介绍自己的成长历程,或者搜集其案例分享给学生,鼓励学生德技并重,追寻大师脚步。也可以借助更易引起共鸣的优秀校友的作为榜样,亦有较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3.4 导师层面:因材施教,潜移默化

现代学徒制下人才的双导师培养办法要求导师之间加强沟通,根据学生特质从不同角度予以指导,发掘学生的潜力,并与专业相结合,引导其走上从技能熟悉到熟练再到精通的道路。

首先,最有效的途径是言传身教,导师拥有高尚的德行、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心传身授更容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因此,导师自身首先需要有大师风范,不断提升技能,提高自身修养,成为学生之楷模。

其次,注重技能的继承与职业道德传递,将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入到整个专业的素质培养中去,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对学生的每项作业严格检查,在实践中不断打磨技艺。

第三,培养职业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追求,坚守职业信仰。职业认同和荣誉感将生成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使学生走出校门、离开师门后还能秉承孜孜以求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和缔造者。

3.5 个人层面:严谨求实,内外兼修

工匠精神是领悟了蕴含特质后形成的自身文化品格、职业情怀和价值追求,是内在的价值形态[8]。工匠精神于个人而言是基于对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熟稔运用,辅以严谨细致、眼界开阔、思路创新等软实力和团队力量的支撑。

个人修养层面的体现是以德为先的大国工匠风范,包含谦逊的匠人意识、对事业的热爱与专注、对责任道德的坚守等人文精神,也囊括了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与国际接轨的视野和开放创新的思维方式。内化工匠精神的关键是将知识与技能固化成素养,素养升华为精神,将工匠精神从意识层面发展到品质层面的过程,是内外兼修、德艺并重的过程。

此外,工匠精神绝非独善其身,与同行的交流更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更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科学高效的协作关系也是工匠团队精技立世的关键,更是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

4 总结与展望

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弘扬工匠精神极具现实意义。职业教育担负着大国工匠培养的重要使命,不仅需传道授业,也要涵养劳动情怀与品格,弘扬工匠精神。然而,大国工匠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学校、企业、导师和人才本身多方努力、协同合作、长期坚持才能实现。

基金项目:北京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9-2020年度科研课题“《二手车评估》课程体系开发及评估师资质认证”(编号:ZJ003)。

參考文献:

[1]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27-31.

[2]杜连森.转向背后:对德日两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审视及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13-17.

[3]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4]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5]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16-20.

[6]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2.

猜你喜欢
综合能力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简析
项目教学法在建设项目LCM课程实训中的创新应用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