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宁夏中部干旱带特色旅游实践探析

2020-07-24 08:46束锡红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特色旅游宁夏景区

束锡红 叶 毅

(1. 西北大学 科学史高等研究院,陕西·西安710600;2. 北方民族大学 民族学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开创绿色发展的方式方法,通过‘旅游+’模式使全国各地呈现出和谐绿色发展的总基调,让生态文明成为两个一百年实现的新引擎。”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宁夏全域旅游发展实践提供了新契机。宁夏中部乡村旅游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各地相继出现了一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特色文化的旅游景区。宁夏中部干旱带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依托特色文化,整合旅游资源,发展红色革命旅游区、内陆边塞水利风景区、特色小城镇,使各景区旅游业呈相辅相成的发展形态,成为发展特色旅游实践的关键。

一、相关研究综述

研究特色旅游,学界多从乡村旅游、文化旅游、民族地区特色旅游等视角来展开分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关课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方面:马剑平,卢钦(2015年) 认为,有些民族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因环境问题等原因限制了旅游业开发[1]。朱丽等(2020年) 基于游客需求视角,分析了乡村红色旅游发展所面临的景区缺乏特色、设施亟待更新、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等诸多问题[2]。费巍(2015年) 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企业、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原住民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博弈模型[3]。

乡村振兴背景下相关特色旅游发展研究方面:熊正贤(2019年) 基于特色小镇四维空间的构建和镇村联动耗散结构的运行机理分析,系统归纳特色小镇空间重构和镇村联动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规律[4]。赵承华(2020年) 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优化农村治理机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五个方面论证了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推动机制[5]。何星(2019年) 提出,要转变旅游发展理念,建立农村旅游合作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旅游+ ”培养新兴业态,寻求民族地区旅游与环境一体化共生的实现途径[6]。

综上所述,2000年以来,学者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理论出发,以旅游为多维研究对象,进行了由浅入深的研究,内容涵盖了旅游理论、企业发展、脱贫致富、社区参与、利益协调等诸多方面,为研究和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参考。但通过研究梳理也不难发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生态建设为切入点,对于民族地区特色旅游理论深入研究还比较缺乏,实践路径还在探索之中。宁夏中部的干旱地带拥有独特的自然水利景观、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民族风情,在乡村振兴视阈下开发这些旅游资源对于打造美丽宁夏、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二、宁夏中部干旱带旅游实践现状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发中部干旱带各种资源,开拓旅游资源市场,是打造美丽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文章所指的宁夏中部干旱带,主要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全境及吴忠市部分山区、红寺堡区、灵武市、中卫市、中宁县、西吉县等市县部分区域。这里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承接北方荒漠草原文明演变历史,孕育出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也蕴含着火热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人文,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特色旅游业发展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 红色革命旅游区

宁夏红色文化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时期,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点燃了自治区全境。宁夏中部干旱带作为革命活动的密集地,随着革命形势逐步升温,大量的红色文化浸润着各县市人文景观,形成了众多的革命会址、军工厂、战斗地、纪念馆、纪念园、纪念碑以及各种相关设施等红色物质文化资源。目前,红色旅游在旅游市场上逐步升温,全国各地陆续开辟红色旅游景点及路线。紧跟旅游发展浪潮,宁夏中部干旱带不失时机地发展红色旅游业,单家集红军旧址、将台堡等景点已经成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其他红色资源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发。盐池县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活动集中区域,拥有高崾岘炮台、毛泽民故居、三五九旅驻地、盐池城市消费合作社、苏维埃政府、回汉支队驻地等旧址。同心县也集聚了大量红色旅游资源,如三军会聚同心城万人军民联欢大会旧址、西征红军总指挥部旧址、朱德为傅连瞳夫妇主婚地、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会址等,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商业价值。

(二) 内陆边塞水利风景区

“十二五”期间,宁夏自治区为建设生态文明旅游景区,搭建了开发水利风景区的组织机构,通过建立专家库和评审委员会,组织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后评估检查工作[7],使旅游业走上制度化管理道路。目前,宁夏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共有11处,还有待可开发潜在的共有71处。其中,宁夏中部干旱带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水利风景区有6处,主要分布于盐池县和同心县,分别是盐池县花马池水利风景区、哈巴湖水利风景区、古长城水利风景区、同心县天台山水利风景区、豫海湖水利风景区和莲花山水利风景区(见表1)。当前,6处水利风景区均已开发,但由于长期以来忽视水利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导致景区相关配套设施与服务不健全,发展空间极大。另外,2018年8 月以来,宁夏干旱带7座重点脱贫攻坚水源工程调蓄水库、盐环定扬黄更新改造工程,以及自治区成立60年大庆重点项目——红寺堡扬水泵站更新改造主体工程均已建成通水,丰富了本地区水利资源,为中部干旱带地区下一步开发水利景区,推动乡村振兴实践,确保生态立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提供了水利保障。

(三) 特色小城镇

表1 内陆边塞水利风景区

2016 年10月,经住建部通过对全国多个小镇进行筛选、比较,公布了127个特色小镇名单,宁夏自治区泾河源镇、镇北堡镇榜上有名。2017年,宁夏中部干旱带特色旅游及相关产业迈出“新步伐”。一是产业引进。同心县通过与厦门商会合作发展葡萄酒产业,种植葡萄1万亩;二是打造上千个层次不一的名优品牌、明星、特色酒庄。三是以葡萄酒文化为主题,开发特色旅游,打造集养老、休闲、观光、酒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小镇。这些依托于产业发展起来的小镇已经初具规模,设施建设逐渐改善,环境优美,拥有独特的地方产业文化与民族风情,产业发展与群众生活融合程度较好,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明显。目前宁夏中部干旱带地区正在融入宁夏自治区特色小城镇培育发展规划之中,可以预计,未来中部干旱带地区将拥有更多的特色小镇,从而带动当地人就业,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另外,除了上述典型旅游资源外,宁夏中部干旱带地区还拥有诸如兴武营古城、窨子梁唐朝墓群、花马寺、古城堡、古长城、古墓葬、古城墙、生态治沙基地、草原等自然人文景观,也蕴藏着极大的旅游价值。

三、宁夏中部干旱带特色旅游区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宁夏中部干旱带旅游资源丰富,另一方面也存在大量文物古迹被损害的现象。由于基础建设落后、保护意识薄弱、自然风化、不合理开发等自然与人为因素,旅游资源面临不同程度的遗失与破坏。

(一) 设施滞后,难以进行配套升级

中部干旱带经济发展滞后,贫困地区密集,基建投入乏力。随着精准扶贫战略实施,部分地方把旅游经济与精准扶贫挂钩,旅游景点得到一定经济投入;反之,如果旅游业没有得到当地政府重视,则基础建设投入较少,容易产生“马太效应”现象。比如,水利景区建设。宁夏中北部水利资源较少,地方政府长期忽视水利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即便在同心、盐池等水利景区建设过程中,尽管基建投入较以前有所增加,但与南部投入相比较,无论是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营,政府与开发商投入的资金、人员普遍较少,致使游客在水利景区内基本享受不到优质的公共服务。总体上看,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性落后成为宁夏干旱带不争的事实。

(二) 景区分散,难以产生规模效应

中部干旱带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大多较小且呈点状分布,红色景区、水利景区、特色小镇在经济上没有形成互动与整合,规模开发存在难度。受地区历史发展条件所限,宁夏中南部的地理区位相对偏远,同心、盐池、海原县等地交通发展滞缓,直通直达性弱,更加割裂了景区之间的联系,丧失资源丰富的优势,难以在旅游市场形成规模与品牌效应。当前,来宁夏参观旅游的人主要集中在银川等核心城市,而宁夏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干旱带成为了旅游的非热点区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依托资源实行一、二、三产业联动。因此,如何集合旅游资源,提高自然人文、革命历史文化的综合吸引力,形成特色旅游规模经济效应,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特色旅游开发的核心问题。

(三) 同质化严重,难以体现民族特色

一是景区规划模仿化。部分地方在没有充分调查自身资源,了解自身优势的情况下,盲目模仿外地知名的特色小城镇做法,造成特色小镇标配化,居民住宅、商业建筑、乡村民宿建筑统一化。二是旅游产品同质化、儿童化。针对红色旅游文化产品,笔者在盐池县苏维埃政府、同心县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西吉县将台堡会师等多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多个旅游景点市场上售卖常见的仿制塑料武器及勋章,带有红色标志的服装等旅游产品,多数旅游产品只是对普通商品进行了简单的红色包装,价格低廉,工艺粗糙且没有特色,导致旅游产品单一化、儿童化,难以得到成人游客认同。把自己历经千年的独特文明丢弃一旁,旅游商品大众化,民俗表演同质化,规划建设模仿化,造成了特色小镇“千篇一律”的硬伤。

(四) 保护乏力,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中部干旱带主要以工业、农业经济为发展的主导方向,旅游服务业相对滞缓,社会对历史文物比较薄弱的保护意识,使既有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损坏严重。在经济开发过程中,开山、修路、工程建设等项目实施,一些革命历史旧址遭到破坏,失去原有的风貌。另外,保护意识缺乏也导致一些文物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有的被人为损坏,有的则随岁月而流失,加之宁夏中部干旱带自然环境的条件较差,无形之中增加了对于文物、遗址的保存难度,诸多历史遗迹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一些则处于自然毁坏的边缘。

(五) 注重眼前,难以实现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作为小镇建设的策划、实施、监督主体,其利益价值取向决定了特色小镇建设的真正目的和发展走向。地方行政的主要官员,当政一方,任期满后或升职、或调任到其他地区。而特色小镇从立项到建成周期很长,不是一两年能够完成的事情。也就是说,在小镇建设完成后,前期主持工作的地方官已经调任他地,由新任地方官员主持建成城镇发展的具体工作。这样的工作机制下,一些地方主事官员把建设特色小镇当成政治资本,盲目立项、匆匆开工,他们往往只图基础建设带来的就业和税收增长等眼前利益,而忽视地方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宁夏中部干旱带特色旅游实践的新理念

传统掠夺式、功利型开发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转型发展,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指导乡村旅游实践。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方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给宁夏中部干旱带特色旅游业发展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鉴于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发展理念为指导,提出宁夏中部干旱带特色旅游发展新思路。

(一) 应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2005 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安吉县余村考察,针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径选择问题,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15年后的今天——2020年3月30 日,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调研,安吉已经成为全国百强县之一。习近平在余村再次强调: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特色旅游业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宁夏中部干旱带资源丰富,多样化和耦合程度高。一方面,旅游业是环境友好型和资源增值型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是宁夏中部干旱地带沙漠化地区最理想的经济形式。另一方面,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如果保护得好,旅游成本最低而效益较高。反之,如果牺牲生态环境来开发旅游业,搞过度商业化开发,生态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发展旅游业便成无源之水,难以为继。在“两山”理论指导下,加强宁夏中部干旱带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把沙漠荒山变身“金山银山”,走出一条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道路。

(二) 应践行全域旅游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在转型中找到发展机会,在发展中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打造全域特色旅游,形成处处有新意、农家有风情、小镇有文化、景区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分布格局。第一,实施旅游特色创新,实现中部干旱带旅游项目由低端向高端市场迈进;第二,坚持协调发展。突出旅游景区、城市、乡镇、农村的整体设计,优化区域布局,完善各功能区建设,构建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格局;第三,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依托绿色生态建设,切断污染源头,构建生态文明景区;第四,坚持改革开放。秉持刀刃向内的改革精神,对旅游产业相关的管理体制、制度进行改革,提升旅游综合管理能力;第五,发展共享经济。通过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发挥特色旅游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种的作用,引导群众参与,不断增强旅游资源地群众的利益获得感,从而推动特色旅游业发展。

(三) 应践行“旅游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理念

旅游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将给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发展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宁夏中部干旱带应充分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挖掘、整合、开发各种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第一,充分引入乡村振兴资源。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意味着能够获得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给予特色旅游发展的各种政策支持,在经济上给予贷款、税收等刺激政策,在引进优质产业方面提供“绿色通道”等等,为特色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第二,吸收当地贫困人员。当地贫困人员熟悉本地景区情况,工作相对稳定,加之脱贫愿望比较迫切,往往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加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们将成为特色旅游业发展的优质人力资源;第二,把地方特色旅游写入村镇发展计划,通过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特色旅游和镇村联动发展。

四、宁夏中部干旱带乡村特色旅游实践的新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充分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探索出宁夏中部干旱带乡村旅游业,生态发展、集聚发展、特色发展、红色发展、利民发展、共享发展的新路径。

(一) 优化旅游业生长环境:生态治理

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总面积巨大,占自治区总面积的50%以上。辖区常年日照强度大、降水量较少、水资源缺乏、水蒸发量较大,东部、西部被两大沙漠包围,自然生态条件严重制约了旅游业发展。生态就是生产力,生态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第一,通过生态补偿机制来促进生态建设。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可以调节各方利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有效的生态补偿手段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的统一[8]。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重要生态产益区,它所贡献的生态价值长期益出,惠及自身及其周边地区,如果得不到合理补偿,会导致这种正益出不可持续。采用生态补偿机制,利用“有形之手”校正市场机制无效率资源配置,将促进宁夏中部干旱地带生态林业、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通过改善环境来加强生态建设。实施退耕还林、防沙治沙、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举措,改善土壤质量、增加自然降水频率,扩大生态农业、林业的面积;第三,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巩固生态建设。旅游业与生态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生态建设。旅游业是绿色的第三产业,能够以游客参观等形式把生态资源转换为经济资源。因此,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维护与改善。另一方面,通过动态规划与调整,把生态建设中增加的绿色资源不断纳入特色旅游业,在促进特色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二) 引导散布红色资源:集聚发展

一方面宁夏中部干旱地革命遗址遍布各地且相对分散,呈点状分布;另一方面,宁夏红色资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资源,事件与事件之间关联性强。以革命事件相关性为线索,从整体、系统的视角出发,整合红色资源,打造宁夏中部干旱地红色旅游的整体优势。第一,整体规划建设。如,把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三军会聚同心城万人军民联欢大会遗址、西征红军总指挥部遗址、朱德为傅连瞳夫妇主婚地旧址等红色资源整合起来,以革命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参与人物、革命历史影响力为线索,通过革命历史故事把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不同故事与故事之间、遗址之间结构性逻辑关系。根据新的诠释,重新整理红色烈士纪念园、苏维埃纪念馆等景点、旧址的旅游宣传资料,突显宁夏中部干旱地带红色文化的关联性和集群优势。第二,突出重点,带动发展。对影响力较大的红色革命旧址,发展基础好、资源相对集中景区,要重点发展,形成以核心带动周边的整体发展模式。根据特色旅游现实发展需要,围绕影响力较大的革命遗址,突出旅游重点,以点带面,处理好不同红色文化网络、遗址网络之间的关系,带动红色旅游的集聚发展。

(三) 开发水利景区策略:因势利导

尽管宁夏中部干旱地带水利景点不多,但是,一旦拥有便独具特色。根据水利风景资源特点,遵循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地进行特色水利景区建设。如坐落在盐池县中北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哈巴湖水利景区,它由哈巴湖主景区和花马湖、骆驼井两个辅景区组成,总占地面积750万亩。第一,哈巴湖主景区占地800hm2,面积巨大。由于哈巴湖主景区地处活动沙丘带边缘,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因此,主景区应以科学考察、沙漠生态观光体验等为主。在哈巴湖管理站所在地,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可以开展会议(考察、休闲) 旅游活动。第二,花马湖景区在三个景区中,离县城最近,地表景观最为复杂,资源类型最为丰富,适于开展多样性旅游活动。鉴于此,根据国际上对国家公园功能分区的行政划分,进一步将花马湖景区划分为宗教文化区、生态保育区、特殊景观区、游憩区(含露营区)、果园观光采摘区和游客中心区六类功能区,让游客产生“同在水边戏、心欢各不同”的旅游体验。第三,骆驼井景区地处宁夏、陕西、内蒙古交界地,景区沙丘连连、大漠连天,生态环境系统相当脆弱,同时骆驼井还是盐池县的水源地,但其基础设施条件差。综合以上因素,骆驼井景区不适合开展大型的娱乐活动,只能在限制游客人数的基础上,发展科学考察、纯生态旅游、沙漠探险、野生动物观赏等旅游项目。

(四) 突出小镇主流特色:红色文化

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发挥中部干旱带红色资源较多的特点,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小镇。第一,科学规划小镇布局。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结合乡镇特点及未来演变趋势,统筹规划小镇生活区、商业区、休闲区、参观区,使城镇布局能够承载农村现代文明发展需要,又能体现农村建筑风格特色。第二,挖掘小镇红色文化。随着时光流逝,一些革命亲历者已经逝去,一些历史故事开始鲜为人知。通过整理历史文献,走访革命亲身经历者,记录下一个个生动的革命故事,并把这些故事编写成剧本、小说加以流传,提高景区在群众中的知晓度。第三,打造系列的红色文艺综合体。比如,建设具有红色文化特点的电影院、舞台、礼堂、体验大观园和休闲长廊,穿插性播放经典红色电影,表演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表演特色样板戏等;第四,增加红色小镇体验项目。比如,可在入口处兑换仿制的苏区专用钱币及粮票,用以购买特色小吃以及旅游纪念品,真实地将苏区革命历史生活景象还原出来,让游客在历史场景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第五,组织红色文化活动。如,在八一建军、国庆节、三八妇女节等假期旅游旺季,定期组织举办篝火晚会,举办红歌、红色诗歌朗诵、书法创作比赛等,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将红色特色小镇文化进行现代性的阐释与弘扬。

(五) 支持贫困户参与实践:特色产业

宁夏中部干旱地带特色旅游资源集聚地与贫困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交叉融合、互通互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给予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思想发展特色产业,形成配套产业链。通过给予贫困户优惠政策,提高当地贫困户从事特色产业积极性,使他们成为‘独特文化’代表者、传播者和经营者。第一,在贫困乡村发展具有红色气息的民宿业,安排游客有序入住。从家具到装潢,既能够还原革命家庭生活场景,又配以现代化的设施;既解决了游客在景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要求,又能使特色旅游业与贫困群众在民宿业发展中互利互惠。第二,发展乡村特色饮食文化产业。如,盐池县作为“滩羊之乡”,具有滩羊民族风味浓郁的滩羊美食和饮食文化。可结合哈巴湖自然保护区文化特色,打造以市场主导、贫困户参与的滩羊美食文化产业链。又如,同心县葡萄产业链正在形成。鼓励各相关企业与当地村民进行有效联合,积极参与,形成独特的葡萄文化和知名品牌。让游客在“大漠孤烟直”月色下享受美食、美酒,陶醉在丰富的饮食文化中,并用微信把“无声的广告”传向四方。第三,发展红色文化教育产业。红军长征胜利会师8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将台堡提出了“旅游+教育”的新模式,即通过发展红色旅游稳定地实现当地村民创收增收。干旱带要保持红色文化本色,通过发展红色教育产业,创建各种形式的教育基地,集聚人气,从而达到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和发展红色旅游业之综合目的。第四,以品牌辐射圈带动景区周边发展。例如,盐池县境内现存4道共259公里的隋、明长城,被称为“中国长城博物馆”。可以在保护区内的古长城遗址地段建设相应的旅游景点,把古长城观光带项目打造成精品旅游项目,并与其他景点相呼应,形成特色品牌辐射圈,增强宁夏中部干旱带特色旅游的经济辐射力。

(六)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品质升级

宁夏中部干旱带区域内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县市级精准扶贫重点区域,解除交通等基础设施短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成为发展民族经济的当务之急。结合乡村振兴和特色旅游发展对基础设施的双重需要,打造科学、便捷、集约的基础设施网。第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机场、高速公路、地铁、城际直达线、景区干线等交通设施,形成各县市景点之间的交通网络,打造行程为一二小时不等的各景点交通干道,减少各个景区之间的交通时间,提高旅游过程中的时间利用率,降低游客经济成本。第二,完善景区公共基础设施。加大对贫困地区景点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景区类加油站、休闲设施、卫生间、防护栏、园区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对设施硬件的安全感、便利感和品质感。第三,打造优质景区配套服务。按照功能区划,完善景区服务区建设,采用“公司+农户”等模式引进优质餐饮业,培训贫困户开办特色餐馆等形式,为游客提供优质特色餐饮服务,能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放下疲惫的身心,玩得开心、住得舒心。

五、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宁夏自治区经济转型发展的趋势,是带动宁夏中部干旱带乡村特色旅游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必然选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宁夏中部干旱带特色旅游发展带来了新资源、新内涵和新的发展机遇。乡村振兴与特色旅游业进行有机融合,实现政府、贫困户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必将开创以重点红色革命旅游区、内陆边塞水利风景区以及特色知名小镇为发展重点,与其他景区形成集聚发展的新局面。通过深度挖掘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红色旅游资源,不断延长特色旅游产业链,打造出宁夏中部干旱带特色旅游的新模式,从而不断提高宁夏中部干旱带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最终,依靠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形成宁夏中部贫困地区旅游经济的“造血功能”,助力民族乡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猜你喜欢
特色旅游宁夏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地域文化下的特色旅游商品设计研究
『摘牌』
创意农业和特色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以磐安县维新乡溪下路村为例
宁夏
“摘牌”
融合背景下的特色旅游助推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析
特色旅游产品培育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某景区留念
宁夏煤电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