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民族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研究(1950-1965年)
——以贵州省为例

2020-07-24 08:46李安峰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全省工作

李安峰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水土保持”一词始见于1934年,当时李仪祉、张含英主持黄河水利委员会,将针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定名为“水土保持”,并在国民政府文件与技术文献上采用[1](P369)。水土保持作为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丘陵山区自然面貌,并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它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也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环节。西南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尤以贵州省较为典型,1945 年1月,国民政府农林部在惠水县设立西江水土保持试验区,但同年11月迁往广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州水土保持工作才真正开展起来。目前,学界对这段时期有关水土流失治理的研究成果不多,相关论著侧重于某一方面,缺乏整体性,为此,本文以贵州省为个案,对1950—1965 年期间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由起步到曲折发展:水土流失初治理

(一) 水土流失分布情况

贵州是岩溶发育较为典型的高原山区,地形地貌复杂,由于山高坡陡,暴雨较多,土层浅薄,径流大、流水急等自然因素,加上顺坡种植,耕作粗放,乱伐林木,乱垦陡坡,乱割草皮放火烧山等人为因素,以致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例如,黔南自治州罗甸县罗沙乡巴沙片,该地水土流失严重,庄稼收成很低,每亩平均收45斤左右,群众经常唱出这首山歌:“山上坡大陡坡穷,土层薄来地又瘦,种上庄稼骨头现,放去肥料没报酬,洪水一来连根拔,庄稼倒冲成满坝,重新下种来扶起,作物长像烟杆大,人在中间齐半腰,收割拱腰来拾包,每亩产量45,明年生活怎么办。”[2]而“平坝区平洛乡新竹、顶新等四个社,原来陡坡面积668亩,占全部坡地的50%,由于大量开荒,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因之水旱灾害年年发生,使农业生产损失很大,坡地的包谷产量平均每亩只有90斤,低的只有33斤,最高的也只有120 斤,而且面积很小,1953年和1954年,坡下良田被洪水冲毁或被淹过的有280亩,共计损失粮食6 万多斤”[3]。根据当时思南水文站观测,“每年一个平方公里流失肥土330吨,其中含有氮、鳞、钾的无机肥料有六七吨,以此推算,全省每年要流失肥土5700万吨,其中肥料就有131吨,有机肥料尚更多,因此坡土产量很低,严重地威胁着全省农业增产和山区生产的提高”[4]。可见,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也是该地贫穷落后不易开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贵州水土流失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约17000 平方公里,其中主要是耕作坡土,流失类型是片蚀为主,沟蚀次之。“毕节专区9个县多系高寒山区,田少土多,陡坡开垦严重,土层瘠薄,地广人稀,仍有广种薄收的现象,加以森林被覆少,含沙黄壤分布较广,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约5850 平方公里,占全省流失面积34.5%。铜仁专区9个县水土流失约1540平方公方,占全省9.1%,其严重程度为全省第二位。黔南自治州14个县水土流失约1720平方公里,占全省10.1%。遵义和安顺专区,多系丘陵区,由于垦殖陡坡,割草皮积肥,森林被砍伐,造成水土流失。遵义专区13 个县、市水土流失约3330平方公里,占全省19.5%。安顺专区19个县水土流失约3490平方公里,占全省20.5%,黔东南自治州16个县是我省森林产区,地表被覆虽一般较好,但不少地区仍有陡坡开垦,砍伐森林,山沟冲刷较严重,水土流失约1000平方公里,占全省5.9%。贵阳市水土流失约70平方公里占全省0.4%”[4]。从上面所述看出,全省水土流失分布范围较广,破坏程度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性,而陡坡开垦和砍伐森林是造成各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毕节水土流失最为严重,贵阳相对来说最轻。这与农业人口分布、森林植被、土壤好坏、气候以及人为因素等有很大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州省第一个水土保持站就建立在毕节的金沙县木厂乡,直到今天为止,毕节仍然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二) 组建领导机构

机构是政府行使职能的载体,是某一地方进行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者和筹划者,也是当地水土流失治理方针与措施的制定者。1952年政务院发出了《关于发动群众继续开展防旱抗旱运动并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推进。1954年9月,贵州省农林厅水利局设立防洪水土保持科,并在金沙县木厂乡建立了全省第一个水土保持工作站。1956年贵州成立了省水土保持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有干部8 人。1957年5月,国务院决定设立全国水土保持委员会,并在24日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 (简称纲要),其中指出:“有水土保持任务的省,都应该在省人民委员会领导下成立水土保持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任务繁重的省还可以成立水土保持工作局,水土流失严重的专区、县也应该成立水土保持委员会和专管机构或设专职干部。一般地区的专区、县仍由原农林水利科(局) 或建设科负责。专区、县以下的农业技术推广站、造林站、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都应该积极帮助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水土保持工作。”[5]贵州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决定在省水利局成立水土保持处,配备干部15人,并把全省水土保持专业干部200人分配到每县约2-3人,其余不足人员从水利干部内抽调补足,并要求各专州县要从水利干部中抽调2-3人专搞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县还应设立水土保持工作站,进行综合治理,办好示范工程。

根据中央和省里的指示精神,各地尤其有水土保持任务的专(州)、市、县也基本都成立了水土保持机构来领导工作。如黔东南州在1957年11月7 日成立土地规划水土保持水利委员会,并于11月10 日起正式开始办公。遵义地委提出了:“‘书记动手,县长出马’的指示,专、县成立了土地规划水土保持办公室,有的区乡成立了‘三化指挥部’,层层指定专人负责,领导运动前进。”[6]水土保持和其他工作一样,当时非常重视党委的领导,一般都有一个书记专门负责,从省到县、到乡都是如此,除书记负责外,还有专门机构起到参谋的作用。这时期由于受到“大跃进”的影响,水土保持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但在“以钢为纲”的背景下,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乱砍滥伐现象。1960年,省水土保持委员会被撤销,业务由省水电厅农水局灌溉科负责,1962年又重新恢复了贵州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省水电厅负责,没有另外设立办事机构。

(三) 制定治理计划

资料来源:《省1958年度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1957年10月26日,遵义市档案馆,1958年度,第21卷,全宗号53。

在贯彻执行全国水土保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沟坡兼治,集中治理”的方针基础上,全省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计划完成水土保持任务17000平方公里,其中改梯田、梯土500万亩,造水源林及水土保持林242万亩,谷坊30000 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5万亩;1958年完成3500 平方公里;1959年完成3500平方公里;1960 年完成4000平方公里;1961年完成4000平方公里;1962年完成2000平方公里”[7]。统计数据显示,省水土流失面积大约17000平方公里,而这个治理计划要用短短的5年时间完成,明显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带有着浓厚的“跃进”色彩,这与国内大环境有关。为落实“二五”计划制定的水土保持任务,全省要求1958年度需要完成水土保持初步控制面积3500平方公里,各专、州、市任务分配如下表:

从此表中可以看出,梯田梯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而各专区、州(市) 的计划任务是根据当地水土流失的程度进行分配的,其中毕节专区最多,贵阳市最少。1958年初,随着“大跃进”高潮来临,根据全省计划、体制、山区生产会议的讨论确定,“1958年水土保持任务原计划3500 平方公里,决定增加为5000平方公里”[8]。仅仅过去几个月,在1958年全省水利会议上又认为随着水利运动高潮掀起,水土保持进展速度很快,有可能在2年内实现全省水土保持化,因此,会议提出:“1958年初步控制面积11000平方公里,合1650万亩,其中变梯田、梯土共500万亩。1959 年初步控制面积6000平方公里,合900万亩,其中变梯田350万亩,变梯土350万亩”[9]。这个重新修改的计划将原来已属“跃进”的五年计划又大大缩短,很显然,无论从贵州的技术条件还是财政物资等方面来看是不可能实现如此过高的任务指标,无疑违背客观规律,这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形势影响的结果。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视出,这种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确实能够保证政府所制定的政策贯彻执行;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在领导经济建设中出现失误,也将会对相关领域的工作起到消极影响。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贵州水土保持工作开始恢复和发展。1962年10月,省水电厅制定了《关于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禁止陡坡和毁林开荒及一切妨碍水土保持行为的报告》,要求各地对开荒、丢荒情况,特别是陡坡开荒及水土流失情况,认真进行一次检查,严格遵守国务院的规定。同年11月,水电厅农水局发布了《关于开展水利工程上游及灌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提出对省和专(州) 管理的灌溉工程开展水土保持工作。1963年,省水利电力厅、农业厅和林业厅提出了《关于开荒破坏水土保持的情况和改进意见》,提出各专(州、市) 及水土流失较重的县都应恢复水土保持委员会,并要求各地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各县主管水土保持农田水利部门都应有专人负责,坚决贯彻执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有关水土保持的规定,凡社会、生产队、机关、企业、学校、团体,农牧草开荒都必须经过审查批准手续。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初步纠正了“左”的思想干扰,在总体规划、计划任务、机构设置、劳动力投入等方面都比较切合实际。

(四) 落实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计划制定出来之后,就要由各地去贯彻实施,但采取什么措施,实行什么方法才能够控制水土流失以完成水土保持任务,这是各级政府需要具体考虑的重要工作。作为欠发达地区,山区群众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限,1954年11月省农林厅水利局发出了《贵州省陡坡停垦造林试行办法(草案)》,提出停垦还林的建议,并在12 月编印水土保持工作大字报,到各基层进行宣传介绍。在随后的工作中,全省制定了比较明晰的水土保持措施,让没有经验的干部群众有一定参考标准。1957年10月,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山区生产规划水土保持工作方案(草稿)》中提出了在坡地修梯田、梯土、筑地埂、开横沟,采取横坡耕作和等高带状间作,有水源的地区,还应改梯土为梯田,改旱地为水田,修截水沟、谷坊、沉沙函、种草、植树造林等措施。1958年3月,省委农村工作部根据水利运动发展的形势,制定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水利开发和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办法(草案)》,对水土保持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如水利措施,除大量兴修水利的结果,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外,还必须修建谷坊、开挖拦山沟、修筑沉沙函;林业措施,首先要在水土流失的地方和一切水利工程的周围,大力营造水源林和农田的防护林,并应结合作好种植和保护牧草的工作;农业措施,修梯田,筑梯土,并应严禁陡坡开荒和毁林开荒,还要改进耕作技术,实行横坡耕种,等高带耕作,套作间作,深耕密植,中耕培土,增施肥料,提高土壤蓄水保水抗冲的能力等[10]。这些详细的治理措施不失为经验缺乏的山区提供了可靠的指导。

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刚起步不久,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都是在不断摸索中推进,加上当地的地质地貌条件复杂,很多老百姓对这一工作又不太了解,目标虽高,但任务繁重。省农村工作部从水利、林业和农业三大块入手制定了如何开展水土保持的办法,并为之进行了具体的细化说明,之后,针对各地水土保持开展的不平衡,省水利局水土保持处又制定了一个《县、乡(社)如何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说明,对一个县和乡(社) 如何完成所分配的水土保持任务,如何顺利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如何进行规划和发动群众,如何培养技术骨干等进行了明确。但这些很好的措施能否适应和发动群众去执行,是否有条件去具体落实,这都需要时间的验证和实践的检验,尤其“大跃进”时期在“左”的思想干扰之下,干部群众的激情虽然不断膨胀,但计划措施因种种原因在具体的落实中往往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会有差距。

二、依靠力量:民众踊跃参与

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推进,广大民众是依靠的主体,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水土保持的各项政策和计划就不可能得到贯彻落实。贵州大部分山区的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尤其当时的少数民族很多是文盲,水土保持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新名词,不可能很快理解其含义,也不懂如何具体地操作,这也就很难调动起他们的参与性。为快速有效地完成水土保持高指标任务,各级政府根据水土保持政策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在农民中间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目的是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激发他们的热情,更好地让他们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中来。1957年11月,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布告500份,“即时分送各乡、社妥善张贴,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多贴,水土流失较轻地区可以少贴,每社至少应贴一张,并请结合进行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工作”[11]。这种宣传对提高民众的水土保持认识水平是有帮助的。针对如何发动群众,相关文件也作了具体的指导,即“召开水土流失诉苦会,水土保持辩论会,或结合乡社各种会议广泛地深入地细致地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通过水土流失诉苦会,可以树立群众向自然灾害和水土流失做斗争的信心与决心。通过辩论会,明确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利用乡社召开的各种会议向群众进行算账教育。主要算两笔账,1. 算水土流失的损失账;2. 算水土保持后的增产账”[12]。

各地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也采取多种方式对群众进行说教启发动员工作。如罗甸县罗沙乡以乡支部为核心配合各有关部门,“结合乡内中心工作开展宣传,利用各种会前会后和会议中进行水土保持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以各农业社实际例子进行算细账和对比,宣传农业发展纲要40条和农业生产大跃进,鼓舞了群众的信心和决心,群众深深体会到不搞好水土保持影响农业增产,同时在会议中交流了搞水土保持工作经验”[13]。采取回忆对比的方式,如水城县纳福乡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时,刚开始遇到很多思想问题和困难,“有的人说:农民要发狠,老天又不肯,还是听天由命也;有的又说:我们这个地方凶山恶水,雨水又大,修沟也起不到啥作用;有的则担心坡地多,停耕还林后怕粮食收入减少。支部根据各类型的思想问题,采取了先党内后党外,由干部到群众的逐层发动,通过回忆对比,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方向,鼓舞了情绪。群众中有的人说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会领导我们水土保持,这一工作确实是最好生产的好办法。又说过去土地改革是人翻身,现在搞水土保持是土翻身”[14]。织金县则主要通过召开各种座谈会的方式,充分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方法进行启发教育,围绕“是否需要搞水土保持,水土流失能否控制,粮食增产是否与保水保肥保土有关系等问题,发动流失严重地区的农民诉水土流失造成水旱灾害减产的苦,大反阻碍水土保持开展的各种右倾保守思想”[15]。以此激发群众对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各地大都采取了召开会议、回忆对比、进行辩论和算细账方式动员农民,并通过黑板报、大字报、广播筒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宣传活动,主要内容就是宣传水土保持的重大意义及开展工作以来给大家带来的好处,以此明确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农业增产的根本措施,通过宣传鼓动,参与水土保持的劳动力逐渐增加。习水县太平乡,“乡党支部首先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并确定建立乡水土保持委员会,进行了规划工作,同时以党团员为核心,组织宣传小组,到各社进行解说,以回忆对比的方式,结合生产会议和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教育,启发了群众信心,对开展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该乡开办了共21人的技术员训练班,介绍学习有关外地经验和水土保持技术措施,培养了基层力量,并以他们为核心,组织5个青年突击队投入这一工作”[16]。清镇县辛店区为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在群众中间通过回忆对比和大辩论,“运用两种典型对比的方法,把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好处与不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坏处的两种生动事实,让群众看得明明白白,从而打消了各种顾虑,全区11个乡的47个农业社,平均每天共出动了五千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40%)”[17]。遵义专区在水土保持工作刚开始推进时,“在社干、社员群众中,普遍存在着‘远水不解近渴’,怕费工多、收益慢,怕活路多劳力紧,怕退耕还林减少耕地”的思想。针对这些思想,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群众,采取边宣传、边总结、边研究、边组织群众回忆对比的办法,展开大争大辩。经过学习辩论,提高了干群的觉悟,劲头起来了,他们提出:“保水保土如保命,治坡治沟如治家,要将害水变利水,要将沙湾变良田,要叫河水把路让,要叫高山把头低”的行动口号,因而水土保持工作,也就迅速的开展起来。“全区二月初不完全统计共完成拦山沟2137条,培土埂4016根,修谷坊471处,沉沙函836个,造水土保持1600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3326亩”[18]。因此,经过充分的动员群众,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使其积极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中来,进行整修梯田、植树造林、治山治水,一定程度上修复了生态环境。

三、治理成效:在曲折发展中有所收获

1950-1965 年间,全省在经济、技术、资金以及人员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在依靠动员群众和不断奋进的基础上,很多地方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绩。据各专区(州)、市和县份的统计资料显示,如金沙县,“已完工拦山沟、沉沙函、谷坊等水土保持工程4098处,其中包括梯田梯土,农林混作乙级水土保持防护林,计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9万亩,占计划的60%,相当于解放以来完成水土保持控制面积7万亩的128.6%”[3]。织金县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到1959年6月底,“全县完成梯田38700亩,梯土71600亩,农林混作43000亩,水土保持138000亩,封山育林、植林补密211700亩,其中护草50000亩,谷坊、蓄水拦沙池函等2640 处,控制性堰坝81处,控制31000亩等。这样一来初步控制了356平方公里,占需要治理面积的26.5%,占严重流失面积55.7%,其中高标准控制150 平方公里,占已控制面积的42.2%”[15]。又如遵义专区,“1958年来在治山治水运动中获得了显著成绩,完成水土保持初步控制面积1872.77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2485平方公里,植树造林1151.8平方公里”[19]。安顺专区1960年就完成“水土保持初步控制面积760平方公里,加工提高面积317 平方公里,效益显著面积286平方公里,共计1363 平方公里,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年,相当于1959 年的3.625倍”[20]。

具体到基层,桐梓县松坎区的苏坝社,刚开始社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的意义,但经过学习辩论,提出了“保水保土如保命,治坡治沟如治家,要将害水变利水,要将沙湾变良田,要叫河水把路让,要叫高山把头低”的行动口号,因而水土保持工作,也就迅速地开展起来[18]。凤冈县农民龙显云,“解放前租种地主罗浩然的土地,由于冲刷严重,质量很低,12亩地只收苞谷1560 斤,加之地主的重租,无力治理,每逢暴雨,泥沙齐下,冲压良田,致使山下部分梯田不能耕作,不仅水灾如此,由于水土流失,山上土层薄,含水能力差,稍晴几天,旱灾也就非常严重,因而龙显云心痛地说‘山区灾难三不收,怕风怕旱怕洪流’。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龙显云于1952年就开始治理坡土梯化,控制水土流失的工作,经过5年的努力,改变了坡上冲光,坡脚遭殃的山区面貌,彻底消灭了水旱灾害,农作物产量年年增加,1957年收粮食3200斤,比治理前的1560斤多收1640斤,增产105.01%”[21]。从中我们能看出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各地在封山育林、坡改梯、粮食增产稳产等方面还是取得了诸多成绩,在不断摸索中也积累了经验。

随着“大跃进”高潮的谢幕,全省水土保持工作也开始逐渐缩短战线,但省里鉴于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仍然紧抓不放,指出:“水土保持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各个时期,都应当密切结合生产进行,在不同的生产季节,采取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建立常修专业队,巩固好专业队伍。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研究总结推广多快好省的水土保持措施和高工效工具改革,作好物资准备搞好示范区,是专业队经常性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加速我省高标准水土保持建设事业的首要前提”[22]。但毕竟“大跃进”已渐进尾声,“左”的思想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干扰力度也呈弱势。1960 年,省水土保持委员会被撤销,其业务由省水电厅农水局灌溉科办理,干部减为2人。在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时期,贵州的水土保持工作也随之重新步入正轨,1962年7月,恢复了省水土保持委员会,日常工作由省水电厅负责,不另设办事机构。同年11月,水电厅农水局提出了对省、专(州) 管理的灌溉工程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县(市) 管理工程也应重点进行,并建议水利工程上游以封山育林、抚育用材林及次生林为主,使发挥涵蓄水源,拦截径流的最大功能。1963年,省里制定的水土保持工作的方针是:巩固提高原有治理区为主,适当扩大新治理区;健全组织机构,充实基层力量;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制止人为破坏水土保持活动;加强实验研究,摸清水土流失规律,为治山治水找出方向。同年9月,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发出了《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站、实验站工作要点》,对水土保持工作站和实验站的设置及任务明确了要求。1965 年,贵州省水利电力厅农田水利局水土保持科改为贵州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统一领导全省水土保持工作。

四、历史反思:经验与教训总结

(一) 铸就宝贵经验

1. 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水土保持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只要党委重视就一定能搞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要有一个书记负责,水土流失不严重的也要有一个书记负责,从省到县、到乡,都是如此。”[23]贵州水土保持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从省到专区再到基层公社,层层都成立了组织机构,并有专门的书记分工负责,同时,各级党委也都制定了本地开展水土保持的规划,大批党员和共青团员坚持在工作的第一线,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真正做到了“书记动手,全党动员”,这一方面能保证水土保持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另一方面,也能确保从上到下政令的畅通,使我们党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所以,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

2. 坚持政府主导。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不断介入到乡村治理中,并主导着基层经济建设的方向。水土保持工作带有服务性、大众性、公用性、非竞争性等特征,需要组织动员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来完成,这就需要政府的主导以便进行统筹协调。贵州水土保持工作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政府主导,这样在方针政策制定上,既能很好地贯彻党的政令指示又能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规划指标;在物资经费上,一方面既能统筹整合各区域及部门之间的有效资源;另一方面,又能发动群众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采取自筹的办法妥善解决;而在劳动力投入方面,通过有效的政治动员,既能集中农村的劳力踊跃参与到水土流失治理中,也能更好地协调群众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说,政府主导确保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推进。

3. 依靠人民群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在巩固政权、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水土保持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贵州少数民族较多,很多群众不认识字,但经过宣传教育和辩论对比,他们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由被动参与逐渐转变为主动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群众接受了教育,并认识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自觉团结起来进行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兴修水利,这对他们废除毁林开荒的不正确的农业生产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人民群众是水土流失治理的依靠力量。

4. 培养技术人员。水土保持工作技术性较高,贵州在这方面较为缺乏人才,因此对技术人员的培训非常重视,采取的方法也行得通。“依靠搞得好的重点由县组织乡(社) 干部、老农、积极分子等实地参观,进行训练。训练内容除讲解技术,总结、交流各地的先进经验外,还组织大家进行水土保持各项措施的实地实习,通过参观实习,训练了干部,加强了技术指导力量”[12]。经过这种传帮带和较短时间的培训,虽然不能全面深入掌握科学的水土流失治理知识,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技术人员匮乏的局面,对刚起步的水土保持工作有积极意义。

(二) 反思深刻教训

1. 群众运动受到了“左”的思想干扰。群众运动是中共在革命斗争年代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动员和参与手段,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仍然被看作社会治理的便捷方式被广泛运用。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水土保持刚起步,各项工作基本稳步推动,但1957-1960年间,在全国“大跃进”形势的带动下,全省为完成超越实际的水土保持工作任务,采取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方式。一方面进行广泛宣传,加强教育,采取会议、回忆对比、诉苦会等方式启发动员群众;另一方面,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方法狠批“右倾”保守思想,虽然发动了群众,但由于操之过急,忽视水土保持工作的客观规律,治理成效并未达到期望值,反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 防止水土流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人为因素,如放火烧山,铲草皮积肥,滥挖药材,滥烧木炭等,致使这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导致肥料、燃料、饲料三料缺乏,水旱灾害频繁,粮食产量减低,影响着山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1950-1965 年期间,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由于政府的宣传和群众的参与,很多人已经认识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水土保持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大跃进”三年,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工作的重心是“以钢为纲”“以粮为纲”,很多地方为大炼钢铁和增产粮食,仍存在乱砍滥伐树木和陡坡开荒的现象,影响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也继续破坏着这里的生态环境。

3. 规划指标应切合实际。全省第一次大规模的水土保持运动是在“大跃进”时期,但由于存在着“左”的思想干扰,甚至提出“有可能在二年内(1958至1959年) 实现全省水土保持化”[9]的设想,并“要求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全部达到初步控制水土流失,第三个五年计划期内,全省达到基本控制水土流失,消灭坡土,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的损害,显著地收到水土保持的功效”[24]。这种超越客观实际和违背治理规律的规划显然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进入1960年,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在精简机构的过程中,省水土保持委员会被撤销,过“热”的水土保持工作也暂告一段落。

五、结语

水土保持是发展高原山区生产的生命线,是改变喀斯特面貌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也是农田水利建设的治本工作。1950-1965年是贵州水土保持工作的起步和曲折发展阶段,全省以中央提出的“预防与治理兼顾,治理与养护并重”及“在依靠群众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实行全面规划,因地制宜,集中治理,综合治理,沟坡兼治,治坡为主”的方针为指引,在经验不足、技术资金和物资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地方以社为单位,在缺乏技术人员和没有充足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曲折推进,在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下,广大民众经过不断摸索还是积累了水土治理的诸多方法,也取得了一定治理成效,获得了些许教训,这些经验方法和深刻教训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对以后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的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历史是一面镜子,水土保持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关系到百姓的根本利益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我们绝不能走先破坏环境再修复生态的老路,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25](P233)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全省工作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上半年全省工业实现“双过半”目标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不工作,爽飞了?
水土保持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