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知青故事作为教学案例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

2020-07-23 19:07薛迎春杨芳梁晓婷
人文天下 2020年12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梁家知青

薛迎春 杨芳 梁晓婷

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探索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故事作为经典教学案例融入讲稿、进入课堂,对提升课程育人质量,推动思政课堂向课堂思政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背景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他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坚持遵循规律,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强调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地开展工作,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教育部党组制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提升课程育人质量,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育人的重要使命。需要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不断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功能。

习近平七年知青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是刻苦读书学习的故事,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是“要为人民做实事”这样一个理想信念生根发芽的故事。总书记实际上对我们青年学生来讲是可触摸、可学习、近在咫尺的楷模和榜样。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故事作为经典教学案例融入讲稿、进入课堂,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生动的教材,对于同处这一年龄时期的青年有着极大的启迪、教育作用。青年学生从故事中看到了一位深深扎根于农村、扎根于农民的质朴青年,看到了一位胸怀理想、执着追求的壮志青年,看到了一位忧民之苦、感时之艰的大爱青年,学生们自然会产生对于这样一位国家领袖的强烈兴趣和崇高敬意,青年学生从青年习近平身上学习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也自然会引发对这样一位经过艰苦历练的人民领袖领导下的中国未来的思考和憧憬。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加强,教学形式灵活

课内可以采取专题讲座、专家报告、影视教育、网络学习等形式;课外可以采取社会实践、专题考察等形式。课程评价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课堂问答、卷面考试、论文撰写、实践总结等多种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考核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性强,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形势与政策的发展动态,及时掌握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焦点问题的变化趋势。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想动态,教师需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政治思维的敏感力和洞察力,疏导和化解可能出现的思想疙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不好的思想侵蚀,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对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不感兴趣

一是学生自身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认为教师所讲授内容皆可通过手机、电视、广播等渠道获取,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少数学生重实操轻理论,认为学好技能课是增加“显性”本领,而理论学习枯燥乏味且作用功能不能及时显现,不仅对形势与政策课不感兴趣,对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漠不关心,大都以应付考试、修满学分为最终学习目的,对国家大事和国际形势不甚热情。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学习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能引导学生深入、全面的分析和看待问题,而学生自己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碎片化知识,往往只分析了表面现象,忽视深层规律,有的甚至哗众取宠,博眼球抢关注,所以学生自己获得形势政策信息代替不了课程学习。

三、将习近平知青故事作为教学案例的几点建议

(一)注重描述故事细节,以真情感人

生动感人的故事具有独特的魅力。事实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人。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胜过一打枯燥刻板的说教。人民领袖不会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课程中引入的案例故事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多的是历史细节,真实地还原了一位最初迷茫彷徨的城市知青嬗变为坚定自信的“黄土地的儿子”,一位懵懂少年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历程。

例如知青熬过“跳蚤关”“抖跳蚤”“圪蹴在凳子上聊天”的滑稽情景,引得学生哄笑。因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知青们喉咙“燥得冒烟”,邻居送来的腌酸白菜,生嚼着吃,学生听着都酸的打颤。长期缺油水,过年的猪肉仿照嫩牛肉,生切薄片也能风卷残云般吃光。例如习近平将绣着“娘的心”的母亲送给他的针线包送给了梁家河的村民,看见老乡吃的是难以下咽的“糠窝窝”,就把自己带的玉米团子换给了她们。他听说一位当过红军的老人在讨饭,就跑去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和粮票都掏给了这位素昧平生的老人,最后连身上的外套也脱下来给了老人。习近平离开梁家河那天的情景,更是听得同学们红了眼睛,“村里男女老少,提着家中仅有的小米、红枣、鸡蛋,婆姨们带上自家纳的布底鞋,从七沟八梁的家中齐齐拥过去送他。头一夜,因为交代村子里的事,习近平睡得很晚,此时他还没醒。乡亲们不忍心打搅他,就静静地站在院子里等。当习近平推开窑门,看到眼前的一切,他再也忍不住奔涌的热泪,这是他第一次当众落泪”。 “他也哭,庄子里的人也哭,那个场面实在叫人难受, 那天,乡亲们排着长长的队,把习近平一直送到村外。十几个年轻人放不下他,又送他到了40多里外的延川县城,晚上还挤在一间宿舍聊了一个通宵。第二天,他们凑了5元5角,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故事因为细节丰富所以真实,因为内容真实所以感人。过“五关”的故事,“苦读经典书籍”的故事,“解衣推食”的故事,与乡亲打成一片的故事,做群众工作的故事等等,点点滴滴,令学生动容、令学生莞尔。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画面感强、感染力强,让学生身临其境,印象深刻。没有纯理论的堆砌,没有空洞的口号,展现给学生了一种真实、踏实,这样的真实、动人的伟人故事,怎能不打动人心,怎能不令学生思考。

通过这些细节描述,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习近平从青年时代起,就体察到人民群众最深重的疾苦,滋养出他对人民群众最深厚的感情,孕育了他作为大国领袖亲民爱民为民的信念与担当!很多学生课后表示,想不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领袖有着这样让人震撼的成长经历,深受感动。不少学生感叹,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正是这些苦难的经历,才铸就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不拔、卓尔不群的领袖魅力。

(二)找寻青年习近平与青年学生共同点,引发共鸣

习近平1969年1月来到陕西延川,1975年10月离开陕西,那一年他还不满16岁,7年经历,7年锻炼,习近平从少年成长为青年。“这一段时间就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有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时候有关联。”“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我们今天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在18—22岁之间,总书记实际上对我们青年学生来讲是可触摸、可学习、近在咫尺的楷模和榜样,对于同处这一年龄时期的青年有着极大的启迪、教育作用。

青年大学生都处在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人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讲,现在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未来是用来回忆的,如果没有奋斗的青春,未来拿什么做回忆呢?习近平由最初迷茫彷徨的城市知青嬗变为坚定自信的“黄土地的儿子”,由懵懂少年成長为意气风发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青年大学生也要在这个阶段奋斗历练,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足印,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故事,润物无声、富有滋养,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可信可学,让青年学生不知不觉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召唤,伟大的精神给广大青年以面对艰险的信心、勇气和力量,给学生以永恒的启发和滋养,让学生从故事中获得情感共鸣。在回望历史中,学生深切感受到了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了。在对接现实中,在理解教学内容时,学生清楚找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部署一下子变得更为清晰明朗了。在历史与现实的隔空对话中,领袖和大学生拉近了心灵的距离。

(三)深入挖掘故事内涵,以精神品质指引人

案例故事讲述不简单停留在故事本身,一定深入挖掘故事主人公精神品质,用以感召、指引青年学生,帮助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使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故事真正成为学生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

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深入理解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

带领学生学习十九大报告回顾过去五年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时,在讲到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时,向学生讲述了贫困人口如何脱贫始终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深入基层,先后到河北阜平、湖南湘西、山东临沂、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等贫困地区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尝试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畅谈感受时,有学生讲到,年轻的习近平,在梁家河这个完全陌生而艰苦的环境中,开始接受严酷的生存挑战。更重要的是,他从这里开始,真正接触和了解到中国社会最基层农村和农民的真实状况,了解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最看重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最盼望的是什么。梁家河的落后让人震惊,梁家河的贫穷令人痛心。贫困深深刺痛着习近平那颗年轻的心。梁家河的现状,让习近平清醒地认识到了农村的实际;梁家河群众的艰难困苦,触发了他对乡亲们深切的同情。 他对乡亲们的苦楚感同身受,他对乡亲们的热望铭刻在心”。就像他重回梁家河时对乡亲们说的那样:“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2014年3月7日,还是全国两会,习近平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我这个人呢,是有农村情结的。1969年1月份插队,老百姓帮助我,他们有什么吃的都给我送一点,谁送我一碗酸菜,我说我今天生活又改善了。现在我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啊,我确实是发自内心同情他们。我们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

他酷爱读书,嗜书如命。“到县城办事来背一包子书,回家劳动的时候中午休息了,别人男的砍柴去了、闹(打)猪草去了,女的纳鞋底,近平坐在旁边看书。派他去放羊,他把羊打(赶)在草坡里,他拿一本书去看。每天晚上都要读书到深夜,点的煤油灯,没电灯,每天早上起来两个鼻子筒儿(窟窿)都是黑的,都是煤油熏的。近平读书面儿很广,他读中国的、外国的、当代的、古代的。他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条件优渥,高校图书馆藏书浩如烟海,互联网让获取知识变得易如反掌,可是今天的学生更喜欢去掌握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浮躁的气氛让人很难静下来去“细磨”一本书。

“挽起裤管,光着脚,和乡亲们一起跳进刺骨的冰水中,不分日夜地苦干,硬是在人老几辈想都不敢想的出洪沟口打起了水坠坝,建成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最好的一片水浇田。”他外出学技术,自建烧灰场,带领乡亲们肩挑背扛十多里地运来沙子、水泥,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 他还决心为长年在渗水坑里挑水吃的乡亲们打一口井,像泥人一般劳作在井架下,忍受着冰冷的泥水。他搞“厕所革命”,办铁业社、缝纫社,他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改革创新。他带领乡亲们打坝淤地、植树造林、修路造桥、推广沼气,与恶劣的环境作抗争,以艰苦卓绝的实干精神,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梁家河的艰苦岁月,铸就他矢志创业的精神和面对困难不服输的性格。但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通过艰苦创业而成才的,现在的大学生最大的弱点就是怕吃苦,缺乏实干的奋斗精神。

在梁家河的七年青春岁月里,习近平坚强地历练自己,真诚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七年光阴,锤炼了习近平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他刚强坚毅、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铸就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在这七年里,研读马列经典,博览中外名著,勤学不辍,善于思考,从中汲取有益养分。在这七年里,他向群众学习,学习方言,学习劳动,学习吃苦,学习生存,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在长期实践中成长,在人民群众中成长。

生动鲜活的案例,展示了青年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充满着大智大情大理,给学生以深刻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对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感悟和体会,发自肺腑、情真意切,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经历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励志教材。在这样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提升是一般的书本、课堂所教不了的,所以学生的感受非常多,应该说学习之后对于他们的整个价值取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们把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故事作为思政课的教学案例,真正使思政课堂向课堂思政转变。领袖的成长经历深深镌刻着时代发展的历史烙印,领袖的品格风范鲜明展现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气质形象,领袖的智慧情怀极大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前景。青年学生需要一个楷模和榜样,学生们关注领袖,希望走近领袖、了解领袖、读懂领袖,实质上是在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这一鲜活素材与高校育人工作有机融合,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學生珍惜青春时光、凝聚青春力量。

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故事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融合,结合实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艰苦奋斗精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勇于进取的成长历程,将激励广大青年砥砺奋进,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进一步激发家国情怀和为党和人民事业艰苦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著.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2]陕西日报特别报道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探寻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青春足印[N].陕西日报。

(作者单位: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梁家知青
油品储运系统油气回收
梁家河,我心中的歌
听故事的人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把根留住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