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泉杰
“舞易华风”三部曲是以《周易》为创作文本,继而生发出的系列舞剧作品。该系列试图通过舞蹈艺术这一载体,探索阐发传统文化的新样式,从而解读《周易》所蕴含的哲学意义与普世价值。2019年创作的舞剧《易·行》,是以“阴阳生五行”为创作源起,在前作《易·文》的“立象”基础上,力求在本部达到“尽意”的创作意图,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对话中,探寻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守正创新,旨归本核。
一、内化于心、守正创新
凡舞作,必有伏藏,蕴含其旨,兼赋形构巧妙。舞剧《易·行》即是如此。由于每个个体的现实体验与人生感悟千差万别,如何在舞剧中获得观众的审美共同感,这就需要编导在《周易》这部庞大的哲学典籍中找寻到共同的文化支点。正如《系辞下》中记载的“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总结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人生经历、人性本能的经验,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条分缕析,凝结在这个“易”字:简易、变易、不易。诚然每个个体不径相同,但世间万物和人世变化的规律依旧存在,舞剧《易·行》就于此应运而生。编导将现代舞所具有的多元化创新意识,与《周易》所蕴涵的“易”的核心思想在舞剧中融合碰撞,探寻出传统与现代新的共存方式。
《易·行》区别于其他传统舞剧的表达方式,不着眼于外在叙事,而在于內观审美,创作意象受:“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进而生成万物”的观点沁润。以水、火、土、木、金为五种生命色彩,水之无垠,火之燃烧,土之勃发、木之曲直、金之灼灼,在一个庞大的、稳定的、有条理的系统里,世界万物保持无限长期的运动。舞者在吐纳呼吸中尝试五种色彩的不同质感,在“水”的缘起中探寻身体无限延展,如呼吸般自然绵长,将肢体的运动幅度加深、线条拉长,时而平静如湖,时而翻涌如浪。在“火”的燃烧中呈现肢体的对话,借助空间距离的远近、三度空间的高低起伏如同火苗的虚实幻影,彼此牵动。在“土”的凝聚中感受力量的碰撞,俯身大地在跌落复起中平衡肢体,在重心转换间产生动力。在“木”的生长中攀援向上的萌发,张开臂膀,用蜿蜒曲直的枝桠感受生命的脉搏,描绘肢体的曲线。在“金”的炼化中锻造自我,分解、发展、变化、重组,无限的想象创造无限的可能。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将“易”这样抽象、缥缈的意象在舞剧中渗透呈现,编导邱晓晨的巧思设计是突破也是创新。六名舞者通过丰富的肢体语汇、多变的舞美设计,承接着编导的意念繁衍,去触碰、去探索,乘物与游心与天地精神往来,感受美的无形与永恒,在当下的舞剧创作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与审美质感。
二、外易其行、旨归本核
意由形显,不断变化的肢体形态是意念的转化,变化的结果就是结构的发展。《周易》这部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典籍,在舞剧里内化成无形的力量。《周易》中的“道”统驭于一切有形物质,就像人的精神和思想统驭着肉体。在舞剧中,有形物质就如舞者的肢体,精神引导肢体发生运动变化,逐步呈现出一定的“旋律性”,这种“旋律性”节奏律动强烈,即使舞者脸覆面具,也掩盖不住内在积蓄的力量。某种情绪在观赏中推而广之,形成一定的情感共鸣与效应,这种效应触动着人们的感知,引发我们的思考。
编导以“兑”字抽象而来的雏鸟形象的内心活动为依据,进行舞段的编排创作,强调梦幻与现实间的情感变化,把本来看不见的东西舞为可见,以现代舞的编创思维与传统文化混杂糅合,尽可能地给舞者留下充分的表现空间。编导巧妙地弱化舞蹈外部形态的作用,着重提炼把握舞剧的精神内核,在不同空间、不同的维度与内心的想象相互关照。将《周易》中的“易”内化于舞剧的各个方面,通过非传统式结构创作方式,以及编导所带来的不同认知范畴:简易、变易、不易,在《易·行》中化为舞剧创作的规律,营造出独特的创作意蕴。
舞者在舞动中所流露出的真实舞态“有阴必有阳,有松必有紧”,将这般无法用言语道出的内核,用具象的肢体语言引申出来,运用现代舞的探索精神,实现以“小我”见“大我”的审美解读。当观众的视觉停留在由舞者所舞动出的肢体语言上,着眼于肢体营造在时间上的流畅性,审美的表层意义得以崭获。当关注点从肢体表象着眼于舞者营造的舞台空间,更多的是空间上的肢体性,从而因联想而产生的心理反应,里层的审美阶段得以实现。于此,编导的创作意图、舞剧《易·行》的现实价值就得以充分展现。
《周易》这部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滋养、熏陶着一代又一代,尽管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碰撞,总会增添新的时代色彩。正如舞剧《易·行》所带来的延续与创新,编导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舞剧中映射、传递,“目既往还,心亦吐纳”,趋向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给予人精神上的回归,内心上的充盈。易,周而复始;行,溯游从之。传统经典的意蕴在创新中得以绵延。
参考文献:
[1]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
[2]谷园.极简周易[M].天地出版社.2019(08).
[3]唐爽.传统舞蹈的审美与现代舞创新意识分析[J].泛音乐研究,231-232.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