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琦君
【摘 要】 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从“例”出发,搭建支架,用好现有例文,并在此基础上学习重组、创编例文,以点带面,优化整合,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关键词】 例文教学;习作能力;读写融合
作文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学习需要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不经过模仿积累、方法指导、迁移运用等阶段,何来个性化、创造性的表达呢?部编版小语教材为突破这一难点,设置“导学系统”以助教师教学,安排“习作例文”以供学习模仿。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从“例”出发,搭建学习支架,进一步学会剪裁、创编例文,优化整合,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由“例”循理,搭建支架,充分发挥习作单元的优势
1.目标准确,体现习作训练的有效性
部编版教材优化了习作编排,由习作例文、专题习作、小练笔、单项练习四部分组成,各有侧重,富有创意。它有别于将习作任务依附于阅读教学的做法,既提高了习作板块在教材中的地位,又促进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紧密融合,为培养习作能力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与有效的措施保障,降低了教与学的难度。
2.统筹编排,呈现单元内容的序列化
教材编写是否科学,主要看它在内容安排上是否科学准确、循序渐进。从部编版习作教学的核心能力安排上看,其连续性与科学性得到了充分体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到六年级习作核心能力具体如下:三年级上学期是留心观察,三年级下学期是大胆想象,四年级上学期是写清楚一件事,四年级下学期是按顺序写景物,五年级上学期是写好一种事物(说明文),五年级下学期是尝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六年级上学期是围绕中心意思写,六年级下学期是写出真情实感。
3.搭建支架,凸现习作指导的阶梯性
部编版习作单元的结构为: 单元导语(明确要求)→精读课文(学习表达)→交流平台(梳理方法)→初试身手(初步实践)→习作例文(借鉴模仿)→单元习作(具体要求与指导)。每个习作单元从明确任务到具体指导,从例文引路到迁移写法,从学习模仿到自主表达,各个板块的设置围绕习作要求循序渐进,体现了学法指导的思想。教师充分用好这些策略,善于搭建各种“支架”,就能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优化整合,合理开发,提升小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
(一)用好现有例文,明立意,知写法,学修改
1.由“例”明立意
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整体构想,“意”是文章的灵魂。与谋篇布局、组织语句相比,审题立意属于构思范畴,是习作前非常重要又富于挑战的思维过程。事实上,为了鼓励个性化表达,习作要求的表述往往比较宽泛模糊,给学生审题带来一定困扰。借助例文引路,就能清晰准确地帮助学生学会审题,品读例文时体会选材立意的角度与方法,激发表达欲望。六年级上学期写作单元“围绕中心意思写”,这个“中心”从哪里来,怎么写才算围绕中心?编者在这一单元先提供了两篇课文——写景文《夏天里的成长》着眼于“快”,叙事文《盼》重点在“急”,两篇例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围绕中心选择典型的材料来表达。在“交流平台”板块,教师应重点分析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让学生意识到例文围绕的“中心”就是文章要表达的某种情感,某个道理,某项品质。这些优秀例文就像一个个不说话的教师,那么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去发现、思考,用好例文为学生审题立意服务。
2.循“例”知写法
立意明确后,如何选材与表达是阻碍学生前进的又一道难关。教师可以充分关注这一习作单元各板块之间的逻辑关系,顺着板块内容,指导学生拾级而上、步步落实。我们已经明确本次习作要围绕中心,表达一种情绪或表现一种品质。教师可以顺势就“初试身手”板块的举例内容,围绕“戏迷爷爷”让学生通过八个选择题来判断哪些素材能更好地为中心服务,继续拓展延伸:还有哪些事例同样具有典型性。接着反向思考,再给出几个题目,如“都是淘气惹的祸”“忙碌的早晨”又可以选择从哪些方面来写。通过头脑风暴、质疑讨论,进一步以实例来帮助学生扩宽思路,知道选材要精准,找典型,通过这一轮的练习,学生对围绕中心选材写事的这个要求会变得更清晰。从审题到选材,从学习模仿到方法指导,教师一步步引导过程,能帮助学生突破写作难点,充满信心地完成初稿。
3.仿“例”学修改
明确立意和写法后,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待初稿完成,我们仍然可以借助例文这一抓手教学生修改习作。在本单元中,还有两篇例文:《爸爸的计划》以幽默的语言刻画出一个严谨认真爱订计划的爸爸,《小站》则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边远乡村小站的美好温馨。两篇例文风格迥异,但都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点,观察细致,语言生动,令人印象深刻。教材在两篇例文的旁批和总评处提醒学生注意各种细节,如“订暑假计划的事例,写得很具体”“最后两段没再写小站的小,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呢?”教师要抓住这些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通过这些细节,提示学生在修改习作时,注意文章结构,合理安排详略,关注人物描写,运用环境衬托等细节。修改习作是深入思考和不断进步的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鉴赏审美能力。
(二)自主创编例文,向课文学,向经典学,向他人学
1.向本单元阅读课文学
常规单元的习作要求与阅读课文内容并不是紧密相关,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有三首古诗词,三篇写景散文,习作内容“写写你心中的乐园,写出乐在哪里”。这次专题写作的主题宽泛,如何进行指导呢?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读懂习作提示:图书角、篮球场、爷爷的菜园、家里的园子……书上列举了学校和家里两个场所,除此以外,校园外、社区里、马路上还有哪处角落可以看作乐园?教师要善于从阅读课文中去主动发现主题、选材或者语言表达上的潜移点帮助学生学习模仿,本单元的三篇散文就体现了鲜明的主题和独特的选材角度。比如《乡下人家》按照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乡下四季的活泼热闹;《天窗》选材独特,运用想象与联想,借小小的天窗写出了作者童年的快乐,虚实结合的手法值得用心体会;还可以学习《三月桃花水》用新颖的题目吸引人,用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修辞打动人。
2.向名家经典学
对于课文,名家经典在语文风格、谋篇布局上能使学生获得更多原汁原味的精华。比如描写自己书房,季羡林先生在《我的书斋》中叙述生动,篇幅不长,很适合四年级学生。他把满屋子的书看作他的密友,“我仿佛能听到它们向我问好的声音,我仿佛能看到它们向我招手的情景”。拟人写法赋予书本以生命和感情,这样的描述生动活泼,充满机趣,适合模仿。汪曾祺先生在《花园》一文中描写的對象很普通,可作者却把这些景物快乐的一面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呈现出来,字里行间散发着淡淡的夏日香气。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心揣摩情景交融的写法,把这份快乐倾注在具体的事物上,比单纯写快乐更能打动人。
3.向教师下水文和同伴习作学
对班级学生的习作情况最为了解的教师,可以找准学生实际水平与习作要求之间的差距,根据习作的重难点来创作下水文,还可以整合草稿批阅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例文训练中的注意点来写例文,通过学习这一类例文,指导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比如,对于不少学生选择的植物角、菜园子这类选题,教师可以在下水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写出植物的特点,关注写法,表达内心的快乐。在课堂上呈现这篇例文,请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帮助教师把它改得更好。亲历一篇佳作的诞生过程,使学生明白“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这个道理,从而激发信心,用课上学到的这些方法再来修改自己的习作。学生的习作,因为水平相近、彼此熟悉,新颖的选材和各自的特色也能激发个人进一步修改习作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创编这一类例文,学有榜样,比学赶超,让学生体验到习作的乐趣。
综上所述,通过优化重组、创编开发习作例文,为小学生的习作训练搭建支架,就能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