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有心无力?家庭德育“失能”!

2020-07-23 06:58郭岚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2期
关键词:归因权威惩戒

郭岚

近日,一则新闻引发热议:上海一位爸爸因为孩子不写作业,气得在凌晨把孩子丢到火车站“罚娃讨饭”。这样的行为当然需要谴责,但这位爸爸的愤怒情绪却得到了许多网友的理解和共鸣,这也反映了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面对孩子的“无法无天”时,普遍存在“有心无力”的状况,这是家庭德育“失能”的表现之一。

为什么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普遍存在“有心无力”的感觉呢?也许出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父母的权威正趋于弱化。过去父母是绝对的权威,当孩子们犯错的时候,所谓“子不教父之过”,严厉的惩罚是必须且必要的。但如今,家庭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亲子之间更强调民主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随着后喻时代的来临,父母不再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这些都导致了父母的权威趋于弱化,而权威是当孩子犯错时愿意接受“教育”的必要前提。

其次,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的发展并不同步,其本质是缺乏“爱”的实践能力。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生存处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家庭在情感上对儿童的珍视值得肯定,但也出现了许多唯“儿童”而无“教育”的极端情况:只给予不要求,只说教无规矩,只赞赏无惩戒,等等。父母教育能力的不平衡发展,可能会导致以“爱”为名的伤害。

那么,当孩子“无法无天”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办呢?基于前面的分析,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条路径改善家庭德育的“失能”问题。

首先,父母应当找回自己的德育权威,为自己的德育责任赋能。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现代教育伦理中“权威”的内涵,权威不是洪水猛兽,只有当权威丧失了对儿童的主体性关照,而沦为绝对的“威权”时,才是我们应该杜绝的。另外,民主型的亲子互动关系并不意味着父母德育责任的转让或退场,儿童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父母在孩子调皮时,基于“爱”的批评指正对儿童的成长而言至关重要。

其次,在“爱”的实践上,父母需要找到正确且有效的表达方式,批评需有方,惩戒需有理。教育“熊孩子”,可以尝试三步走。第一步,放下情绪先归因。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孩子犯错的行为,还要对行为进行合理归因。第二步,惩戒需有度。孩子犯错时,父母的教育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要综合考虑孩子的性格、年龄、性别、犯错的场合等因素。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惩戒都只能是“爱”的表达,而非“爱”的剥夺,底线教育只有在有“适”有“度”的表达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第三步,未雨绸缪立规矩。懲戒的直接目的在于行为矫正,间接目的在于强化底线意识,根本目的在于教育目标的达成。这些都必须要建立在双方理解的基础之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确立规则,让孩子明白惩罚是规则被打破的结果。

简而言之,家庭德育失“能”既需要观念上的赋能,也需要父母认识到自己的德育责任,相信自己的德育能力;同时也需要父母实践上的赋能,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耐心,在方式方法上有更多的智慧。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供稿)

猜你喜欢
归因权威惩戒
忘却歌
教育惩戒,育人为本
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度”
让惩戒教育有章可循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