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体性特征及励志教育路径分析

2020-07-23 16:38郝媛媛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励志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体性

郝媛媛

摘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与帮扶是我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激发这一群体的主体意识及潜能,改变“等、靠、要”的被动局面,是高校资助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主体性理论,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特征,并基于主体性发展阶段性差异提出励志教育的实施路径,通过积极心理学暗示、榜样力量引领、多层次能力铸造,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主体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7.03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7—0141—04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与帮扶是我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来保障“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助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可以依靠国家的“奖、贷、助、补、减”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如何保障这一群体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具备长足发展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依旧是各高校需深入探索的问题。在国家“给”资助的基础之上,要充分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造血”功能。本文将从主体性理论的视角,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提出基于主体性发展不同阶段差异性,组织实施开展励志教育的路径。

一、人的主体性内涵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这一概念而存在,如果将人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当其与其他类发生关联时,我们往往认为:人才是真正的主体。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意识,而且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可以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还可以创造各种工具,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基于此人才具有主体性。在人类历史当中,“‘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主体性实质上指的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确信、自我塑造、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生命运动,及其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性,如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等;它是人通过实践和反思而达到的存在状态和生命境界,展现了人的生命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由此看来,主体不仅是一个“实践性的范畴”,也是一个“价值关系的范畴”。一部人类史就是“人的主体性不断跃升、由不成熟不断走向成熟的历史,是日益以自由的价值而活动的历史”。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性是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上作为行动的主体所表现出的自觉性、自强性和自为性。从其个体角度而言,他们能够具备健全的人格,并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从其所在家庭角度而言,他们有意愿改变现状,并且能夠带领其家庭逐步走出经济的困境;从国家层面而言,无疑是助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

二、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体性特征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其主体性呈现差异,这种差异却恰恰说明了主体性的演变。正如孔子所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笔者通过多年工作观察与调研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因个体差异而存在诸多不同,然而其作为一个群体,主体性特征往往表现出某些共性的特征。把握住此类特征,在对其开展励志教育时,才能既满足个体的差异化需要,又能准确把握这一群体的特征,以便于有针对性开展教育。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性经过了自觉、自强和自为三个阶段的进化,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从接受到接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觉的主体性阶段

对于从困难家庭中走出的学生来说,家庭经济的困顿在主体性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毫不掩饰地将无情的客体性展示在学生面前,使这些学生无从回避,必须直接面对和解决,即使以逃避的方式刻意回避,也终究无法完全消解这一现实。家庭经济的困顿,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或因家中所处自然环境恶劣,或因家人身患重病,或因子女过多而开支过大,无论何种缘故,所导致的一个家庭的贫困,成为了出身于这样家庭学生所要面对的客体。在学校的资助工作中,会存在一种畸形现象:一些实则困难的学生却不愿申请任何经济资助。从主体性的角度解读这一现象,他们是无法接受或是被动接受身处困境的这一现实。在经济困顿这一客体面前,要不就成为听之任之、任由摆布的弱者,要不就成为迎难而上、不畏逆境的勇者。前者的结果无疑渐渐剥夺了人作为主体的能力,后者将会使个人的主体性得到激发。面对所处家庭的困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促进其真正的主体性的觉醒。然而,单纯的接受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体,还不足以使困难学生认识到为人的主体性,只有他们真正接纳这一困境,接纳这一主体,才能促使其主体性有效激发,这也成为唤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体性的第一步。而励志教育,无疑就是要通过系列有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意识到自己为人的主体性,并不是只能成为消极被动接受外在安排的“木偶”,而是要成长为自己命运的掌舵人。他们可以在客观认识其所处家庭困境并坦然接受的基础上,主动地去改变现状,寻求未来更好的发展。在这种对象化的活动中实现人的目的,从而证实自己的本质和力量。

(二)从接纳到突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的主体性阶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纳了自身所处困境之后,其主体性的发展也进入了下一阶段,即在认识到家庭困境的基础之上,还应了解自身的状况及自身与所处家庭的矛盾,也就是对主体自身现实的自我意识。他们在反省中意识到,面对自己所处困顿的事实环境,其自身相比较非经济困难家庭中所走出的孩子,存在着一定差距与弱势,而这一阶段的主体性正体现在如何自强不息以弥补差距、克服弱势。这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不再安于停驻在自己所处的环境及自身发展的现状,取而代之的是,能够强化把握客体、改变客体的能力,能够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至这一阶段,他们已经走出了“等、靠、要”、摆脱向外依赖国家资助的被动,转而将求助的手伸向自己,希望通过发挥自我的力量与客体抗衡,这就成为了自强主体性的表现。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自强是其自觉地通过切实的努力增强自身实力的阶段。这是一个长时间艰苦奋斗的过程。个人在成长中自强,不仅关系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关系群体、民族、国家的兴旺发达。在自觉的主体性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自我身份及所处现状进行了确认,属于人的认识领域。发展到自强的主体性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知识充满向往,对多种能力提升充满渴望,对真、善、美有了精神追求,具备了改造自我以改变经济窘境的可能。这一阶段的主体性标志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性趋于成熟,是由自覺的观念的主体性向自觉的行动的主体性的过渡。

(三)从突围到改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为的主体性阶段

当人们对于主体性的宣告不单停留在观念认识中,还将其付诸实践行动中,以强有力的主体姿态指向和改造客体时,人的主体性便达到了自为的阶段。也就是说,经过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但能在认识上承认自己的身份、家庭所处的困境,而且表现出改变困境、追求美好的决心,并已开始行动。在自为的主体性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是自觉的能动的主体,而且是创造性的能动的主体。他们在经历了模仿、重复性的活动之后,如果主体性被完全激发,他们将不再满足于简单地重复他人或自己业已做过的事,而力图通过自己的劳作、智慧,为工作、社会提供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探寻新的活动方式和表现方式,这无疑成为个人发展的最高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学校所开展的各类励志教育,要充分考虑其差异性及发展的变化性,设计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励志教育,才能真正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人的主体性,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主体性发展阶段性差异开展励志教育的路径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1.励志教育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励志”做了如下解释:“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动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也就是说,高校要通过多种手段,采用多样化的方法,铸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备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达到对个人、家庭甚至国家命运的改变。

2.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1)励志教育,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通过励志教育,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为人的主体性,唤醒其依靠自身得以发展的力量,促使其树立志向,从而改变自己及其所在家庭的命运,做到“立志”。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才能发展自己,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

(2)励志教育,是加强和完善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需要

高校资助工作在完成基本资助功能的前提之下,还应同时发挥其育人功能,然而这项功能往往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薄弱之处甚至缺失。相较于其他大学生,他们较为普遍地存在自卑、焦虑、敏感多疑等消极情绪,特别是由于我国当前助学政策的无偿性,致使部分学生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这就需要通过励志教育发挥和强化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3)励志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需要

校园和家庭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处的直接外在环境,而校园和家庭又成为了社会中的一部分。通过励志教育,形成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校园环境,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改变自身困境、帮助家庭逐步走出困境的决心,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励志教育的实施路径

1.运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认识自我与他人。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姆写道:“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情境,认识到根植于人的存在中的两重性,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拓展人的力量的能力,他才能完成如下任务:成为自在自为的人,并通过充分实现人的潜在的诸能力——理性、爱、生产性劳作——而达到幸福。”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Seligman)和奇克森特米海(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的,致力于倡导和探索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和各种美德(如乐观、宽容、爱、感恩等),希望通过引导,使人能够发掘自身的内在资源,克服心理困境,从而实现更长远的发展。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甚至羞于向别人提及自己的家庭情况,甚至有的学生为了避免其他同学戴“有色眼镜”看待他们而刻意隐瞒自身困难情况,以致于在经济上捉襟见肘,只能通过超负荷兼职打工的方式平衡经济上的支出。针对这一问题,励志教育活动首先要做的就是促使其转变观念,以积极心态对待所处困境的客观事实。在励志教育中,要改变以往过多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消极心理的做法,取而代之,应积极关注培养这一群体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首先能够坦然接受现实,其次能发掘、发挥个人潜能。在具体实践活动的设计上,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可通过以下主题开展系列团体心理训练:①以“积极应对”接受自己所处困境。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的天赋潜能和生命中的积极力量,以形成具备抵抗挫折、战胜困境的韧性。②以“积极成长”悦纳自我。促使学生改变认知,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在面对负面的或不良的对自己的评价、情感时,都能坦然接纳它,并采取一种不抵抗、不批判的态度,把它当成一种合法或合理的存在,从内心接受自己现在的样子。③以“积极关系”重塑与家庭、同学的关系。开展感恩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训练其人际交往的技巧,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和个性来创造与他人健康的人际环境。④以“积极优势”发掘个人潜能并为“我”所用。训练并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善于发现自我优势、自我价值,并且善于借助外界积极的力量和资源帮助个体对抗心理困扰、消除问题行为,建立抵御挫折、心理创伤和障碍的防御机制。

2.以榜样激励,引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奋斗。榜样激励指的是通过树先进、立榜样,使人们能够从先进典型和榜样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从而通过暗示、效仿最终达到比肩榜样甚至超越的效果。结合笔者所在院校实际,可从以下方面开展榜样激励:①组织校园品學兼优贫困生分享交流。笔者所在院校,每学期都会举办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分享会、优秀校友进校园等活动,因为感同身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对此类活动积极响应,活动效果好。设立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奖励项目,表彰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营造自强不息的氛围。②教师言传身教。教师的品行、能力于无形中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思政课老师,要守住思政课堂这一高地,通过自身过硬的政治素养及思想道德修养,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提纲挈领的人生指引;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要强化教育的春风化雨,滋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原本脆弱的心灵;专业课老师,要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构建更为高远的人生境界。③社会各领域精英担任校外指导老师。笔者所在院校的“梦想激励人生”系列活动,每学期都会邀请一位社会精英进校开展讲座,有农民工出身的人大代表,有出身寒门、自强拼搏成为国企高管的企业家,有身体残疾依旧阳光向善的志愿者……通过这些名人事迹分享,可以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觉得成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

四、总结

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力,是在一定的素质的基础上,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所从事的活动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人所应具备能力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人的能力的多寡,反过来又强化或是制约人所能从事活动的多少。对于人的能力,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分类。根据能力性质划分,通过朋辈辅导实现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社团活动、组织工作等实现通用技能的提升;通过习惯养成训练及模仿、重复实现自我管理技能的提升。根据学习阶段划分,高职院校学生在校三年的能力侧重各不相同,一年级应注重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与提升;二年级应侧重专业理论学习的能力;三年级应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创新能力的习得将成为检验励志教育效果的最高阶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李德顺. 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4] 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 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 唐海艳.主体性视域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探析[J].才智,2018,(7).

[7] 王中对等.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12).

[8] 史艳敏.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干预方法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1).

[9] 张锡钦.论榜样激励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帮扶效果[J].药学教育,2011,(4).

Abstract: The support and assistance to the students with family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ent work in all kind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ow to better stimulate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potential of this group and change the passive situation of "waiting, relying, and demanding"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e work of university fund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bjectivit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hree main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with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nspir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with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Through positive psychological suggestion, model power leading, multi-level ability casting, to achie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with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Key words: subjectivity; students with family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nspiration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张丽丽]

猜你喜欢
励志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体性
“大方向”“小目标”在励志教育中的运用
学校“励志教育”特色文化培育的路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