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可以整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各个载体之间育人的协同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本质不在于有形或无形,传统或现代,而主要在于其是否以引起教育对象“弱关注”的方式发挥其育人功能。此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应当强调系统和协同,以最大程度发挥其育人功能。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载体 协同效应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无痕”,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由于其实施难度较大,因而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尚未得到充分的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要依赖于潜隐性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特别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載体的有效利用,它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各要素相互联系的枢纽,因而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要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载体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在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之外存在着许多可以建设利用的载体,加强这些隐性育人载体的建设,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协同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性。
一、新时代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重要意义
1.整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的大格局发展要求下,特别要注重各个育人载体的合力建设。“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已经得到了规范化的发展,特别是党十八大以来,在教材编写使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选配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更重要的是加强主渠道以外的育人载体建设,例如专业课、人文素质课、慕课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可以很好的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深化整合。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由规范化、规模化转向精细化、协同化过程中,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并有效发挥“协同效应”,不仅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途径,也是党中央对社会主义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在新时代的要求。例如,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发展趋势,就体现了从主渠道建设拓展到隐性专业课程载体的变化。因此,深入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问题,可以有效加强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的理论透视
理论上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有不同的看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的分类也有不同的标准。有学者认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单纯依靠理论知识灌输为主,教学手段外显。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于教育者是通过隐匿、含蓄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教育内容融入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一般认为应当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要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和内容等信息。二是必须是联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中介因素,主体和与客体可以借助这一中介发生互动。三是必须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和控制。在这个意义上,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即二者在本质上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笔者认为,二者的区别主要存在于其功能的实现方式上。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有承载功能、传导功能、教化功能和蕴含功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传导功能的实现,是以教育对象“弱关注”的方式实现的,这是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主要区别。换言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的发挥,可以是系统性的也可以是非系统性的,可以是目的性的也可以是非目的性的,只要其传导功能的实现是以教育对象“弱关注”的方式实现,那么此时,改种载体就可以称之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三、“协同效应”下新时代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基本要求
既有研究比较分散且较多关注局部问题,而忽视了隐性载体之间、隐性载体与显性载体之间的协同性问题。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而言,“协同效应”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我国当下正处于党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经由规范化、规模化转向精细化、协同化的新阶段,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并有效发挥“协同效应”,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效性的新途径,也是党中央对社会主义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最新要求。
首先,应当系统研究、整理高校中可以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载体。这里的载体可能是传统载体、也可能是非传统载体,可以是有形载体、也可以是无形载体。因为前面已经提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区分,并不在于传统或非传统,也不在于有形或无形,而在于其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是否是以教育对象“弱关注”的方式实现的。换言之,传统载体、有形载体也能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
其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设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挥其功能的“隐性”方式。这就需要系统研究载体中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等,也需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规律等,才能够明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目标、体系、方法等。
再次,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应当注重发挥不同载体之间的“协同效应”的发挥,例如“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协同,主渠道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同向同行”的问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教育对象“弱关注”的方式发挥作用,如果只是单独发挥作用,那建设的意义和效果就会被削弱。新形势下,之所以要提出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就是要使其发挥出协同效应,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配合,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是隐性载体建设的出发点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潇.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北京青年研究,2015(02):73-77.
[2]董世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D],吉林大学,2008.
项目来源: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新时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研究》(课题编号:GH180688)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佳,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