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生物学的学科本质,着重从概念教学、单元设计、探究活动三个方面阐释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生命观念的教学策略。生命观念包括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系统观、信息观、生态观等。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生命观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4-0064-02
引 言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本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或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生命观念主要包括物质与能量观、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系统观、信息观、生态观等。本文将分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
一、注重在概念基础上提炼生命观念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初中生物中有50多个重要概念。
1.结构与功能观
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即有什么样的结构,相应地就会有什么样的功能;功能的实现依赖特定的结构。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通过识图和资料分析得出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喉以上是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是下呼吸道,它们的结构特点是由骨和软骨做支架,分布有鼻毛、毛细血管、纤毛和腺细胞,具有通气、温暖湿润、清洁气体的作用;再通过模型观察得出,肺由大量肺泡組成,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只有一层细胞,这样的结构实现有利于气体交换的功能。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在观察图片和视频的基础上,明确病毒的结构主要是核酸和蛋白质,相对于其他生物,病毒结构极其简单,所以繁殖时,在其遗传物质的指导下合成了核酸和蛋白质,两者组装便形成子代个体,其繁殖速度比细菌还要快。病毒之所以对其所寄生的宿主具有特异性,原因是其表面的蛋白质能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宿主表面受体蛋白,而不同类型的生物、同一类型生物不同细胞表现的蛋白质的种类有差别。所以病毒蛋白的特异性结构决定了其所感染的对象。比如,冠状病毒的外面有包膜,相比没有包膜的病毒,其“自我保护能力”更强大,致病能力强。
2.稳态与平衡观
稳态和平衡是从细胞到生物圈所有层次生命系统普遍存在的特性。所有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人体稳态失衡就会得各种疾病。为增强疾病抵抗力,每个人都应加强营养,做到营养平衡。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人体的营养”一章中,我们通过资料分析可得出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和作用,再结合一组饮食生活习性图片分析讨论正确与否,并说出科学道理,从而得出平衡营养的基本原则,认真遵循“平衡膳食宝塔”设计食谱,其意义是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生物体内部各种过程的平衡受信息的调控。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通过阐明视觉、听觉的形成过程,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内分泌系统的组成,举例人观看足球赛时的情绪变化,说明这是人体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有些病毒突破人的第一、二道防线后,在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前,就已大量繁殖,从而引起人相关器官功能下降,导致人体的稳态失衡。一般认为,病毒侵染机体后,导致人的体温上升,体温上升有利于机体快速清灭病毒,从这个意义上讲,体温上升也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但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人体体温上升有利于抵御病毒;另一方面,人体对病原体的过度敏感导致人在感染病毒期间体温持续偏高,从而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
人体的内外环境的稳态“让所有细胞共享,靠所有细胞共建”,就会认同共建共享的理念,甚至可以将其迁移至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认同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需要大自然,人们做相关决策时要尊重客观规律。
3.物质与能量观
生命本质上是物质的,生命体是物质的特殊存在形式,其存在和发展都需要能量来驱动(非生命形态的物质不需要靠外界输入能量来维系),而能量的传递和利用又需要以物质为载体。专家建议我们平时多食用牛奶和鸡蛋,多喝水;乘飞机带牛肉干,少吃方便面,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的大量蛋白质可以为人体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
4.其他生命观念
人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教学中,学生在能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和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知识后,意识到人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细胞、个体、生态系统构成生命系统。生命系统不是其组分或局部结构的简单堆砌,而是有机的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仅基于结构与功能观尚不能准确理解生命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上升到系统观;生命系统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中的开放系统;生命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生态观。
二、在单元教学中融合生命观念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每个主题都体现了生命观念。比如,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物圈中的人”,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器官组成结构不同,决定了各系统功能各异,体现了结构与功能观;一个结构功能的实现需要其他结构的配合。例如,呼吸系统需要循环系统的配合,甲状腺分泌激素的功能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呼吸作用的完成依靠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带动肺的扩大和缩小,再通过循环系统把氧气运输到各个细胞中,最终在细胞内线粒体的作用下分解消化和吸收的有机物释放能量,体现了物质与能量观及系统观;救治病人需要输血,循环系统中动脉血和静脉血交替变换,起到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作用,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
三、在探究活动中体悟生命观念
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会对个人、家庭、社会,甚至国家造成严重影响,但事实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防、可控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来做控制黑曲霉繁殖的实验,通过设置对照实验证明黑曲霉可以通过空气和接触两种途径传播。黑曲霉很容易大量繁殖,在面包上形成黑色的霉斑。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黑曲霉长出了黑色球状的孢子囊,孢子囊中的孢子成熟后会随风飘散,使其他面包片也被传染。黑曲霉感染周围面包片的过程和病原体造成传染病后进一步爆发和流行的生命现象很相似。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涉及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流行性感冒的病例,让学生明确传染病的定义、特征和流行的基本环节,让学生理解减少外出、出门戴好口罩、勤洗手、勤消毒等做法都是在设法切断传播途径。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花生果实大小变异的现象,明确病毒变异与进化的关系。食物中有大量有机物,能维持人体新陈代谢,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通过探究一种食物中的能量,让学生建立物质与能量观。
四、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探索与发展的最大动力,“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生物学科涉及较多理论知识,教师如果采取的教学方法单一,就会导致这门课变得枯燥,导致学生对生物学习存在抵触情绪[1]。教师应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向他们传授生物知识,通过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其他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2.传授知识与课堂练习相结合
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在学完一个课时之后,教师要根据课上所讲的重点知识提出有助于学生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完善,之后再介绍问题的价值。对于一些无意义只需要记忆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其布置为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不必浪费过多的时间。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难点的突破上,力求标新立异,避免机械记忆,从而使学生高效掌握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运用小组机制,利用生生合作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团结协作是课堂教学中的高效手段,小组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课堂的兴趣。将小组教学法合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可以取得显著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每次上课前,由一个小组讲述生物知识,让学生集思广益,在分享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使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身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然后相互讨论,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回忆与联想
不同于小学,初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经常回忆与联想,使学生在回忆中,对知识加深印象,在无形中巩固知识。
5.教师提升自身教学素养
初中生物应把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这要求教师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与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与学生加强沟通,总结出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结 语
生命观念既关系到学生对生命本质的深入理解,又关系到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和意识,还关系到科学的自然观乃至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应对此引起重视,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张巧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探究[J].才智,2020(15):218.
作者简介:陈鑫华(1966.10—),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本科学历,生物教研员,中学生物高级教师,新疆国培计划优秀送教专家,曾获全国中学生物课堂实验教学展评辅导奖,西北地区论文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