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

2020-07-23 06:46王青
求知导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交往

摘 要:小学阶段的非正式群体是影响学生社会交往的重要组织。笔者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对小学高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及部分教师进行了研究。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友谊同伴交往问卷调查,确定了两个较为典型的非正式群体;通过开放问卷对两个非正式群体进行调查;通过对班主任和数学教师的访谈来揭示该班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同伴交往;小学高年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4-0012-02

引 言

小学阶段的非正式群体是影响学生社会交往的重要组织。笔者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小学高年级一个班的学生以及部分教师进行了研究,并由此揭示该班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的缘起

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每位学生都不是一个人在生活与学习,而是存在于大大小小的群体中,小群体类型更是多种多样[1]。那么每个小群体都有哪些共同之處或与众不同的地方呢?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呢?是否每个小群体都有领导者?领导者又会有哪些特征呢?基于对小群体与领导者的好奇,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寻找典型案例进行研究。

2.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意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深入的观察,探究领导者行为模式与群体导向之间的关系。经过大量文献的搜集与阅读,笔者发现,大多关于领导者的研究都集中于社会管理层面,而对青少年领导者的研究只提及了初中、高中与大学阶段的人群,而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领导者的研究屈指可数。

非正式群体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单一渠道,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问题对象[2]。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非正式群体中,部分核心人物已经具备了影响群体成员的能力,他们对群体的影响深、作用面广,有的甚至能够左右群体成员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所以教育管理者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通过对群体领导者行为的调查,可以进一步窥探学生在社会交往前期的价值取向,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自主交往方面的缺陷。这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学生集体观念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和培养,使其形成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新时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把握小群体核心人物的心理、行为变化,有助于非正式群体的正面发展,对于良好班风的树立和群体凝聚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概念界定

1.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E.梅耶在霍桑实验中提出。E.梅耶认为,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非正式组织对于生产效率、工作满意度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2.小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

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班级中的小团体是相对于班干部组成的正式群体之外存在的非正式群体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人占班级人数的大多数。小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根据兴趣、需要等诸多因素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团体特色交往模式的小团体组织。小学阶段的非正式群体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对团体的影响力强,在团体中起凝聚作用。

三、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非正式群体影响成员的价值观发展。非正式群体是以感情为纽带形成的组织,不具有稳定性,缺乏理性的思想指导,成员的从众心理往往会对其价值观的培养造成消极的影响[4]。

非正式群体领导者对其他成员有较大的影响。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是自发产生的,但对其成员往往比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小学生正式团体与非正式团体领导者特征的追踪研究》一文研究发现,非正式群体领导者能够承担某些责任、主动帮助其他成员解决私人问题、影响他人的价值观,对非正式群体其他成员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四、研究方法

1.同伴关系问卷

同伴关系问卷的研究对象是南京市某小学五年级(2)班的学生,研究内容包括同伴提名、领导者提名,研究目的是确定典型非正式群体与领导者。

2.开放式问卷

开放式问卷的研究对象是通过友谊同伴关系问卷选取的两组典型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研究内容包括非正式群体交往方式、领导者特征,研究目的是调查该群体的产生原因、特征,以及领导者特征。

3.访谈法

本次访谈有针对性地选取了五年级(2)班班主任和数学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访谈内容包括受访者对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对核心人物的了解和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认识。笔者根据访谈提纲,事先和访谈对象说明调查缘由,以保证调查对象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

五、研究结果

1.非正式群体同伴关系不稳定

五年级(2)班的非正式群体同伴关系不稳定。笔者找到两组比较典型的非正式群体进行对比发现,男生与女生互相提名较少,说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已产生明确的性别观念;同伴提名时(确定非正式群体的依据是成员间互相提名),多数学生写出的交往对象都只有2到3人,说明学生交往范围狭隘;在同伴交往关系中不难发现,处在关系外的学生被提名的频次较少,说明有的学生同伴交往能力不强;在同伴提名中,被提名次数较多的学生一般都不属于任何非正式群体。

2.教师对非正式群体缺乏关注

班主任对班级里的非正式群体不太了解,学生也不会主动告诉班主任,所以班主任在教室时,他们不会随便换座位讲话。出操时,学生纪律也很好,他们不会随意乱跑。班主任认为高年级学生压力大,自由活动时间少,师生之间交流较少,所以对非正式群体了解不多。

数学教师也没注意班级内谁和谁玩得特别好,只是感觉有一些学生的家庭作业总是一模一样的。

3.教师对班级核心人物了解不够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可以看出,教师对核心人物的认识與学生自身认识有一些偏差。学生认为领导者具有过人之处,普遍情商高、责任心强,在同伴交往中起到榜样、楷模作用,且性格好、讨人喜欢。而教师认为非正式群体领导者具有成绩优异、组织管理能力强、性格外向等特点。这说明教师对班级非正式群体不够关注,学生不愿意向教师呈现同伴关系交往的一面。这不利于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多方位发展。

访谈中,班主任和数学教师都认为有些学生很有领导者的潜质,做事认真负责、能力强,认为那些自我要求比较高的学生能胜任群体的领导者。还有一些团体的核心人物是班级的“调皮王”,有些男生喜欢周末一起玩。通过问卷和访谈笔者发现,总体来说,能被其他成员提名为非正式群体领导者的学生在成绩、个性或交往能力等方面都要比其他成员更胜一筹,成员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

4.非正式群体领导者对其他学生影响大

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通常由品质优秀或者能力超群受其他学生的信任,对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思想、行为导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影响群体发展,但权威性不足[5]。

(1)积极影响

开放问卷调查表明,第一组非正式群体中某同学因上课爱举手发言被提名为群体领导者,教学中通过观察发现,三位学生上课发言都十分积极,推测受其影响。第二组非正式群体中某同学作为数学课代表能帮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访谈的非正式群体中,张某自理能力强,自理能力弱的赵某在极短的时间内跟张某学会了自己动手洗衣服等生活技能。这说明非正式群体领导者能影响其他成员的行为变化,能带动成员向优秀的方向发展。

(2)消极影响

通过访谈笔者发现,某些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领头玩游戏,组织互抄家庭作业,对其他成员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这类破坏型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往往在群体中倍受成员盲目崇拜。小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易受从众心理影响,对领导者的盲目效仿不免导致其成绩下降、失去价值判断标准,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六、分析与反思

1.学校环境影响

访谈的非正式群体所在的学校是小学,学校的学习氛围宽松、灵活,但高年级学生压力相对较大,自由活动时间少,非正式群体现象不明显。由此可见,学校环境是制约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2.班级环境影响

研究的两组典型非正式群体成员座位相近,下课时更方便交流沟通;成员还会一起参加班级活动,如英语节排练、出黑板报等。这说明班级座位靠近、举办集体活动等有利于学生形成非正式群体。

3.家庭环境影响

访谈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父母关系较为亲密,家庭住址靠近,四位学生周末会一起参加钢琴班、游泳班等兴趣活动,偶尔聚在某位同学家里完成周末作业。这说明家庭环境对于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有着较大的影响。

结 语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独立意识与社会交往能力,小学高年级阶段的非正式群体往往对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6]。开放式问卷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多是聊天,这表明学生具有强烈的倾诉需要。非正式群体区别于正式群体,能够满足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对群体依赖的需要,给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帮助较大。

[参考文献]

李文芬.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心理成因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2(S1):81-82.

魏耀煌,潘盛林.学生非正式小群体的特性及其运用[J].江西教育,1996(Z1):23.

文艺飞.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心理成因及其引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6(07):33-34.

沙志平,郑培钢.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及导控[J].江苏高教,1994(04):37-39.

宫晓波.学生非正式群体与班级管理[J].吉林教育科学,2000(06):26-27.

郭有飞,王伟.在班级管理中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J].当代教育科学,2003(09):53.

作者简介:王青(1989.3—),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交往
利用App Inventor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探索
初中生同伴交往归因研究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礼貌教育促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实践
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
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研究
浅析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
如何快速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