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 的译介与接受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海外传播之启示

2020-07-23 08:28谢媛媛
关键词:狼图腾葛浩文译介

谢媛媛

(安徽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一、 引言

生态文学在西方生发与繁荣, 丰富的生态文学作品也通过译介日渐走近中国。 20 世纪80 年代, 在西方生态文学作品的浸润和影响下, 生态文学在中国萌芽、 发展, 并逐成气候。 经过我国作家三十余年的努力, 当下生态文学研究俨然成为一门显学, 创作成果日益丰富、 理论研究逐步深入。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尽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作品和创作群落在西方的接受程度不高, 译介滞后, 在国外的接受程度不高、 传播渠道不畅, 成功译介到西方国家的作品仅有姜戎创作的小说《狼图腾》[1](P32-37)。 2008 年, 葛浩文翻译的英文版《Wolf Totem》 在全球百余国家发行, 创下图书销量新高, 并荣膺曼氏亚洲文学奖。 西方主流媒体对此相继做出报道, 并刊发大量评论。 《国家地理》 (美国销量最高的杂志之一) 给予该书非常高的评价, 赞誉其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图书之一。 鉴于《狼图腾》 是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集大成者, 本文以该小说在西方的译介和接受为起点,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 探讨葛浩文译本取得成功的原因, 以期促进其话语体系的完善和译介空间的拓展, 提升该领域研究在欧美的影响, 探索中国文学“走出去” 的译介路径。

二、 中国生态文学译介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

“中国生态文学作品承载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和文化精髓”[2]。 人类共同体的命运诉求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 战略, 使得中国本土生态文学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显得颇为重要。 中国生态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分支, 对其翻译远不是两种文字的简单转换, 而是一种译介行为, 只有遵守译介传播规律, 才有可能产生理想的译介效果[3](P65-70), 才能有助于传播别具特色的中国生态文学样式, 加强中西生态文学双向交流, 促进文化沟通与“生态世界主义” 理念的构建。

20 世纪80 年代后, 中国生态文学创作队伍不断扩大, 姜戎、 萧乾、 王蒙、 张洁、 赵大年、张抗抗、 余华等一大批老中青作家投身于生态文学创作。 尽管生态文学在国内的研究日渐深入、系统, 但其在海外的传播无论从体裁和题材上都较为单一化, 多集中在少数名校大家, 译介面偏窄, 在英语世界接受程度不高,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作品成功译介到国外的甚少”[1](P32-37)姜戎作为生态意识非常浓厚的生态文学作家, 其“动物叙事” 文本的译介效果令人鼓舞。 除此之外, 在这一领域较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余华的作品, 他的小说译介在译语文化中受到持续关注,被指“国内结果, 国外飘香”[4](P69-74)。 同时,他的作品被美国兰登书屋在英国的分支London Viky 出版, 收录在由王德威编写翻译的“ 《狂奔: 中国新生代作家》 (Running Wild: New Chinese Writers)”[5](P19-25)一书中。 目前, 国内学界更多关注于生态文学本体研究, 对其译介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本文拟以《狼图腾》 英译本为蓝本, 分析其成功译介的策略与路径, 以期提升中国生态文学在海外传播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三、 《狼图腾》 海外传播范围与接受程度

2004 年, 姜戎所著《狼图腾》 正式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 在国内畅销数十年, 累计销售500 万册。 这部主题为狼与草原的生态小说后由葛浩文翻译, 被英语世界广泛接受并迅速传播。到目前为止, 《狼图腾》 已被翻译为30 余种语言, 在全球110 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也引来不少外媒的关注。

表1 欧美主流媒体名称

如表1 所示, 2008 年, 《狼图腾》 的葛浩文译本在全球多个国家发行。 欧美国家主流媒体,如英国《泰晤士报》、 美国《时代周刊》 《纽约时报》、 意大利《意大利报》、 法国《世界报》、德国《德意志报》 等相继对此报道, 刊发大量评论。

同时, 根据OCLC 全球馆藏量数据检索,《狼图腾》 英文版在西方有非常理想的译介效果和受众群体。

表2 全球馆藏量

从表2 中的数据不难看出, 《狼图腾》 英译本无论从影响力还是接受度来看, 都是中国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影响非常大的图书之一, 开创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大规模跻身西方文学主流市场之先例。 葛浩文译本的成功已是不争的事实, 他的翻译很好地诠释了“创造性的忠实” 这一翻译准则, 从关联、 整体、 动态视角选择翻译策略, 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文化身份构建以及目的语读者的潜在文化接受力, 从而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广泛接受。

四、 从《狼图腾》 的成功译介管窥中国生态文学翻译策略

(一) 生态翻译学内涵及其生态观

生态翻译学在全球生态理论热潮下应运而生, 此概念2001 年由胡庚申教授提出。 该理论聚焦译语与原语双重生态适应选择, 追求翻译过程中各环节的整体与关联、 动态与平衡并存的研究范式。 此理论指出: “译者(译品) 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要接受翻译环境的支配。”[6]2004年出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 拉开该翻译理论研究的序幕。 论著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为支点, 为翻译理论研究打开了全新的、 更为广阔的视域。 随着胡庚申教授的论文《生态翻译学解读》 在2008 年正式发表, 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已粗具体系。

生态翻译学研究范式从适应与选择的理论视角, 探索研究翻译行为、 译介文本和翻译群落的生态适应, 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致力于从生态的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6]进行综合性观察和细节性描述。生态翻译学研究重点是翻译生态系统, 重点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视角来详细描述翻译过程, 阐释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间的关联, 尤其注重译者的生存环境适应和翻译能力提升。 生态、 选择与适应三元素构成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其中, 生态是关注重点, 选择与适应是理论基础,尊重原文内在的生态结构是必备原则。 “适应”是指“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6], “选择” 是指“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6]。 因此, 译品的传播效果取决于译者对原作者、 原作品、 译介内容、 翻译策略等要素的选择与适应, 通过评估目的语生态环境以及目标受众的认知机制, 选择最佳译介途径, 从而实现最佳译介效果。

(二) 生态翻译学在生态文本翻译中的运用

1. 译本的选择与适应

翻译过程是译者对译语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过程, 并贯穿于翻译过程始终。 这种选择性适应不完全是由译者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目的语环境中的审美情趣、 历史文化、 社会政治等各种内外部因素对译者的选择适应也起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限制作用。 译介文本的体裁和题材选择是否恰当, 将对“译本被接受或拒斥、 处于经典或边缘起到决定性作用”[7]。

耿强认为, 文本的选择首先取决于“作品自身的本质”[7]。 莫言认为, 中国当代文学能够得到译介与传播, 最重要的因素, 在于作品的本质。 对于作品本身的本质, 阎连科的观点也非常明确, 他认为对于中国文学的输出, 关键是要写出好作品, 写出值得输出的作品来。 文学作品自身的品质是能够得以译介和传播的核心要素。2004 年, 姜戎创作的小说《狼图腾》 在国内出版后, 连续六年荣登文学图书畅销榜前列, 并荣膺“ 《当代》 长篇小说年度最佳奖” “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好书” “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 等诸多大奖, 创下国内图书销售总量的奇迹。 《狼图腾》 是一部描绘与研究蒙古草原狼纵横驰骋及种种传奇的旷世奇书[8](P1), 作品中充满着生态思想, 激发起人们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意识。 其思想内容和深层寓意是世界的, 这也奠定了该小说译介和传播的基础。 除了“作者本质” 以外, 译者还要理性分析译语环境中读者的阅读倾向以及历史文化、 社会政治等外部因素, 对译介文本做到有的放矢, 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期待和潜在文化接受力, 避免译本无法生成符合译入语生态环境的文本, 影响译本的传播范围和接受程度。 在西方社会文化形成过程中,狼对文化的形成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西方生态文学作品对于狼的描写虽内容各异、 但主旨相似, 在生态文学母体叙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 西方人对神秘东方文化的独特期待, 构成了“西方读者及研究者的双重镜像式好奇”[2]。 《狼图腾》 涉及人与狼、 人与草原共生存的问题, 关注蒙汉文化, 其中所传递的追求自然生态平衡的理念符合译入语文化的整体利益和价值观, 与目的语读者阅读需求契合。

2. 译者的选择与适应

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适应, 是生态翻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胡庚申教授强调, “翻译生态学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9](P138), 它是译者优化选择、 最佳适应多种制约要素的综合体, 同时也是译者实现适应性选择和多维度适应的前提依据。 换言之, 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读者的选择”[9](P138), 同时也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9](P138)。 生态翻译学以此为基础提出“译者主导” 的理念。 从翻译行为这一层面上来说, 文学作品由哪个翻译家去实施、 翻译行为实施过程中译者的职责, 都至关重要。

有学者认为, 西方汉学家是文学外译的最佳主体实施者, 因为该群体不仅具备精通中西两种文字的语言优势, 擅长与学术界、 新闻媒体、 国际出版机构沟通, 还通晓西方社会文化、 了解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期待。

以《狼图腾》 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所选择的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 是当前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文学首席翻译家。 戴乃迭曾高度赞扬葛浩文的译本, 称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10](P80-84)。 葛浩文深谙西方读者的审美倾向, 同时中国文化和文学素养深厚, 他成功翻译过萧红、 莫言、 毕飞宇、 王朔等知名作家的多部作品。 葛浩文翻译的中国文学译本也帮助莫言、 姜戎分别斩获诺贝尔文学奖、 曼氏亚洲文学奖等多项重量级奖项, 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学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由此可见, 中国文学的译介主体并不是中国本土译者, 而是既精通源语又有很高译入水平的西方汉学家群落。 他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外译传播的桥梁, 把中国厚重独特的文化带入到另一个璀璨的文学世界里。

3. 翻译策略的选择与适应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 原语和译语分属于两个相异的文本生态系统,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需要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不断的选择与适应。 当前, 中国生态文学在西方的输出与西方生态文学在中国的输入存在巨大逆差。 正如葛浩文坦言,外国人对外域文化重视不够、 对中国文学好奇心不强, 中国文学作品流散在世界文学的浩瀚海洋中, 难免成为“边缘” “小众”[11]文学, 很难有足够的市场与读者。 鉴于中西方在文学译介上的不平衡性, 中国生态文学乃至中国文学, 在海外传播伊始, 须遵循译介原则, 以发展、 动态的视角认知当今中国文学的境外传播。 “翻译是社会阶段性的产物”[12](P93-97), 现阶段译者有必要把译入语的生态翻译语境和西方读者的文化接受潜力纳入考虑范围。 译介是否能得到认可和接受,与国外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主流意识和主流诗学关系紧密, 因而译者通常会依归译语生态。 译文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的结果, 最佳的译文即“多维度适应”, 即译者从语言维、 文化维、 交际维等不同角度, 多维度、 全方位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葛浩文的《狼图腾》 英译本顺应了西方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心理倾向, 符合西方文化特性和生态意识。

(1) 语言维。 语言维层面的适应与选择指的是因为地域、 文化相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语义、 逻辑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译者有必要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字转换过程中, 对句法形式、 逻辑层次进行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这种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层面、 不同层次上进行的”[9](P138)。

实践证明, 为构建适当的译语语言结构, 力求整合度最高、 适应性最强的表达方式, 译者需要在词汇、 句法、 修辞等多方面寻求翻译生态适应与转换。 奈达曾说“英汉语言最显著的差异就是形合与意合”[13](P16), 葛浩文充分意识到中英语言的区别, 把原语文本中隐含的逻辑关系,用各种关系词、 关系结构表现出来, 把句子结构调整成符合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的英语句法范式, 达到译语语境的生态适应。

(2) 文化维。 文化维层面的适应与选择指的是译者需注重双语文化不同内涵的选择、 阐释,以免因为译语文化观点不同导致对原文内容的曲解, 要适应语言对应的文化系统。 译者要具备文化意识, 能够意识到翻译是“传递文化讯息的桥梁”[9](P138), 尽可能弱化因文化差异引发的理解障碍, 顺利实现中西文化沟通。

小说《狼图腾》 中涉及“文革”、 汉蒙文化、 生态环境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 别具中国特色的语言则成为译介过程中的鸿沟。 葛译本为适应目的语读者, 在译到“文化大革命” “知青” 等文化负载词时, 为不谙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增添大量注解, 把文化负载信息准确地传递出去。 “葛浩文的翻译很好地诠释了‘创造性忠实’ 的翻译标准”[14](P91-95), 承认文化区别的客观存在, 用灵活的翻译策略, 有效缩短翻译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差距。

(3) 交际维。 交际维层面的适应与选择指的是译者要注意“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9](P138)。 这类选择与转换在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转换传递基础上, 还要体现在交际层面, 从而让译文文本的交际意图最大限度得以体现。

葛浩文在翻译《狼图腾》 时对原文有删译、改译的现象。 这样做正是“译者主体性” 的体现, 是对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隔膜所做的调整, 是对目的语生态环境的适应以及读者接受心态的正确认识。 葛浩文的译本中删除了每章开头的按语和后记。 这种写作模式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熟悉的、 可以接受的, 但不符合西方现代小说无按语的特征。 西方读者更习惯于故事开头的引人入胜性, 他们很难感受到原著语言中所传递的厚重的历史感, 无法产生和原语读者相似的情感认知。这种转变使译本更加具有流畅性、 可读性, 保证了译著的故事性和连贯性, 更易于接受国读者的理解和赏读。

五、 结语

中国生态文学以文学的形式反映中华民族的生态思想和文化精髓。 以《狼图腾》 为代表的中国生态文学中展现出一系列关注点, 如文化冲突、 汉蒙民族冲突、 生态环保等, 都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西方读者和研究者双重镜像式好奇促使着翻译的发生。 《狼图腾》 译本的广泛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译者有效适应选择翻译生态环境。 葛浩文译本注重在源语作品、 译者职责、目的语读者期待之间寻求平衡点, 提升《狼图腾》 英译本在西方的传播范围和接受程度。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载着构建人类共同体命运的重要使命, 提升其海外传播的影响力和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 这对于促进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实现由 “走出去” 到“走进去” 意义深远。 本文以《狼图腾》 小说英译本为个案, 在生态翻译学指导下, 重新解构译介模式, 探寻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适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中国生态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力和接受程度, 促进中国文学的世界化。

猜你喜欢
狼图腾葛浩文译介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重视新时期中国图书情报学的译介事业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葛浩文翻译萧红作品研究
《狼图腾》中“狼”符号的主体性探析
蒙古国看《狼图腾》:女主角好
我看电影《狼图腾》